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明朝設機構教育太子,如何防止太子與大臣勾結?

明朝設機構教育太子,如何防止太子與大臣勾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代將太子(俗稱「東宮」)視爲「國本」,十分重視太子的教育。

除了重視太子教育的內容外,還特別注重教育官員(老師)的選擇和除授(拜官授職)。

明朝設機構教育太子,如何防止太子與大臣勾結?

因爲皇帝深深知道,教育太子的官員的人品和學問,直接影響到太子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明代太子的教育官員,是指對太子進行道德、文化教育並輔導其學業的官員。

明朝設機構教育太子,如何防止太子與大臣勾結? 第2張

雖然明初設立了太子三公(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三少(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和詹事府(主要負責皇子或皇帝的內務服務)、春坊(太子宮所屬官署名,分左、右二春坊,統領司經、典膳諸局)等官員以輔導、教育太子,

但爲避免太子與大臣勾結篡權,朝廷之後決定將上述機構與太子教育脫鉤——太子三公、三少成爲榮銜(榮譽稱號),詹事、春坊成爲翰林官員「遷轉之地」(翰林院實官最高僅爲四品,而詹事府、春坊實官則爲三品,

所以翰林官員要升官,就可以從四品的翰林院官員升爲三品的詹事府、春坊官員,但實際並不主事),只有獲得朝廷明確指派的官員,纔可能充當太子教育的重任。

明張昇行書詠梅詩 故宮博物院藏張昇,明孝宗東宮講讀官,科舉成績優異,爲“成化己丑進士第一人”,殿試時“昇對稱旨,擢第一”。

這些官員,可能來自詹事府、春坊,也可能來自翰林院等其他機構。

自此以後,太子的教育官員不再以「太子三公、三少」和「詹事府」、「春坊」爲標識,而另有專門名稱——東宮講讀。

以《明憲宗實錄》所載太子講讀官任命爲例:成化十四年(一四七八年)二月,皇太子(後來的明孝宗朱祐樘)出閣進學時,明憲宗皇帝(成化皇帝朱見深)任命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萬安等三人「提調各官講讀」,屬於東宮講讀的管理者;

另有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學士王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黎淳等六人「更番侍班」,即在東宮講讀時陪侍;

明江朝宗行書詩題黃山圖冊故宮博物院藏江朝宗,明代宗景泰二年(一四五一年)進士,後選爲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景泰七年參加修撰《大明一統志》,書成後升翰林院編修。明憲宗時期任侍讀學士,東宮講讀官,修撰《英廟實錄》,被譽爲“良史之才”。

而翰林院學士彭華、侍讀學士江朝宗、左春坊左庶子劉健、左諭德桂敏政、翰林院侍讀周經、修撰陸釴、張昇、張頤則「更番講讀」,此八人才是真正的東宮講讀官。

明朝廷要求東宮講讀官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正直的人品、老成的性格、卓越的學識、不凡的氣度、端莊的儀態、俊朗的儀容和清亮的嗓音。

明陸釴行書詩頁 故宮博物院藏陸釴在成化年間因成穩持重而被選爲太子講官,爲人“沖淡沉默,動必繩矩”,就連所寫詩文也被稱爲“格力高古,盡洗穠豔”。

只要符合了其中的某項標準,或具有綜合優勢,皇帝和朝臣們纔會放心地將太子交給他們去調教。

明朝君臣深知,太子的東宮講讀官事關皇儲的教育和國本的安危,對他們的選擇,必須要有嚴格的標準和很高的門檻,這樣才能爲大明帝國培養出合格的儲君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