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孫權有七個兒子 爲何只挑一個七歲娃娃當接班人?

孫權有七個兒子 爲何只挑一個七歲娃娃當接班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陸遜是三國時期最頂尖的幾位謀略家、軍事家之一,大家歷來對他都很推崇,尤其在軍事方面。但陸遜在政治上也有明顯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他對孫權選擇接班人的態度上。

羣雄爭霸,霸業不好爭,爭來了霸業接班人更不好選,曹操、袁紹在這個問題上都犯了不同程度的錯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袁紹的代價是把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袁氏集團弄得分崩離析,死後也不得安寧;曹操付出的代價是使曹魏政權內部出現了嚴重內傷,間接導致政權很快被異姓取代。

孫權有七個兒子 爲何只挑一個七歲娃娃當接班人?

再加上一個劉表,他們幾個人都在“廢長立幼”這個問題上栽了大跟頭,可以說教訓相當深刻。然而到了孫權,似乎一點都沒有汲取他們的教訓,在這個問題上仍然犯了致命的錯誤,而且錯誤更加嚴重,後果更加慘烈。

孫權共有七個兒子,分別是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孫休、孫亮。孫權當上吳王時大概已經認識到了選好接班人的重要性,所以他及時立長子孫登爲王太子,後來孫權稱帝,孫登成爲皇太子。

孫權在位時間很長,在三國時期各帝王中算是創紀錄的,孫登前後當了二十一年太子仍未撈着即位的機會,結果他沒有活過孫權,於赤烏四年(241年)死了。

孫權有七個兒子 爲何只挑一個七歲娃娃當接班人? 第2張

孫權的二兒子孫慮死得更早,在這種情況下孫權立三兒子孫和爲太子,但問題隨之產生,因爲孫權一方面立了孫和,另一方面卻過於寵愛四兒子、被封爲魯王的孫霸,給滿朝文武造成了想像空間。

發生在袁紹、曹操身上的悲劇於是重演,孫吳朝廷內外形成了兩大派:包括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朱績、尚書丁密、太子太傅吾粲等人在內的“太子黨”擁戴孫和,包括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人在內的“魯王黨”擁戴孫霸。

這件事鬧了很長時間,一般來說這樣的事最終都沒有真正的贏家,往往是兩敗俱傷,而這次結局更慘。後來,孫和被廢,又被流放,孫霸則被賜死,陸遜受到孫權的“責讓”,最後“憤恚”而死,吾粲、顧譚、朱據等一大批人有的下獄處死,有的被流放,有的罷官不再錄用。

更要命的是,孫和、孫霸喪失繼承權後孫權只能在剩下的三個兒子孫奮、孫休、孫亮中挑選繼承人,孫奮品行較差,生性“不遵軌度”,孫權對他不放心。孫休是江東大族朱據的女婿,朱據剛剛被賜死,讓孫休即位孫權也不放心。

這樣,孫權沒有別的選擇,只有讓孫亮當太子。孫亮此時只有七歲,最後把大權交給他顯然更像一種諷刺,孫權此時即使很猶豫,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又過了三年孫權駕崩,孫亮登基爲孫吳新皇帝,由於他年齡太小,大權爲權臣掌握,孫吳的事業遭受到空前打擊。

孫吳事業隆興,孫權做出的貢獻最大,但後期孫吳一崛不振,孫權負的責任也最大,正是他晚年的昏憒製造了這樣的悲劇。陳壽一方面說孫權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另一方面也痛批他“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哉”。

這固然是對的,但反過來看這樣的錯誤也是孫權一個人搞不出來的,凡是參與此次內鬥的人其實都應該負責任。

當初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之間猶豫不決之際,賈詡等人及時出來提醒、相勸,讓曹操迷路知返,避免了錯誤繼續擴大。而曹操“爲太子事屏退左右問賈詡”,賈詡“閉口不答”。

劉表的長子劉琦受排擠,眼看性命都有問題,更不要說繼承父親的事業了,他很着急,又不知道怎麼辦,情急之中問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百般推辭,被逼問得實在沒辦法,纔在極保密的情況下給劉琦出了個主意。

諸葛亮和賈詡都很聰明,因爲他們知道領導的家務事輕易不能管,管不好就會連累自己,這倒問題不大,但由此再拖累了大家共同的事業就犯不着了。

孫權有七個兒子 爲何只挑一個七歲娃娃當接班人? 第3張

在三國這樣的時代,領導的家務事範圍比較廣,吃穿住行是家務事,處理親屬成員之間的關係也是家務事,前者倒還好說,能管則管、能幫忙就出力,體現對領導的關心,以便領導更安心工作。但對於後者,做下屬的實在不好管,也管不了。

下屬非要摻和這些事,一定要做好付出代價的心理準備,因爲對你是公事,頂多裏面摻着一些友情,但對人家就是親情。地位、權利越高的家族,親情的變化最無常,但到最後親情又最牢靠,你涉足了領導的家事,支持一方就會得罪另一方,以後不管誰上臺,都很難有好結果。

在三國這樣的時代,領導的家事從來都不僅僅是家事,往往會影響到本團體的興衰,過多的人“熱心”參與領導的家事,就會把原本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左右了領導的視線,影響到他的正確判斷,結果往往是危害到全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