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金太宗曾修了一條“萬里長城”,結果過程出了問題

金太宗曾修了一條“萬里長城”,結果過程出了問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城萬里,鐵馬兵戈。言及長城,必會提到秦長城,漢長城和明長城,但除此之外,還有一條鮮爲人知的金長城,即金朝修建的長城,全長累計超過5000公里。不過可惜的是,金長城因爲一個缺陷,讓金人白忙一場,而最後的結果也出乎他們意料。究竟是什麼缺陷,最後又是什麼結果呢?

金太宗曾修了一條“萬里長城”,結果過程出了問題

時間回到公元1125年,迅速崛起壯大的金朝,先後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以及金太宗完顏晟的帶領下,滅掉了不可一世的遼國,並且又在兩年後滅掉了軟弱的北宋。但金朝一家獨大的局面還沒持續多久,北方的蒙古人又崛起了,它們還時常率兵南下,最終成了金朝的心腹大患。

“屋漏偏逢連夜雨”,北宋之後,南宋隨即建立,於是南宋和蒙古一南一北,將金朝夾在中間,對其形成了不利的形勢。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金太宗開始在北方草原大規模的修建防禦工事,以抵擋蒙古鐵騎的南下,然後一心對付南宋這個軟柿子。金朝修建的防禦工事,也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金長城,其實更準確說應該叫做金界壕,正如《金史》記載,“修北邊壕塹,立堡塞……”。於是,從金太宗開始,一直到金朝滅亡,在這一百多年間,金人一直都在持續不斷的修建長城,以對抗蒙古人的強勢進攻。

金太宗曾修了一條“萬里長城”,結果過程出了問題 第2張

從考古發現來看,金長城主要集中在內蒙古高原地區,具體有三條線,即北線(呼倫貝爾—肯特山),南線(金國東北路與西北路),還有一條中線(外興安嶺—陰山)。爲了修建金長城,金朝可謂是耗盡人力和財力,據《金史》記載,“用工七十五萬,止用屯戍軍卒,役不及民……”。金人以爲,長城一修就可高枕無憂,但其實並沒有他們想象的那樣美好。專家們經過發掘,確定金長城的修建形式爲“雙壕雙牆”,即從內到外分別是主牆,內壕,副牆和外壕。最後,一道完整的金長城有30-60米寬,如此的設計雖然能在短時間抵禦蒙古鐵騎的進攻,但是金人卻忽略的一個致命的問題,即自然天氣。

金太宗曾修了一條“萬里長城”,結果過程出了問題 第3張

在蒙古高原地區,天氣惡劣多變,時常就是狂風暴雨,而高原上四面空曠,因此夯土建造的金長城,便在天氣的影響下變得越來越脆弱,一旦城牆倒塌就直接將壕溝填滿,而蒙古鐵騎即可毫不費力的穿越長城。最終,金朝的結果自然也是如此,蒙元的騎兵全面進攻突破了金長城的防禦,一場驚天動地的廝殺後,金朝宣告灰飛煙滅。由此可見,金人學習我們漢族人修建長城,其實只學到了皮毛,而沒有探究長城防禦背後的戰略思想。比如,秦長城和明長城,它們絕大部分都修建在崇山峻嶺上,或者是懸崖絕壁邊,這叫做據山險扼守,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並且還全部用的是巨石。再反觀金長城,則全部修建在草原上,即便是遇到的山嶺,也會從山嶺旁邊繞過,然後修成平地上的長城——平地長城好修,但也容易被敵軍攻克。金長城大多爲夯土長城,時間一長,面對風剝雨蝕,長城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定會土崩瓦解,起不到有效的防禦作用。

對當時的金人來說,根據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根本就不適宜修築長城防禦工事,而應該秣馬厲兵,努力提高自己的軍事戰鬥能力。當蒙古鐵騎南下時,就直接跟他們硬碰硬地幹一場,如果能贏,自然就削弱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如果敗了,也能讓敵人覺得金人並不是好惹的。

通過金長城我們要知道,做任何決定都不能忽略其他外界因素,畢竟成功是難以複製的,關鍵是要因地制宜,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而不是盲目地去照搬別人的成功經驗。最後小編要說的是,通過這道長城,我們也能發現華夏先民的無窮智慧,以及不畏艱險的偉大精神。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