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戰國三傑指的是誰?戰國三傑最後有什麼結局

戰國三傑指的是誰?戰國三傑最後有什麼結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商鞅簡介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樑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爲商君,故稱之爲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爲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爲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衆。

商鞅死後秦國依然尊崇“商君之法”,而商鞅自始至終,只忠於秦孝公一人,因此被後世不少改革家所推崇。

肥義簡介

肥義(?~前295)戰國時趙武靈王相國,邯鄲(今邯鄲市肥鄉縣)人。思想開明豁達,在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遇到阻力時,極力勸說武靈王,堅持改革,不必顧慮。使武靈王下定了改革的決心,並封肥義爲相國。此後又精心輔佐幼主趙何。在"沙丘宮變"中,爲保護趙惠文王而慘遭殺害。

戰國三傑指的是誰?戰國三傑最後有什麼結局

肥義一生忠君愛國,但在趙國存亡之際,他毅然選擇,放棄忠君,選擇愛國,沙丘宮變時,他本來應該忠於趙武靈王,廢掉趙惠文王。可他最後爲了自己國家的長治久安,毅然選擇了赴死救國,用自己的性命,保護了趙惠文王,從而導致趙武靈王餓死於沙丘行宮。從中可以看出,肥義在國家與君主之間,他選擇了保衛自己的國家免於內亂,他不是一個忠君之臣,因爲他熱愛自己的祖國,遠勝於忠於自己的君主。

屈原簡介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離騷》中自雲:“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內),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是一個黃老之學的傳播者[2-3],屈原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

屈原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也是政治家,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週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爲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裏。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成爲權侵朝野的重臣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

但是,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由於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

戰國三傑指的是誰?戰國三傑最後有什麼結局 第2張

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

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於秦國。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

以自沉表態不懷二心,心裏痛恨楚懷王昏庸無道,自白起進一步攻下了首都郢都,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