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大唐名將裴行儉真的是守約的歷史原型嗎?

大唐名將裴行儉真的是守約的歷史原型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看了看百里守約的背景故事,一看之下大吃一驚,百里守約原型居然是大唐名將裴行儉!

話說裴行儉除了字守約以外也不知道和百里守約有什麼相似之處,但官方背景認爲是裴行儉我們也就這麼認爲吧,所以今天就來說說裴行儉這個人。

大唐名將裴行儉真的是守約的歷史原型嗎?

裴行儉出身望族,族中代代爲官,他老爹裴仁基也是隋朝左光祿大夫,老哥裴行儼也是大隋猛將(裴行儼就是隋唐裏的第三條好漢裴元慶),他本人也在貞觀年間參加科舉中第後出仕,但那時他的年紀尚輕,在朝廷這個大舞臺上並不算突出,可是正值那時候唐高宗李治想立武則天爲皇后,顧命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堅決反對,裴行儉也認爲立武后是禍亂開啓之時,因此積極參與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密謀對策,可惜他們中出了一個叛徒,叛徒直接將小報告打到了武則天的老媽那,然後裴行儉就被光榮的外放到了大西北。

大唐名將裴行儉真的是守約的歷史原型嗎? 第2張

也就是在大西北這個舞臺上,人們纔想起來,裴行儉可不只是書法好,他還是大唐悍將蘇烈蘇定方的弟子啊,蘇烈一身的軍事才能可都是教給了裴行儉!

裴行儉在大西北這些年表現極好,在西域各國有極高的威望,這些小國家都歸附了唐朝,天下較爲太平,裴行儉因此之後就調回了長安改任吏部尚書,主抓選拔人才,他創辦的選拔人才制度,一直在後世廣爲流傳。

如果一直這麼下去的話,裴行儉基本上就是文官到頭,死了之後追封個三公就是極好的,可是能人始終是能人,總會在歷史上大發光彩的。

公元679年,已經五十七歲的裴行儉,他的舞臺終於到來了。

西突厥十個部族的可汗阿史那都支在邊境搞起了小動作,又積極與吐蕃結盟,大有與大唐決裂之勢,朝廷知道後便打算派兵征討,想將叛亂的念頭扼殺在萌芽之中,但裴行儉不那麼認爲,他對朝廷提建議說:吐蕃現在正牛逼呢,之前我們征討兩次都失利,現在怎能直接在此交戰。現在波斯幫的幫主死了,他兒子在我們手裏做人質,我們要護送他兒子回國即位,肯定要從吐蕃和突厥經過的,要是直接運用計謀就能輕鬆擺平阿史那都支。

唐高宗大喜,心想你提的建議這麼好那麼就由你去執行吧!

裴行儉作爲安撫大使帶着詔書護送着波斯王子浩浩蕩蕩的出發了,一直走到了西洲,西域各國的官員紛紛出城迎接,裴行儉趁機散佈消息說天氣太熱,他們要等到秋天再繼續上路。

當時阿史那都支還沒有完全和大唐撕破臉皮,便計劃趁着大唐護送軍到了突厥境內再出其不意地拿下,現在聽到護送軍團要等到秋天再出發,於是就鬆懈下來歌照唱舞照跳。

但很快他的腦瓜子就嗡嗡的,因爲短短几天之後就聽到裴行儉護送軍團已經到了營帳外十幾公里了,而且還召自己去拜見,最操蛋的是軍隊居然有上萬人!阿史那都支眼淚都快下來了,裴行儉怎麼突然就跑到自己家門口了,而且還這麼多人?本來他和手下小弟李遮匐商量着秋天再打仗,所以現在根本沒什麼準備,打又打不過,又不敢撕破臉,無奈之下,他帶着幾百個人只得去拜見裴行儉,裴行儉就這麼輕輕鬆鬆地擒獲了阿史那都支。

原來裴行儉散佈完天氣炎熱無法行軍的輿論後就召集當地部族酋長說要去打獵,並且殷勤的邀請這幫酋長一起去,當地部族的年輕人都很開心地跟隨着,大概有萬人左右。裴行儉帶隊出發後就來了百公里強行軍,幾天就直接來到了阿史那都支家門口,而這跟隨打獵的部隊年輕人,則正是壓倒了阿史那都支的一根稻草,他還以爲這些部族都跟着大唐來討伐自己來了。

裴行儉拿下阿史那都支後就派出輕騎直奔李遮匐大營,李遮匐聽說大哥阿史那都支都被抓了,自己也難成大事,只好出城投降。裴行儉就這樣輕鬆擺平了西域危機,回京之後,唐高宗親自設宴慰問,誇獎裴行儉說:“裴行儉是個好同志,能文能武,應該同時封文官武將兩個職位!”於是裴行儉又是禮部尚書又是檢校右衛大將軍。

但這一年大唐始終不太平,西突厥有兩個部落直接搖起大旗大搖大擺的向大唐宣戰,本來只是兩個部族的叛亂,但沒想到這個單于都護府管轄的二十四州都積極響應,叛軍人數達到數十萬之衆。單于都護府都護使蕭嗣業屢次平叛都以失敗告終,眼看這個大西北要亂,唐高宗趕緊下詔讓裴行儉任大總管領兵討伐,這次唐軍全部征討大軍合三十餘萬,而這麼多的軍隊都歸裴行儉指揮,《後唐書》都感嘆大唐建國至今,從沒有過這麼盛大的出征!

之前蕭嗣業平叛時糧草經常被搶,於是裴行儉就先從糧草入手,他弄了三百輛運糧車,每輛車裏藏着五名驍勇善戰的士兵,都帶着斬馬刀和強弓,再派一幫老弱病殘押送着糧車,聲勢浩大的出發了,又派好多精兵悄悄跟隨。

西突厥軍隊果然來搶糧,成功之後來到河邊開始休整,趁這個時候運糧草伏兵殺出,跟隨的精兵也趕到,直殺的突厥軍隊措手不及,從此西突厥再也不敢劫糧草了,怕再中裴行儉的埋伏。

之後發生了一件小事,唐軍安營紮寨之後已經傍晚了,裴行儉卻突然嚴令將領必須移營到地勢高的地方,唐軍苦不堪言,但到了晚上突然開始狂風暴雨,原本紮營的地方都被淹沒了,將士們無不驚歎,對裴行儉投去的目光中都充滿了敬佩!

我們開着上帝視角的觀衆知道裴行儉從小就熟讀陰陽術數,對天象肯定有些瞭解,但手下那些軍隊不知道,在他們的眼中,裴行儉簡直就是神一般的人物。

裴行儉的恩師蘇烈就曾多次大破西突厥,所以裴行儉對於這幫西部毛子自然有很多的戰鬥經驗,現在將士都已歸心,對裴行儉的命令都無條件服從,於是之後的戰鬥就簡單了,大唐軍隊每戰皆勝,前後殺敵無法統計,西突厥大軍軍心已亂,便有小弟半夜起事殺了突厥可汗然後投降了大唐,裴行儉衝散了突厥殘軍之後便浩浩蕩蕩的班師回朝。

西突厥阿史那伏念收攏殘軍自稱可汗繼續爲寇,於是第二年裴行儉便再次出兵要徹底解決掉這幫煩人的東西,但是這次沒有交戰,裴行儉派出了好多間諜,直接搞得阿史那伏念心態崩了,於是他只好投降,至此,這場聲勢浩大的西突厥叛亂終於被裴行儉搞定了。

但戰後的裴行儉卻很不痛快,因爲他在離間阿史那伏唸的時候曾許諾只要投降絕不殺他,可是朝廷的侍中裴炎一向與裴行儉不合,此時又嫉妒他的功勞便對高宗說阿史那伏念是因爲程務挺、張虔勖這兩名將領奮力追趕,北迴紇又幫忙,無奈之下阿史那伏念才投降的。結果阿史那伏念被殺,裴行儉的功勞也不被記載。

裴行儉不痛快不是因爲自己的戰功被抹殺,而是因爲阿史那伏唸的死,他嘆息着說殺掉這些降將只怕以後沒人敢再投降了。從此,心灰意冷的他藉口生病再不露面。

公元682年,突厥的車薄部落再生叛亂,高宗再次派遣裴行儉領兵討伐,可還沒等他出徵,就病死在了家中,享年六十四歲。

後來顏真卿建議追封名將六十四人設太廟祭奠,裴行儉光榮上榜,宋朝設廟七十二名將,裴行儉再次上榜,依裴行儉的功勞與能力,稱爲名將當真是無可爭議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