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明朝南遷後只存在了18年,背後原因是什麼?

明朝南遷後只存在了18年,背後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明朝的一些故事,歡迎閱讀評論。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兵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被迫自縊。

君王不再,國都陷落,很多人都因此將1644年的三月十九日,視爲明朝的亡國之日。但是,鮮有人知的是,在皇帝朱由檢自殺後,明廷還曾因南逃短暫的延續過一段時間,而這次因外敵入侵發生的遷移被後世稱爲“南渡”,南渡後建立的政權更是被稱爲“南明”政權,共歷了18年。

其實,縱觀整個中國古代史,僅有南宋,晉朝以及明朝出現過中央朝廷“南渡”的情況。雖然,這三個封建王朝都放棄了北方領土,遷往長江流域以南休養生息,但是,細究便會發現,只有明王朝“重新立國”失敗了。那麼,爲什麼明廷不能像宋朝和晉朝一樣成功“南渡”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需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其一、就是皇位的爭議上。都知道,君王作爲封建王朝的領袖,無疑對整個國家的走向和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領導作用。當時,在北宋瀕臨滅亡之際,其皇室成員雖被盡數屠戮,但卻留下了九皇子趙構。作爲唯一的正統繼承人,趙構不僅借金人之手消滅了朝中的競爭對手,還間接壯大了自己的勢力。可以說,是趙構的存在,給了宋王朝重新立國的希望,只要他活着,南宋便不會失去抵抗的旗幟。

可是,反觀明廷我們便會發現,自亡國之君朱由檢自縊後,國家便失去了正統的繼承人。衆所周知,明王朝推行的是權力分封的“藩王”制度,即:君王會將衆多皇子分封於各地,實現所謂的“分權”。此舉雖然能夠避免皇權過於集中,但是,卻間接導致了皇位繼承人的資格分散。就拿崇禎皇帝來說,他的三個兒子雖是割據一方的藩王,但卻都在戰亂中不知所終了。

於是,在天子殉國後,“南渡”的明廷便失去了合法的繼承人。然而,根據祖訓,“有嫡立嫡,無嫡立賢”。於是,南明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們因爲意見不合,選出了一大堆繼承人。彼時,光宗長子一脈已後繼無人,唯有三子朱常洵的長子朱由崧健在,此爲第一人選。但是,以錢謙益爲首的東林黨人卻支持潞王朱常淓,而以史可法爲首的勢力集團則秉持“立長又立賢”的宗旨,堅持擁戴朱常瀛。

最終,像常見的豪門爭鬥戲碼一樣,明廷內部一下出現了多名皇位繼承人,二十年間換了三位君王。可見,正是因爲缺少統一的領導和旗幟,南明才漸漸失去了同清朝抗衡的能力。

明朝南遷後只存在了18年,背後原因是什麼?

其二、便是苛待武將及軍隊軍閥化問題。衆所周知,唐代是藩鎮割據最嚴重的時期。因爲,軍隊得勢,那個時代的武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用。可是,發展到後來,武將卻擁兵自重,直至最後顛覆了唐王朝。或許是因爲唐朝的前車之鑑,明朝君王們都十分重視對武將的壓制。

但就是如此處心積慮的武將壓制政策,卻換來了明廷軍隊軍閥化的失控局面。

其實,宋朝與明朝在建立之初,中央軍隊都十分強大,宋朝作戰主要倚靠西軍,而明朝則主要倚靠邊軍。但是,因爲朝廷後來對武將的壓制政策,中央軍團就漸漸演變爲了只具備維持治安功能的部隊了。

話說,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爲了集中權力廢除了最高軍事機構大都督府,重新設立左中右前後都督府。但是,這五個都督府僅負責管理京都及各地軍事衛所,朱元璋一人享有軍隊的統管權和調遣權。這樣之下,每逢戰事皇帝都需親自點兵選將。戰事結束後,總兵官需要歸還將印,軍隊需要歸還衛所。

可見,以上種種繁瑣的軍隊管理流程,均是明廷統治者爲了防止武將擁兵自重採取的措施。

除此之外,爲了控制武將的權力,明廷君王普遍重文輕武,爲了實現制衡,他們還開始啓用宦官監軍制度。若統兵不能處理好與宦官的關係,便會事事受到掣肘。

雖然,南宋趙構軟弱,但他真的不是無能。他殺岳飛無可洗地,但他一定要維持“抑制軍閥”的既定國策,對於偏安一隅的目的而言,這是絕對正確的。因爲,在這種政治體制中,熟悉遊戲規則的文官會替他賣命,這種延續自北宋的組織形式也能有效組織起反抗的力量,因爲政治是有慣性的!

而南明呢?從“史出馬入”的一刻開始,被文人壓制了二百多年的武將,就開始了驚人的反撲。而文人呢?他們首先想的是從武將那裏奪取權力,而不同仇敵愾。可以說,這種政治失序貫穿了整個弘光朝。弘光朝完了之後,南方政權失去了江南還想反撲?做夢都比這個有可能……

此外,隨着宦官權力的擴張,軍士階層不僅逐漸成爲最低賤的羣體,還出現了“人恥爲軍”的說法。最終,因爲明廷的刻薄和不信任,武將們心寒意冷。於是,在明廷式微之際,這些人都選擇了擁兵自重,按兵不動作壁上觀。就像當初崇禎皇帝在求援時,關寧軍統領便故意拖延出行。而且,在他們聽到崇禎自縊的消息後,便立刻返回了山海關,主動放清軍入關。

由此可見,明朝帝王們之前的所作所爲早已寒了武將們的忠君報國之心。

但反觀宋朝便會發現,其軍隊對朝廷的效忠程度遠遠超過了明朝。當初,在金人入侵時,宋朝的西軍浴血奮戰,不惜用幾十萬人的鮮血填平了兩國之間的差距。再比如:後來的南宋,不少能將都出身西軍,他們耗費了近十多年的時間,扳回了南宋從前幾近無望的戰局。最後,岳飛父子以鮮血爲墨汁簽訂紹興協議後,南宋徹底走出了滅亡的深淵。

簡言之,宋朝和明朝的軍隊存在質的不同。

前者不惜以命拯救國家,但後者卻選擇引狼入室,棄國家安危於不顧。而值得一提的是,南明最後一位帝王也死在了軍閥吳三桂手裏。

可以說,是明廷對武將的苛待及邊軍的軍閥化,才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明朝南遷後只存在了18年,背後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其三、還有就是糧食的補給問題。宋朝時期,北方的氣候及土壤狀況比較良好。所以,金國在開封立國後,便擁有了強大的農業支撐。即使在1219年,金國領土大幅度縮小的時期,其在河南的耕地依舊多達一百多萬畝。由此可知,當時割據北方的金國完全有能力自給自足。即使稍有短缺,金人也可以催促宋朝上貢,完全沒有所謂的溫飽煩惱。

可是,反觀明朝便會發現,其對手大清國當時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順治年間,河南一帶糧食歉收,而北京當時卻有五十多萬人。於是,爲了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順治帝每年都需從南明運回大量的糧食。可以說,當時哪一方能控制江南,便擁有了戰爭的先決優勢。所以,爲了保住政權,清朝必須竭盡全力攻打南明。

其四、也是最致命的一個制度的潛力。

細究古代史便會發現,自秦漢之後,每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壽命都超不過三百年。而明廷在建立二百七十多年後,其在國都的人力及智力資源早已被耗費殆盡,根本不具備重生的條件。

可是,反觀宋朝便會發現,其從建國到靖康之變僅過了一百六十多年,制度潛力遠沒有被耗盡。所以,直到金國興起之前,宋朝都保持着積極向外擴張的態勢。

並且,南宋能夠延續一百多年,說明統治集團沒有大的分歧,底層民衆也相對支持宋王朝。一個不得人心的政權是維持不了一百多年的。當趙構在應天府登基後遷都臨安的那一刻起,他最大的敵人已然不再是金人,而是他自己了。

其實,朝代更迭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畢竟,社會需要發展,制度需要更新,百姓更需要一個新時代。

參考資料:

【《唐代藩鎮研究》、《明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莊烈帝一》、《明史·卷三百九·李自成傳》、《滿族崛起與明清興亡》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兵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被迫自縊。

君王不再,國都陷落,很多人都因此將1644年的三月十九日,視爲明朝的亡國之日。但是,鮮有人知的是,在皇帝朱由檢自殺後,明廷還曾因南逃短暫的延續過一段時間,而這次因外敵入侵發生的遷移被後世稱爲“南渡”,南渡後建立的政權更是被稱爲“南明”政權,共歷了18年。

其實,縱觀整個中國古代史,僅有南宋,晉朝以及明朝出現過中央朝廷“南渡”的情況。雖然,這三個封建王朝都放棄了北方領土,遷往長江流域以南休養生息,但是,細究便會發現,只有明王朝“重新立國”失敗了。那麼,爲什麼明廷不能像宋朝和晉朝一樣成功“南渡”呢?

明朝南遷後只存在了18年,背後原因是什麼? 第3張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需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其一、就是皇位的爭議上。都知道,君王作爲封建王朝的領袖,無疑對整個國家的走向和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領導作用。當時,在北宋瀕臨滅亡之際,其皇室成員雖被盡數屠戮,但卻留下了九皇子趙構。作爲唯一的正統繼承人,趙構不僅借金人之手消滅了朝中的競爭對手,還間接壯大了自己的勢力。可以說,是趙構的存在,給了宋王朝重新立國的希望,只要他活着,南宋便不會失去抵抗的旗幟。

可是,反觀明廷我們便會發現,自亡國之君朱由檢自縊後,國家便失去了正統的繼承人。衆所周知,明王朝推行的是權力分封的“藩王”制度,即:君王會將衆多皇子分封於各地,實現所謂的“分權”。此舉雖然能夠避免皇權過於集中,但是,卻間接導致了皇位繼承人的資格分散。就拿崇禎皇帝來說,他的三個兒子雖是割據一方的藩王,但卻都在戰亂中不知所終了。

於是,在天子殉國後,“南渡”的明廷便失去了合法的繼承人。然而,根據祖訓,“有嫡立嫡,無嫡立賢”。於是,南明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們因爲意見不合,選出了一大堆繼承人。彼時,光宗長子一脈已後繼無人,唯有三子朱常洵的長子朱由崧健在,此爲第一人選。但是,以錢謙益爲首的東林黨人卻支持潞王朱常淓,而以史可法爲首的勢力集團則秉持“立長又立賢”的宗旨,堅持擁戴朱常瀛。

最終,像常見的豪門爭鬥戲碼一樣,明廷內部一下出現了多名皇位繼承人,二十年間換了三位君王。可見,正是因爲缺少統一的領導和旗幟,南明才漸漸失去了同清朝抗衡的能力。

其二、便是苛待武將及軍隊軍閥化問題。衆所周知,唐代是藩鎮割據最嚴重的時期。因爲,軍隊得勢,那個時代的武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用。可是,發展到後來,武將卻擁兵自重,直至最後顛覆了唐王朝。或許是因爲唐朝的前車之鑑,明朝君王們都十分重視對武將的壓制。

但就是如此處心積慮的武將壓制政策,卻換來了明廷軍隊軍閥化的失控局面。

其實,宋朝與明朝在建立之初,中央軍隊都十分強大,宋朝作戰主要倚靠西軍,而明朝則主要倚靠邊軍。但是,因爲朝廷後來對武將的壓制政策,中央軍團就漸漸演變爲了只具備維持治安功能的部隊了。

話說,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爲了集中權力廢除了最高軍事機構大都督府,重新設立左中右前後都督府。但是,這五個都督府僅負責管理京都及各地軍事衛所,朱元璋一人享有軍隊的統管權和調遣權。這樣之下,每逢戰事皇帝都需親自點兵選將。戰事結束後,總兵官需要歸還將印,軍隊需要歸還衛所。

可見,以上種種繁瑣的軍隊管理流程,均是明廷統治者爲了防止武將擁兵自重採取的措施。

除此之外,爲了控制武將的權力,明廷君王普遍重文輕武,爲了實現制衡,他們還開始啓用宦官監軍制度。若統兵不能處理好與宦官的關係,便會事事受到掣肘。

雖然,南宋趙構軟弱,但他真的不是無能。他殺岳飛無可洗地,但他一定要維持“抑制軍閥”的既定國策,對於偏安一隅的目的而言,這是絕對正確的。因爲,在這種政治體制中,熟悉遊戲規則的文官會替他賣命,這種延續自北宋的組織形式也能有效組織起反抗的力量,因爲政治是有慣性的!

而南明呢?從“史出馬入”的一刻開始,被文人壓制了二百多年的武將,就開始了驚人的反撲。而文人呢?他們首先想的是從武將那裏奪取權力,而不同仇敵愾。可以說,這種政治失序貫穿了整個弘光朝。弘光朝完了之後,南方政權失去了江南還想反撲?做夢都比這個有可能……

此外,隨着宦官權力的擴張,軍士階層不僅逐漸成爲最低賤的羣體,還出現了“人恥爲軍”的說法。最終,因爲明廷的刻薄和不信任,武將們心寒意冷。於是,在明廷式微之際,這些人都選擇了擁兵自重,按兵不動作壁上觀。就像當初崇禎皇帝在求援時,關寧軍統領便故意拖延出行。而且,在他們聽到崇禎自縊的消息後,便立刻返回了山海關,主動放清軍入關。

由此可見,明朝帝王們之前的所作所爲早已寒了武將們的忠君報國之心。

但反觀宋朝便會發現,其軍隊對朝廷的效忠程度遠遠超過了明朝。當初,在金人入侵時,宋朝的西軍浴血奮戰,不惜用幾十萬人的鮮血填平了兩國之間的差距。再比如:後來的南宋,不少能將都出身西軍,他們耗費了近十多年的時間,扳回了南宋從前幾近無望的戰局。最後,岳飛父子以鮮血爲墨汁簽訂紹興協議後,南宋徹底走出了滅亡的深淵。

簡言之,宋朝和明朝的軍隊存在質的不同。

前者不惜以命拯救國家,但後者卻選擇引狼入室,棄國家安危於不顧。而值得一提的是,南明最後一位帝王也死在了軍閥吳三桂手裏。

可以說,是明廷對武將的苛待及邊軍的軍閥化,才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其三、還有就是糧食的補給問題。宋朝時期,北方的氣候及土壤狀況比較良好。所以,金國在開封立國後,便擁有了強大的農業支撐。即使在1219年,金國領土大幅度縮小的時期,其在河南的耕地依舊多達一百多萬畝。由此可知,當時割據北方的金國完全有能力自給自足。即使稍有短缺,金人也可以催促宋朝上貢,完全沒有所謂的溫飽煩惱。

可是,反觀明朝便會發現,其對手大清國當時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順治年間,河南一帶糧食歉收,而北京當時卻有五十多萬人。於是,爲了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順治帝每年都需從南明運回大量的糧食。可以說,當時哪一方能控制江南,便擁有了戰爭的先決優勢。所以,爲了保住政權,清朝必須竭盡全力攻打南明。

其四、也是最致命的一個制度的潛力。

細究古代史便會發現,自秦漢之後,每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壽命都超不過三百年。而明廷在建立二百七十多年後,其在國都的人力及智力資源早已被耗費殆盡,根本不具備重生的條件。

可是,反觀宋朝便會發現,其從建國到靖康之變僅過了一百六十多年,制度潛力遠沒有被耗盡。所以,直到金國興起之前,宋朝都保持着積極向外擴張的態勢。

並且,南宋能夠延續一百多年,說明統治集團沒有大的分歧,底層民衆也相對支持宋王朝。一個不得人心的政權是維持不了一百多年的。當趙構在應天府登基後遷都臨安的那一刻起,他最大的敵人已然不再是金人,而是他自己了。

其實,朝代更迭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畢竟,社會需要發展,制度需要更新,百姓更需要一個新時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