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晚清的“師夷長技”政策都學習到了那些新鮮事物呢?

晚清的“師夷長技”政策都學習到了那些新鮮事物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晚清的內外交困中,朝廷無奈地掛起“預備立憲”的招牌,組織五大臣赴東洋西洋考察政改。按理說,這次考察應該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與深切的現實意義。然而五大臣出洋之初,《大公報》主筆英斂之便做了預測性時評:“羣疑滿腹,慮所遣之非人,未必能探取各國政治之精義,將有寶山空歸之嘆。”英先生堪稱烏鴉嘴,除了“中國之轉弱爲強、化危爲安,或此是賴”這句話落空之外,其他的悲劇性預測,全猜對了。

多少年來,都是番國來天朝朝聖,何曾有過天朝屈尊去拜訪人家的?但五大臣並不覺得屈尊,國朝大員歷來最會以旅遊解構考察之成果。要員們“每至都會繁盛之區,必有優遊休息之地,稍得閒暇,即往遊觀,輒忘車馬之勞,足益見聞之陋”。五大臣廣了見聞,看了西洋好景,收穫頗豐。除了旅遊外,還有什麼考察成果嗎?有,他們也帶回了些新事物。

晚清的“師夷長技”政策都學習到了那些新鮮事物呢?

中國最早的動物園,就是五大臣帶回來的考察成果。要員們花重金買了大批動物運抵天津,“包括一頭大象、兩頭獅子、三隻老虎、兩匹斑馬、兩頭花豹、兩頭野牛、四隻熊……林林總總裝了五十九個籠子”,可讓人民“共優遊於文囿藝林之下,而得化民成俗之方”—只是不知道,當時參觀動物園要不要門票。

英先生“慮所遣之人”,其中最慮的怕是端方了。把端方列入五大臣之一,大概源自他根正苗紅,出身滿族的緣故;按其德能勤績和政治學識,真不夠格入洋考政改組。他自稱名士,卻買官賣官、索拿卡要十分在行,政治經濟、民主法制一點不懂,哪能擔當政改要角?果然,他去洋考,出了不少洋相。他在舊金山住旅館,美國旅館多是旋轉門,結果他看到門在轉,他的腦殼就不轉了,要進門,看到門轉來,立馬退步,退步後,又想進,又看到旋葉轉了來,又退,於是再也不敢進去了。

端方洋考,出了大丑的,是作報告。泱泱古國來了大臣,一方面人家好奇,另一方面自家也想趁機輸出中華文化,恰好加州大學請其演講,他居然帶着同行的戴鴻慈上臺。二人竟然“同時並立於演席中”,好像在演二人轉。端方每說一句話,翻譯譯完後,端方轉過身子去問戴氏:“老前輩對不對?”戴氏點頭如儀,忙答:“對,對。”演講又不長,只有數百字,結果“端問戴數百次,戴亦答數百次”,堪稱奇觀。

端方出洋,出了不少洋相;端方回來笑傲國人的,是他照了不少洋相。與所有考察旅遊沒有什麼不同,端方這次出洋旅遊也是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了景點拍拍照。每到“繁盛之處”與“景美之勝”,或端或方,或斜或歪,擺了不少造型,拍了幾大本影集,如此凱旋。

出國學習考察,按國朝文件規定,是要寫考察報告的。而端方的洋考報告,其實寫得蠻有味道:“歐美立憲,真是君民一體,毫無隔閡,無論君主、大總統、報館訪事”,都是自由得很。—其自由何以知之?“皆可隨時照相,真法制精神也”。中國必須向歐美學習,學習什麼?學習他們誰都可以擺姿勢,隨時隨地照相!

晚清的“師夷長技”政策都學習到了那些新鮮事物呢? 第2張

端方這般中國式考察,最得國朝官員考察的精義:要員去新馬泰,回來津津樂道,泰國真好,那人妖真正宗;要員去英法美,海歸逢人說奇,歐美確實是法制社會,紅燈區都是立法保護的……英先生當初“寶山空歸”的評論一點沒錯。

端方耗費國帑無算,花巨資去考察西方政治體制,除了購回象啊獅啊豹啊猴子啊,回國開辦動物園之外,還弄了一篇應該學習照相的報告回來。成果真豐碩。

萬里弄了一片鵝毛回來,端方帶來的這般成果,也算略勝於無—開設動物園,當作彌補國朝空白;而帶來照相自由這一普世觀念,在國朝實踐起來,也是艱難萬狀—單單照相自由,就給端方帶來近乎滅頂之災呢。

慈禧太后死了,國朝新聞說山河含悲、草木哭泣—這算帝國重大事件吧,如何讓這歷史時刻留諸古冊流傳青史?端方想的法子是照相。

在安放慈禧與光緒梓宮的那天,端方請了外國攝影師,重金租用一臺直播車,用CCTV報道重大新聞的架勢搞現場直播。十里長街送慈禧,十萬百萬人,就一輛鋼絲車、一臺攝像機,揉辣椒水出眼淚的悲痛場面那麼多,爲了全給攝影留念,只能快進快拍。結果,沿途固然拍了不少悲痛的造型,卻不小心把後慈禧時代女一號—隆裕太后那“化悲痛爲歡笑”的造型都拍下來,錄此存照了。

這下不得了。國葬沒完,算賬的找上門來了。御史馬上將端方交付特別法庭。照個相犯什麼法?端方沒犯國法,犯的是官怒。結果他被革職了。端方從市長升部長,好容易升到直隸總督,忽然政治生命就沒了,實在讓人比喪考妣還痛苦百倍。

魯迅說過,在中國搞改革啥的,搬個桌子都是要流血的。還真是。端方等五大臣去西方考察政改,沒帶什麼回國,能帶什麼回國呢?若真帶回政改,恐怕就不是搬搬桌子、流幾滴血的事了,怕有千萬頭顱會落地的。康梁只想搬桌子,沒想要翻倒鐵屋子,還被逼得逃亡海外;譚嗣同想搬動一下桌子,桌子還沒搬動丁點,腦袋就掉在了菜市口。

當年英斂之的“寶山空歸”論的確有道理,其所謂“慮所遣之非人”,卻未必如是。大清不遣端方去,若所遣得人,就能寶山獲寶歸?也不見得,有大清在,派誰去考察,都沒用,都不能“或此是賴”。端方沒引進西體,單引進西技,遭遇尚且如此,遑論其他?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大清派的是端方,也算得人,如果端方不是滿族,而是漢族,其十里長街持西洋相機拍國人相片之事故(照相獲罪,若傳到西洋去,大國如是形象,怕要讓洋人笑掉牙—那大清國就出洋相了)做案子來審,那就不是“大不敬”罪,多半是賣國罪,或將以滿奸定性,就不是撤職了事,早就被五花大綁,推出午門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