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皇帝不立賢而要立長?揭祕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因

皇帝不立賢而要立長?揭祕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嫡長子繼承製,是我國歷史上實行了長達2000年的繼承製度,也是被現代人詬病最多的封建糟粕之一。

既然那麼多兒子,爲何不選擇一個賢明的繼承人,非要依靠年齒來確立繼承人,這不是傻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皇帝不立賢而要立長?揭祕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因

答案真的是這樣嗎?或許正好相反。

嫡長子養成記

嫡長子繼承製是周王朝的新發明,在這之前的商王朝和夏王朝都是兄終弟及制或者沒有穩定的繼承製。

那麼,爲什麼周王朝發明了嫡長子繼承製呢?因爲這是家天下形成到一定程度上的產物。

換言之,家天下到了一定程度,才形成了周王室的絕對統治權;而周王室爲了保證和延續,乃至擴大自己家族的統治特權而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

那麼,爲什麼是嫡長而不是立賢呢,一個賢明的後代不是更能保證家族權力的延續嗎?

首先,在當時,人們的普遍壽命並沒有現在這麼長,大約只有不到50歲。而一般在父親死去之前,兒子們大多還沒有長大成人,所以,父母也不知道這個孩子賢不賢。

其次,並不是說父系社會就是當爹的掌控一切,一般正妻的母族,也就是外戚,同樣擁有很大的政治地位和權力,立她的兒子做繼承人,也能保證幼嫩的繼承人能在母族權力的幫助下,迅速穩定局面,而如果不是正妻的兒子,那麼難保他們不會鬧事。

人都是自私的,在這兩種情況下,周王室的領導人周武王姬發和周公旦意識到,嫡長子繼承製,纔是相對最能保證周王室權力穩定和延續的。

因此就在王朝的制度《周禮》中做了詳細的規定,將嫡長子繼承形成制度要求後代周王必須遵守,如不遵守那就等於犯法。

於是,經過周王室數百年胡蘿蔔+大棒的推廣,嫡長子繼承製在周時被基本確立。

在這套制度中,嫡長子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嫡長孫是第二順位繼承人,接下來依次是嫡子、庶子、嫡孫、庶孫。

母憑子貴

一個長期的制度,往往不是一開始就得到所有人的認同,而是要經過反覆的較量,嫡長子繼承製也是一樣。

到了秦漢時期,另一條制度漸漸模糊了嫡長子繼承製的視線,那就是母憑子貴。

雖然看起來好像差不多,但實際上還是有區別。

嫡長子繼承製一般是先有正妻,再有嫡子,然後纔是嫡長子;而母憑子貴則是相反,這孩子賢明,我想讓他成爲嫡子,所以才把他母親立爲正妻。

也就是說,嫡長子繼承製是有外戚因素考慮在內的,而母憑子貴卻沒有了外戚因素,取而代之的兒子賢明的一方面。

比如漢景帝劉啓、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三代漢帝都是以這個方式上位的。

皇帝不立賢而要立長?揭祕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因 第2張

所以,古人並不像你們想的那麼傻,而是這也算是嫡長子繼承製的一個優化調整,但前提是皇權能夠掌控一切,而且這套制度還往往要借用大臣的權力扶持。

那麼,一旦皇權並不穩固,或者權臣有想法,那麼這個制度就容易出事。

比如漢光武帝劉秀,因爲河北軍事集團力量強大,他不得不讓後娶的郭聖通母子當了19年皇后和太子,直到自己完全掌控權力才復立心愛的陰麗華和劉強。

但即使如此,嫡長子繼承製也仍舊居於主導地位,沒人敢於動搖。

這是因爲隨着皇權的穩固,外戚的威脅已經不那麼大了,而權臣成了皇權博弈的另一對象,而對於權臣們來說,如果沒有嫡長子繼承製這個可量化的標準,那絕對是要出大事的。

可量化標準

公元420年,宋武帝劉裕駕崩,嫡長子劉義符即位,是爲宋少帝。

由於劉裕發跡較晚,因此結婚生子也就很晚,劉裕去世時已經60歲,但劉義符才17歲,加之戎馬倥傯疏於教育,劉義符的政治能力十分堪憂。

於是,劉義符只做了三年皇帝,就被不滿的權臣們擼下來了,另換了劉義隆做皇帝,這便是宋文帝。

而功臣們將劉義符擼下來的理由就是,劉義隆更加賢明。

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所以皇帝們爲了保證自己死後,兒子們不被權臣左右,幾乎不敢再公開提賢明這回事,一口咬定嫡長子繼承製。

至少嫡長子是一個可量化和公開的標準,正妻的兒子,按照年齡排序,誰也欺騙不了誰,大家都知道。

但賢明卻不是,大兒子文武粗通,但很善於團結別人;二兒子寫的一手錦繡文章,但不通武事;三兒子善於帶兵打仗,但讀書寫字樣樣不行。

你說,哪個兒子更加賢明?

近臣們肯定會說大兒子更加賢明,而文官們肯定說二兒子更加優秀,而武將們卻必然中意於三兒子。

而他們的判斷標準真的是賢明嗎?並不是,而是可以和他們尿到一壺裏去,當政以後他們自己可以得到重用。

那麼,如果以賢明,皇帝立哪個兒子都不對。

而如果是立賢明的話,老皇帝死後,其餘兩方完全可能憑藉自己的力量,把先帝立的繼承人拉下馬,而擁戴自己人中意的那個皇子上位。

理由都是現成的,因爲我們選擇的這個人更加賢明。

所以,賢明看似合理,卻堪不透人性的自私。如果真是立賢明代替了嫡長子繼承製的話,那麼我們的歷史上,那些家天下的王朝傳承不會超過3代人,就會因爲內亂而崩塌。

但嫡長子卻不一樣,管他賢不賢,至少人家是合理合法的,你沒理由拉他下馬。

賢明的繼承人更重要,還是王朝穩定更重要?爲了家族權力的延續,皇帝們無奈的選擇了後者。

而老皇帝在配以精緻的教育、合理的輔政陣容,足以保證3代人之中,總有1代繼承人是優秀的。而這,足以保證帝國的正常傳承。

子彧說

因此,到了唐代以後,嫡長子繼承製基本上已經根深蒂固,不止皇帝一般會遵守,那些讀着聖賢書上位的大臣們,也會不自覺地擁護嫡長子繼承製,而對其他的繼承製保持強烈的抵制心態。

因爲這個制度是儒家體系的一部分,而儒家是國家的唯一政治信仰。

這就好比,你從小就被教育垃圾要扔到垃圾桶裏,那麼長大以後,你就會覺得隨地扔垃圾這種行爲非常可恥。

明朝的皇帝們,特別是萬曆皇帝就深受其害,大臣們管你三七二十一,反正皇后的大兒子就是你的太子,賢不賢的我可不管。

直到清代發明了祕密立儲法,才取代了運行了2000多年的嫡長子繼承製。

而祕密立儲法能夠取代嫡長子繼承製,是因爲清朝皇帝們找到了一個更好的方法,可以兼顧賢明和穩定兩個方面。

但是,家天下王朝本身都腐朽不堪了,嫡長子繼承製還是祕密立儲法,又有什麼關係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