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周昭王和漢武帝有何相似之處?最後結局分別如何?

周昭王和漢武帝有何相似之處?最後結局分別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漢武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縱觀歷史,西周的前半段和西漢的前半段居然驚人的相似:

周文王、武王父子開創王朝,推翻殷商。然而周擔心諸侯不服,王權不固,於是分封衆多諸侯國拱衛王室。

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建立大漢帝國,窮其畢生精力壓制住了異姓諸侯王,卻又不得不分封了諸多同姓諸侯王。

周武王之後,周王朝迎來了成康之治,對內,營建東都,擴大王畿領地;對外,屢次征伐,以至諸侯順服。

同樣,西漢呂后、文帝、景帝三代對內平定七國之亂,對外忍辱負重、和親匈奴、加緊發展,終於成就了文景之治。

而現在,一個冉冉上升的王朝傳遞到了有爲青年周昭王和漢武帝的手上,他們將爲王朝帶來什麼樣的拐點呢?

1 治世之後的西周和西漢王朝

在周昭王繼承王朝之前,西周王朝剛剛經歷了數十年難得的治世,國家富庶,民風淳厚,刑罰因人民恥於犯罪而不用;同樣,對於漢武帝繼承的西漢王朝,班固在漢書中也將文景之治與成康之治作爲類比。

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史記·周本紀》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漢書·景帝紀》

史家對於成康之治後的周王朝,由於時間久遠,記錄較少;但關於文景之治的成果,在《漢書·食貨志》中有一段著名的描述: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衆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羣···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誼而黜愧辱焉。

根據班固的描述,漢武帝即位時的西漢王朝,府庫錢財數不勝數,糧食因堆積的太多而腐爛,街巷之中馬匹成羣結隊(馬匹是組建騎兵的重要資源,西漢王朝一直鼓勵養馬,故此),人人自愛,恥於犯法。

這段記載或許擴張,但漢武帝所繼承的漢王朝是一個強大而富庶的國家;從史家的類比來看,周昭王所繼承的周王朝同樣強大而富庶。

周昭王和漢武帝有何相似之處?最後結局分別如何?

康王二十五年,公元前996年,太子姬瑕即位,是爲周昭王。

漢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劉徹即位,是爲漢武帝。

完成了原始積累的西周王朝和西漢王朝,將王朝鼎盛的使命交給了兩個年輕的天子。而周昭王和漢武帝在有一點上面是有着共識的,那就是強大的王朝需要輝煌的勝利和廣闊的疆域來彰顯。

2 周昭王和漢武帝的征伐事業

史書中對於周昭王記錄最多的就是征伐四方。周昭王主要征伐的對象是東夷和南蠻。具體來說,主要有會(檜)、虎方(夷虎)、荊楚。

昭王對會和虎方的軍事行動應當是取得了勝利。周昭王十六年,周昭王還曾組織了一次大型的閱兵式,令東夷紛紛臣服,有二十與個小國前來朝見。

而這一切,最主要的目的都是爲了伐荊楚,佔領銅礦。荊楚應當是佔據的一個民族,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而是分散成多個部落(也有人認爲就是後來的楚國)。他們佔據着銅綠山,而銅是青銅時代的戰略物資,十分重要。楚王伐荊楚的較大的軍事行動大約有三次:

昭王十六年,昭王率軍渡過漢水,深入荊楚腹地。此次戰役應當是征服荊楚的附屬部落,贏得漢水其他諸侯的支持,並沒有取得對荊楚的全部勝利。

因此,昭王十九年,在剪除荊楚的羽翼後,昭王再次親率大軍打擊荊楚。戰役一開始應當取得了勝利,並且奪取了銅綠山,只做了大量的銅鼎。這些鼎後來被髮掘出來,有昭王制作“且丁旅寶彝”“父戈寶尊彝”“父戊寶尊彝”等的記錄。

然而,很快受到了荊楚部落的反攻。昭王決定再次南征。這次南征前,發生了一些不好的預兆,“五色光貫紫薇”,預示着天子的不幸。然而,昭王還是決定南征,此次南征荊楚部落並沒有與周軍正面對抗,周軍一無所獲。

在周昭王回軍漢水的時候,遇到了風暴天氣,將士驚恐紛紛落入水中(或是遭遇了伏擊)。昭王死於漢水之中,而周的重要軍事威懾天子六師也全軍覆沒。從此,西周的軍事力量大大削弱,爲後來周的衰弱埋下了伏筆。

還反涉漢,樑敗,王及蔡(祭)公抎於漢中。-《呂氏春秋·音初》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西周史》引《竹書紀年》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年,從元光二年(前133年)的馬邑之謀到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遣李廣利等三路出擊,劉徹一共進行了20餘次大型軍事行動,主要用兵方向是匈奴,其次是南越和西南夷,另外一次出兵朝鮮。

漢武帝對南越、西南夷和朝鮮的用兵是相當成功的。至於成果,簡單來說,漢武帝把這些地方全都變成了漢帝國的疆域。

元鼎六年,漢滅南越,置九郡。元封元年,漢滅東越,遷閩越居民於江淮。元封二年,漢軍水陸並進,滅衛氏朝鮮,設漢四郡。

建元六年,漢武帝開始用兵西南。元封二年,漢武帝完成了對西南夷的征服。與南越等地置郡縣不同,漢在當地置益州郡,同時發給原西南夷官長朝廷印信,其中夜郎、滇王還賜給了王印。

因此,漢在朝鮮、南越、東越和閩越之地實行的是置郡縣直接統治,而對西南夷實行的是羈縻統治。

而在漢武帝的軍事行動中,次數最多的要數對匈奴和西域的作戰,大約有18次,但看起來,成果並沒有征伐南越等地那麼大。

武帝對匈奴作戰中,既有衛青、霍去病漠北三戰和河西之戰的大勝,也有李廣利7萬大軍投降匈奴的慘敗。但這也並不是說漢武帝對匈奴和西域的戰事是失敗的。

首先,霍去病河西之戰後,匈奴在河西走廊上的渾邪王、休屠王投降漢朝,漢在當地置四郡,是爲河西四郡;

其次,根據《漢書》的記載,匈奴在漢武帝在位的50年間,入寇多達16次,平均兩三年入寇一次,這也是漢武帝反覆與匈奴作戰的原因。

但在昭帝、宣帝近40年間,匈奴入寇的記錄僅有1次,同時匈奴在宣帝年間部族、單于來降和朝拜的次數多達10次。

要知道,劫掠是匈奴生活物資來源的一個重要方式。因此,不得不說,漢武帝把匈奴打怕了。

周昭王和漢武帝有何相似之處?最後結局分別如何? 第2張

兩相比較之下,周昭王收服了東夷,但敗死於漢水,還損失了大量的軍事力量。漢武帝在東南西南三個方向實現了疆域擴張,對於北面實現了一定的軍事勝利。

3 王道微缺和推恩令

在外部,周昭王和漢武帝都選擇了頻繁對外用兵,積極對外擴張。而在國家內部,周昭王和漢武帝也面臨着着一個同樣的問題,如何管理勢力龐大、數量繁多的諸侯們?

西周王朝在武王、成王、康王時期大約分封了超過一百五十個諸侯。關於周昭王內政的治理,司馬遷評價爲“王道微缺”,大約是指,周昭王時期,隨着時間的發展,王室在諸侯中間的威望略有所下降,但是具體記載則比較少。

在《史記·魯周公世家》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在魯幽公十四年,魯幽公的弟弟姬晞殺了魯幽公,自立爲魯君,是爲魯魏公。

幽公十四年,幽公弟晞殺幽公而自立,是爲魏公。

而根據時間記載,這件事發生的時間應當在昭王、或者其子穆王年間。而這件事姬晞的作爲是嚴重不符合周禮,而且很血腥很暴力,但奇怪的是周王室裝作沒看見,並沒有做出任何處理。

那麼有些野心家就會蠢蠢欲動,而堅守周禮的諸侯也會心存不滿。

於是,至少從昭王開始,周王室對諸侯國的影響力減弱了,諸侯的自主權力相應的擴大了。

應該說,春秋以後,諸侯國尾大不掉,應當是從昭王這裏開始的。

這應該是司馬遷王道微缺的所指了。而西漢的諸侯國在景帝的時候就發生了聲勢浩大的叛亂,雖因此諸侯有些削弱,但看起來問題較西周更爲嚴重。對此,漢武帝是怎麼處理的呢?

漢武帝青年即位,熱衷於加強中央集權,在中央又熱衷於加強皇權。爲此,漢武帝設置中朝,找了一些低級官員作爲顧問。

關於諸侯國的管理,顧問中的一位名叫主父偃的官員給漢武帝出了一個方案:讓諸侯王將自己的土地分給自己所有的兒子,而每分一代人,爵位就降低一級。

也就是說,王的嫡子繼承王位和王國,而其他的兒子繼承侯國。對於其他兒子來說,本來什麼都封不到,現在有一塊土地總比沒有好,因此感恩戴德。這便是著名的推恩令。

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史記·主父偃列傳》

推恩令對於帝國來說,同樣有好處。漢制,王國置相理政,而侯國隸屬於郡,同縣相當。因此,實際上侯國的管理權已經迴歸中央。這項政策的效果是明顯的,諸侯國很快就被分爲100多個小的侯國。

齊國分爲七,趙分爲六,樑分爲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爲王,王子支庶爲侯,百有餘焉。-《史記》

漢武帝及其之後,漢帝國的諸侯已經很難再對中央政府造成比較大的威脅了。而漢武帝也能夠順利的實行他的各項政策了。

因此,在諸侯治理方面,周昭王並沒有讓情況變得更好,而漢武帝則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

4 王朝的拐點

在內部問題上,周昭王不僅沒能削弱諸侯的影響力,反而放縱了諸侯,令王室威信有所下降;而漢武帝則通過推恩令徹底解除了諸侯國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從此中央集權成爲了帝國的主旋律。

在外部問題上,周昭王晚年,東夷有二十六國朝見,證明東夷已基本臣服;但南邊的荊楚卻並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周不僅沒有得到銅礦,甚至損失了天子六師,以至於後世諸王花費了很多精力重建西周的軍事力量,沒有能力再南伐荊楚。

漢武帝完全征服了東南百越之地和西南夷,次後雖有反叛,但基本沒有對漢帝國造成過大的影響;漢武帝對匈奴之戰勝負參半,並不能說完全打服了。

但是武帝以後匈奴基本不敢再騷擾漢帝國北部郡縣,而將重點放在了西域,證明漢武帝至少解除了匈奴對漢本土的軍事威脅。

漢匈雙方的爭奪焦點轉移到了曾經匈奴的腹地西域,這對漢帝國來說無疑是有益的。

因此,周昭王和漢武帝的之後的西周王朝和漢帝國,也分別走向了衰落和全盛兩個不同的拐點。

到了昭王之子周穆王的時候,出現了“荒服者不至”的現象,說明周王朝對邊遠地區的諸侯已經沒有什麼威懾力了;穆王之孫懿王之時,周王室已經全面衰落(王室遂衰)。而昭王也就成了周王朝第一次衰落的拐點。

而漢武帝雖然因爲征伐過度,“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然而由於解決了內部集權問題和外部軍事威脅,帝國得以休養生息。到了再繼之君漢宣帝時,漢帝國實現中興。西域都護府的建立和匈奴的臣服(信威北夷,單于慕義,稽首稱籓)使漢成爲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座高峯。而這個拐點,同樣來自於漢武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