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明朝的滅亡與清朝的滅亡有什麼不同?

明朝的滅亡與清朝的滅亡有什麼不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先說兩個朝代滅亡的共同原因,這個共性是有的,就是制度的落後,以及由此導致出來的表現在各個方面的腐敗,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等等,最後,導致任何救亡都成爲不可能的滅亡。所謂“無可奈何花落去”這個屬於毫無辦法,別說是崇禎和溥儀,換了任何一個人,走到那最後一步的時候,都無能爲力。比如清末的時候,一個身材高大的滿族騎兵上了馬,拉開一張弓,居然把自己累得摔到馬下。爲什麼,那時已腐敗到當兵的花錢僱人去營裏替他站崗執勤。如此,不亡纔怪。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然而,明朝與清朝的滅亡是有不同的。首先,明朝滅亡時,國家四分五裂,東西南北中,政權林立。17年大規模的由於飢餓引爆的農民戰爭,嚴重破壞了文明成果,大規模地迫害知識分子,成了明末的政治常態,崇禎直到死的時候還在講“文臣人人可殺”明亡時,明朝的舉國上下沒有任何生命的跡象,只有一片死氣沉沉。同時,也嚴重破壞了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就連堂堂的首都北京城也幾乎成爲一片廢墟,其它地方大同小異。萬馬齊喑,人民生活是啼飢號寒的活不下去。尤其悲劇的是,無論爲官爲民,都有大量的人死於流血,甚至包括皇帝本人。

清朝的滅亡,也具備任何滅亡王朝的那些致命傷,比如腐朽、沒落,比如種種無道,特別對待黎民蒼生的無道。但清朝畢竟趕上了現代文明,這讓她幸運了好多。

明朝的滅亡與清朝的滅亡有什麼不同?

清朝滅亡,送給民國的一個完整的江山,版圖是完整的,各民族是團結的,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勢力是獨立的。同治中興以來的那些積極成果,比如工業、比如文化教育,悉數交給民國,比如那發達的沿海和內地的經濟大城。說到文化教育,我們不能不說清末的四大遣責小說,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這都是威脅清王朝的重炮型作品。還有《申報》、《大公報》、《國風報》、《盛京時報》、《東方雜誌》、《順天時報》、《清末時事採新彚選》、《察世俗每月紀統傳》、《特選撮要每月紀統傳》、《東西洋烤每月紀統傳》、《上海新報》《字林滬報·晚報》 《上海晚報》也是一樣,這些圖書與報刊的出版發行,都明明白白埋下了加速清王朝滅亡的種子,清的統治者對此應該是有認識的,但是,這些東西還是出版發行了。有時,這讓人懷疑是不是與維新運動前後人們的思想變得開明點有些關係,包括清王朝統治者的思想。

同時,這個王朝充滿開放精神地興辦或者允許興辦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64所大學,大學精神,是現代的科學精神,也是對王朝大大不利的,但是這個王朝沒有反對。民國時期的經濟文化繁榮,特別思想的活躍與解放,得利於繼承了一筆豐厚的精神遺產。“民國範兒”是有來處的。如果是像明末那樣黑得伸手不見五指,那麼,民國不會有什麼經濟和文化,更不會有什麼京派、海派以及其它什麼派的文化,不會有那麼一大批成爲中國現當代鉅子的文化精英。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實現了和平交接,而不是置人民生命於不顧,造成血流漂杵的人間悲劇。當時,清廷手裏尚有百萬軍隊,雖然戰鬥力明顯削弱,但做一下最後的抵抗,應該還是至少有20萬的精銳。但是,清王朝放棄了流血,與辛亥革命握手言和,共同走向共和。讓辛亥革命成爲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不流血的革命,至於個別地區的武力衝突,那並不代表全局。

理性地看這一段歷史,我們除了看到迫於兵臨城下,也應看到雙方的紳士風度,也是現代文明人的風度。有人說,革命本身是流血是破壞,但辛亥革命最後走向了和平解決,這裏面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其實也說明當時的中國人接受了現代文明的理念。不是清朝就一定比明朝高明多少,而是她所處的時代確實高級了不少。

明朝滅的悲慘,是受制於是舊時代的落後,清朝滅的和平,是受益於新時代的先進。不管怎樣滅亡,都是要人類發展進步的標誌,王朝它就不應該存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