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宋太祖不讓後代殺大臣和言官,是什麼原因?

宋太祖不讓後代殺大臣和言官,是什麼原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太祖趙匡胤是個武夫出身的皇帝,當年他任後周殿前司都點檢,是周朝禁軍的最高軍事長官,就在這個職位上,他發動了陳橋兵變,得以黃袍加身,坐上了帝位,建立了宋朝。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宋太祖不讓後代殺大臣和言官,是什麼原因?

然而,這個武夫出身的人,在當了皇帝以後,卻讓人意外地對待讀書人特別好,確定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他讓人在太廟(帝王的祖廟)寢殿的夾室裏,立了一塊誓碑,規定後代凡繼位爲皇帝的子孫,都要到誓碑前,默讀誓碑上的文字,發誓遵守誓約。

這塊誓碑上有一條硬性規定,就是要求皇帝:“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這是讀書人和言官的免死金牌,保證了文人士大夫可以對朝政暢所欲言,即便說錯了、說過了,也無生命之虞,不會殺頭。而且明文規定,“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意思是哪個繼位的皇帝,如果違背了這一誓言,將天打雷劈。

趙匡胤爲什麼要立這麼一塊誓碑、作這麼一個強制性規定呢?我覺得一方面與五代亂局有關。五代時期,中原大地戰火連年,很多武將擁兵自重,不但專橫跋扈,而且經常篡位奪權,那時,朝爲君臣、暮爲仇敵的現象比比皆是,四五十年間,中原地區就換了五個朝代十數個皇帝,武將奪權成了慣性。爲了江山的鞏固,杜絕武將奪權的可能,趙匡胤有意識地拔高文人的地位、貶低武將的地位,與之相匹配的政策便是揚文抑武、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並規定不準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人。

作這麼個強制規定,來優待朝士,還與趙匡胤做人的性格有關係。趙匡胤雖然武將出身,南征北戰,一生不知打過多少次仗,但他的內心卻比較仁慈。比如,他在以武力奪取後周政權的過程中,無論是陳橋兵變,還是黃袍加身,其過程幾乎沒有殺什麼人,大都是先與人說,設法迂迴,而不是一刀砍下去,直接奪取。

比如,他奪取後周恭帝柴宗訓的皇位,他不是直接奪,而是辦了個儀式,通過柴宗訓的禪讓獲得政權。同時,他還尊柴宗訓的母親爲太后,至少表面上待之如母。這些異於其他武將的做法,都是他與其他武將有性格差異的表現,也是做人溫和的表現。

所以,宋太祖立了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人的誓碑,後來的皇帝也遵守此誓言,幾乎沒殺一個文官,文官獲罪,最多也是貶官了事。王夫之曾在《宋論》中說:“自太祖勒不殺士大夫之誓以詔子孫,終宋之世,文臣無歐刀之闢。張邦昌躬篡,而止於自裁,蔡京、賈似道陷國危亡,皆保首領於貶所。”算是明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