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揭祕:大清第一支海軍 阿思本艦隊神祕消失始末

揭祕:大清第一支海軍 阿思本艦隊神祕消失始末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是一支遠早於北洋艦隊的強大海軍,西方的軍史中稱其爲中英聯合艦隊。大清國在最艱難的時候勒緊褲腰帶爲它準備了鉅款,而英國人也毫不吝嗇地爲它配置了許多先進裝備。成軍後,它卻在政治口水戰中迅速消亡。

1863年的春夏之交,一支火力強大的艦隊,從英國啓航,駛往中國。

金髮碧眼的英國海軍官兵駕駛着每艘軍艦,艦橋上高高飄揚的,卻並非大英帝國的海軍旗,而是一面奇怪的新旗:黃色的對角交叉線貫穿綠底,旗幟中間是一條舞動的青龍。

這是大清帝國中西合璧的首面軍旗,它導引的這支艦隊,就是西方軍史宣稱的中英聯合艦隊(Angelo-Chinese Squadron)或中歐聯合海軍(European Chinese Naval),歷史學界多稱之爲阿思本艦隊(Osborn Fleet)。當然,採購該艦隊的大清帝國從未承認過與他國共享該艦隊主權。

這是大清國在內憂外患下痛下決心建設的第一支海軍,採用了完全引進技術、引進人才的方式:所有艦艇均採購自英國,艦隊官兵也都從英國海軍中招募。

大清國從對抗太平天國而造成的拮据的財政中,擠出鉅款購買此艦隊。而英國朝野也對此給予了高度重視,議會經過多番爭辯後,同意了向大清出口軍艦並提供海軍人才,希望因此加強自己與大清國的“友誼”,抗衡法國和俄國在遠東越來越咄咄逼人的進取態勢。

這樣一支深受中英兩國政府支持的艦隊,卻在誕生後不到半年,即在雙方激烈的口水戰中沉沒,而給後世留下了巨大的迷團。

揭祕:大清第一支海軍 阿思本艦隊神祕消失始末

大清國來的大訂單

太平天國席捲半個中國後,清廷的統治面臨入關200多年來最嚴峻的考驗。

1861年,作爲清廷外籍僱員的代理總稅務司、英國人羅伯特•赫德(Robert Hart)在英國第一位常任駐華公使布魯斯(Frederick Wright-Bruce)的支持下,建議清政府從英國購買幾十艘艦艇組建新式海軍,估計費用不到100萬兩。赫德建議說,此費可以通過提高鴉片關稅和對鴉片徵收貨物稅來籌措。

赫德和布魯斯的計劃在當年7月就被清廷批准,但一直沒有付諸行動。直到1862年初,太平軍攻勢如潮,寧波和杭州先後淪陷。危急之下,清廷才啓動了從英國採購軍艦的計劃,並授權正在英國老家休假的總稅務司李泰國(Horatio Nelson Lay)採購這些船隻。

清政府購買了6艘炮艇和3艘快艇,總價值約75萬兩,希望將此艦隊配置給曾國藩和李鴻章等前線將領,加強鎮壓太平天國的力量。爲此,他們要求李泰國同時爲每艘艦艇物色司舵、司炮手,一則可以將艦艇開到中國來,二是可作爲教官訓練清朝士兵。

當時,清政府的洋槍隊(後更名爲“常勝軍”)在與太平天國的對抗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清廷的構想中,這支從英國採購的艦隊無疑將成爲水上洋槍隊。

1862年2月24日,赫德發急件告知遠在英國的李泰國,稱兩廣總督勞崇光已經接到北京指示,要爲艦隊支付第一期款項。

此時,李泰國已經與英國海軍上校、著名的北極探險家阿思本(Sherard Osborn)進行了接觸,邀請阿思本出任擬議中的艦隊司令。

收到赫德的通知後,李泰國立即轉告阿思本,請他可以放心地向英國海軍提交有關申請了。同時,李泰國催促赫德抓緊匯款:“我們需要所有你能寄來的錢。”

5月14日,赫德給李泰國隨信寄去了第一期31000英鎊的匯票,並估計了以後各期付款的金額,告誡他說:“由於你完全能理解的各種原因,最爲重要的是不失時機地迅速送回所採購的船隻。”

英國政府批准艦隊組建和人員招募計劃後,李泰國以清朝政府代表的名義,與阿思本簽訂了一份共有13款內容的協議,正式聘請阿思本擔任這支艦隊的司令,任期4年。

協議中明確約定,作爲艦隊司令的阿思本,只服從由李泰國轉達的清朝皇帝的諭旨,而且李泰國對於不合理的諭旨還可以拒絕轉達。這一明顯侵犯中國主權的條款,實際上將艦隊變成了李泰國的私人武裝,這成爲日後爭議的焦點。

當李、阿兩人在倫敦沉浸於千秋偉業的大夢時,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因清軍圍攻南京日急,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率大軍回救“首都”,上海之圍遂解,李鴻章所部淮軍在英法軍、“常勝軍”配合下,收復嘉定。軍事態勢對太平天國越來越不利,清廷已經完全不需要依賴阿思本艦隊來實現軍事救急。


艦隊總司令之爭

1863年初,阿思本艦隊分階段開往中國的計劃制定完成後,李泰國就由英國趕到法國,並於3月12日攜家眷在馬賽登船,4月24日到達香港,5月1日到上海。同行的有後來相當著名的祕書金登乾和包臘。

代理李泰國職位的赫德在5月9日從漢口乘船抵達上海,迎接李泰國。他們從海路由上海趕往天津,然後從天津乘牛車趕往北京,去完成阿思本艦隊的最後事宜。

畢竟是位高權重的年輕人,他們將津京之行變成了長達4天的郊遊,並且在其中一輛牛車上裝滿了麪包、啤酒和葡萄等。

6月1日,他們抵達了北京,旅途中的輕鬆心情隨即被一掃而空:清廷拒絕接受李泰國與阿思本協議的主要條款,堅持要求艦隊必須接受地方督撫的節制。

6月6日,在總理衙門舉行了首次聯席會議,氣氛相當沉悶。李泰國堅持艦隊只接受中央政府的命令,他得到了英國公使布魯斯的堅定贊同。

布魯斯於6月16日致函恭親王,要求中央政府將關稅和指揮權抓在手中,以保證艦隊的運轉費用和軍餉,及不受地方當局節制。

揭祕:大清第一支海軍 阿思本艦隊神祕消失始末 第2張

恭親王

恭親王則毫不客氣地回信指出:是否准許英國軍官爲清廷效勞,當然是英國公使的職權範圍,不同意就拉倒;但如果同意,則英國軍官由誰指揮、餉銀從何開支,這就是親王的權力範圍了。

其時,布魯斯處境相當尷尬,因爲戈登率領的“常勝軍”就是由地方政府節制的,如果也要“堅持原則”,則戈登等軍官就必須離開“常勝軍”,赫德認爲這將成爲英國的噩夢。

在這些談判中,赫德敏銳地發現:皇帝雖在形式上是最高權威,但這種權威並非無限的。皇帝對官員的監督管理是在事後,地方事務、包括當地的對外事務在內都是由地方官員們自行掌管。任何“直屬於北京”的艦隊,如果不在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指揮下,其實難以在南方的戰事中發揮作用。

經過幾輪辯論,最終雙方同意在阿思本之上設立一位中國籍“總統”(總司令),由曾、李推薦人選;而阿思本則擔任“幫同總統”(副總司令)。

雙方達成了5條協議,對艦隊的維持費用在內做了詳細安排。7月2日,赫德在日記中寫道:“解決艦隊的事情成功了。”現在就等着艦隊及阿思本的到來。

阿思本的最後通牒

與總理衙門談好細節後,7月9日-8月8日,李泰國離京趕往正發生流行性霍亂的上海,以便將家眷撤離。

就在他安頓家小的時候,阿思本艦隊的第一批艦艇於8月1日到達長江口,而阿思本本人則率領第二批於9月上旬到達,最後一批艦艇在10月6日進入中國港口。

阿思本到華後,在上海逗留了幾天。據他後來所寫的備忘錄,當時李鴻章在上海大挖他的牆角,其代理人積極遊說阿思本艦隊官兵,承諾更高的薪水,甚至可以將第一筆報酬先打入這些官兵的英國銀行帳戶。

阿思本在備忘錄中對這樣的情況大吃一驚,隨即開除了牽涉其中的14名官兵。這加劇了他對李鴻章的不信任感。

在把大部分艦艇停泊到煙臺之後,阿思本於9月25日到達北京。同日,李泰國將此前與總理衙門達成的5條協議轉給阿思本,並明確說自己只贊同其中的經濟條款,至於是否同意設立中國籍總司令,由阿思本自行決定。

阿思本對此反應激烈。他認爲這不僅與此前的協議大相徑庭,而且海軍艦隊要聽命地方政府,這是很大的忌諱。他認爲,艦隊所有官兵所籤的協議,其基礎都是以他作爲統帥,如果另設中國籍統帥,那這些合同就全部無效了。

隨後,他將自己對李鴻章的怨憤都發泄出來。阿思本寫到,自己的使命是傳播西方文明,推進全人類的商業利益,如果聽從李鴻章的話,這些從英國海軍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將士,就和李鴻章那些招安而來的海盜們沒有區別了。

他毫不隱諱地寫道:“我如果在這問題上軟弱,就會如戈登那樣被李鴻章玩弄。”他認爲建立這樣一支外籍艦隊本身就是清廷的巨大改革,因此不應再重新納入那套已被證明無用的老體制中。

阿思本承認:“李鴻章是個能幹的中國人,但也是個不守規矩的人,他的行爲就是想削弱我的權力,然後可以更好地駕馭我或拋開我,就像他對其他歐洲軍官一樣。”

強悍的阿思本和李泰國兩人聯手,與總理衙門的衝突日益激烈,而唯一能在其間迴旋的赫德,則又已經南下上海,出任“上海稅務司兼管長江口及寧波關務”。

在沒有赫德斡旋的情況下,只經過3天的激烈辯論,阿思本就直接給恭親王寫信,拒絕接受恭親王和赫德等在7月初達成的協議。

經過3周的爭辯,10月13日,李泰國給阿思本發了封便箋:總理衙門大臣文祥已正式通告將否決李泰國-阿思本協議。

兩天後,阿思本再度魯莽地向恭親王發出了“最後通牒”,限48小時內批准他和李泰國的協議,否則他就立即解散艦隊。在這封“最後通牒”中,他將事件的來龍去脈回顧了一番,辯護說自己和李泰國的一切言行均嚴格執行了恭親王最早的指令,抱怨清廷沒有遵守諾言。

他的信再度激怒了總理衙門。連素來溫和的文祥也大爲惱火,甩出了重話:清廷即使退回到長城以外,也不會屈服於阿思本的無理要求。

10月19日,沒有得到迴音的阿思本請示英國公使布魯斯,說明他想解散艦隊,但由於所有艦艇是清帝國的財產,他無法處置,但又擔心如此強大的艦隊如落入地方政府手中,會出現大的風險。

布魯斯回信說,他已經告知總理衙門,這支艦隊的指揮權只能由女皇政府信得過的人指揮;他要求阿思本想方設法先將艦隊留在手上,在得到英國政府指令之前,不得移交給任何人。

隨後,在美國公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斡旋下,總理衙門和英國公使進行了緊急磋商,最後雙方同意由阿思本遣返所有船隻。

過渡期間經費安排妥當後,阿思本於1863年11月6日離京,作爲酬報,清廷給了他1萬兩白銀的特別酬勞。

阿思本艦隊的去向

李泰國的最後任務,就是忙於計算遣返費用和進行善後。他宣稱要辭去總稅務司的職務,雖然大家都知道這遲早是必然發生的,但總理衙門還是在情面上予以挽留。

在和英國公使布魯斯和美國公使蒲安臣商量後,總理衙門於11月15日正式免去了李泰國的職務。免職而不是接受辭職,這爲大清留下了面子。但同時,總理衙門也給了李泰國一筆不菲的補償金。同一天,赫德被任命爲總稅務司。

揭祕:大清第一支海軍 阿思本艦隊神祕消失始末 第3張

赫德

在阿思本艦隊問題上,赫德並不認爲李泰國在主觀上想侵奪軍權,而是其過於“英國化”,忽視了大清國的國情,提出了過於激進的改革要求。赫德相信“這種要求很可能推遲而不是加快有益的變革”。

阿思本返回英國後,隨即擔任“尊貴君主號”(Royal Sovereign)炮艦艦長,隨他返回英國的北京號、天津號和中國號等,都被英國海軍收購。不久,他退役進入了商界,此後繼續鼓動他最爲熱愛的北極圈探險。

解散後的阿思本艦隊,一些官兵繼續留在了中國冒險,其中一些還因各種原因加入了太平軍,其中一名叫納里斯的士兵留下的被迫在太平軍中服役的自述,成爲日後研究者的重要史料之一。

阿思本艦隊解散後11年(1875年),在赫德牽線下,清廷再度向英國採購軍艦,開始了新的艦隊建造計劃。這支艦隊,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北洋艦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