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揭祕姜維帶領蜀漢走向滅亡的六大原因

揭祕姜維帶領蜀漢走向滅亡的六大原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蜀漢後期,“人才市場”嚴重衰敗。蜀中已無大將,人才枯竭斷檔嚴重。平庸廖化作了先鋒,費禕蔣琬有德無才,大都將就材料,諸葛亮故去之後支撐蜀漢軍事局面的兩位大將,姜維與夏侯霸,竟都來自曹魏陣營。姜維歷來被人認爲是一個平庸之人,窮兵黷武。但我認爲姜維是一個國家之棟樑,具有經天緯地之才:姜維乃一降將。因此全蜀國將士都十分排斥他。唯有諸葛亮一人保護他。諸葛亮死後,姜維常常受人彈劾。軍中擁護他的只有幾人。雖官拜大將軍,但權利微小。每次帶兵北伐不過萬人,卻戰果不小。在蜀炎興元年,鍾會鄧艾幾十萬人大舉攻打蜀國,姜維以弱小兵力,阻住鍾會十萬兵,差點使鍾會撤回。那麼姜維帶領蜀漢走向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揭祕姜維帶領蜀漢走向滅亡的六大原因

瑕疵:其一,不顧國力,妄動兵戈。前面已經說到,蜀漢在三國之中,疆域最少,人口最稀,經濟最落後,綜合國力最弱。諸葛亮十幾年間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大大的損耗了蜀漢的國力,可以說當時蜀漢處於自顧不暇的境地。姜維最初就是抱定了繼承諸葛亮遺志北伐中原的念頭,這本無可厚非,但是時機不對。諸葛亮故後的最主要任務是穩定蜀漢內部的局面,理順國內複雜的政治關係,休養生息。以姜維當時的資歷與地位也許前兩條做不到,但是屯田守境積蓄戰力還是做得到的。可惜的是,姜維畢竟年輕,雖有多位重臣勸阻(前有尚書令費褘諫曰:近者,蔣琬、董允皆相繼而亡,內治無人。伯約只宜待時,不宜輕動;後有徵西大將軍張翼曰:蜀地淺狹,錢糧淺薄,不宜遠征。不如據險守分,恤軍愛民,此乃保國之計),依然執意主動進攻。主動進攻最大的風險就在於一旦兵敗潰退,在敵人的國境內不得地利,人員、糧草、裝備都很難安然撤回國內(“維折了許多人馬,一路收扎不住”, “維折兵數萬,領敗兵回漢中屯紮”)。此消彼長,消耗太大,連敗對軍隊的士氣和國力都有極大的削弱作用,勞民傷財甚至會影響到國家的統治(張翼曰:蜀人爲大將軍連年動兵,皆有怨望。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除了當時蜀漢國內的民情)。三國中期,誰也一口吞不下誰,實際上打的就是消耗戰。作爲弱勢一方的蜀漢不如安土守境,養精蓄銳,誘敵深入,關門打狗,以戰養戰。初期姜維尚且年輕,有這個待機的時間,可謂年輕氣盛,輕舉妄動,此一誤也!

揭祕姜維帶領蜀漢走向滅亡的六大原因 第2張

其二,術業不精,行事不穩。雖然姜維得諸葛亮真傳兵書,熟讀兵法卻未得武侯用兵之真諦。諸葛亮作戰突出的特點就是謹慎,慮事周全,知己知彼。姜維比較欠缺的恰恰就是這點。歷數姜維的數次北伐,往往就敗在缺乏謹慎,慮事不周上。頭一次是敗在聯絡羌兵遲到,孤軍深入;第二次是敗在過分依賴羌兵,羌兵臨陣倒戈,以至全軍潰散;第三次是敗在鄧艾的疑兵之計上,競被幾百人一通火鼓嚇回了漢中;第四次是偷襲不成,反中鄧艾伏兵之計;第五次竟然上了鄧艾的當,被人耍的團團轉,中了緩兵之計,平白無故失去了最好的戰機;第六次是後主聽信讒言,這倒也罷,不算姜維之過;第七次是佈置不周,反被魏軍敗兵燒了棧道,毀了糧草,勝仗硬是打成了敗仗,真是豈有此理。等等此類皆非將士戰之過,而是作爲最高統帥的姜維指揮謀劃上的重大失誤。智謀不如鄧艾可以謹慎彌補,可惜姜維卻從不吸取教訓,多次犯類似的錯誤。若武侯在日,安得如此;若武侯重生,又安得不哭。失誤一、兩次;中計一、兩次倒也還說的過去,畢竟畢竟天下無常勝之兵、常勝之將;但是三番五次如此這般,還老是敗的十分低級,未免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這哪象是武侯的得意傳人。說輕一點的話是術業不精,如果說的重一點的話,姜維是另一個馬謖,五十步一百步而已。此二誤也!

揭祕姜維帶領蜀漢走向滅亡的六大原因 第3張

其三,性格固執,不聽良言,人際關係不佳。姜維身邊並非沒有有識之士,他們也多次就某些具體的問題勸諫過姜維,比如前面提到的尚書令費褘、徵西大將軍張翼,只是姜維從不採納。作爲同僚,當具體戰略問題發生分歧之時,姜維甚至缺乏作爲一國軍事統帥所應有的涵養。(中散大夫譙周在蜀漢後期曾做《仇國論》,勸諫姜維安內而後攘外,說的既誠懇又透徹,可是:姜維看畢,大怒曰:此腐儒之論也!擲之於地。)光三國演義中提及的就有好幾處,由此可以想象那平時由於個人涵養問題得罪的人估計也不在少數。爲帥者,樹立絕對的權威是必要的,可是這並不代表獨斷專行,不聽參謀人員的合理建議。如此幾番,很傷人心,所謂獨木難成林,支撐危局是很需要些人格魅力的,作爲一位統帥,成爲孤家寡人是很可怕的。此三誤也!

揭祕姜維帶領蜀漢走向滅亡的六大原因 第4張

其四,無仁者之心,缺大將風度。所謂的“缺大將風度”其實在上文裏已有了部分敘述,最關鍵的是無仁者之心。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崛起於羣雄之中乃是以仁德爲本。可是姜維在他的第七次伐魏中(即利用司馬昭弒曹髦,立曹奐之機伐魏那次),因爲功敗垂成,一招不慎,被魏敗兵將棧道燒燬,損失糧草無數;結果在盛怒之下竟然犯了一個大錯。三國演義中敘述道:餘兵盡被姜維坑之。要知道除非是勢力絕對的強大,否則爭天下要靠民心。姜維採用活埋的殘忍手段屠殺魏軍的降卒,從中國傳統道德角度講就是不仁,試想魏國的軍民還能不同仇敵愾嗎,魏軍作戰時還能不殊死抵抗嗎?反觀魏國方面遇到類似事件時,鍾會說:古之用兵者,全國爲上,戮其元惡而已。若盡坑之,是不仁也,不如放歸江南,以顯中國之寬大。兩廂比較,姜維就落了下風。所以說,此四誤也。

揭祕姜維帶領蜀漢走向滅亡的六大原因 第5張

其五,逃避矛盾,明哲保身。這一條說實話是有點苛求姜維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他與宦官黃皓的矛盾浮上表面時,採取屯田漢中以求自保的措施,未免就有些值得商榷了。也許姜維是所謂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但是事實上當他遠離政治旋渦,保全自身的同時,也就註定了後來蜀國的命運。沒有了鉗制,蜀漢朝中混亂的政局進一步失控,呈現小人得志,君子被棄的局面。同時姜維作爲蜀漢當時的最高軍事統帥也就失去了居中調動,策應四方的能力。從而也就導致了後來鄧艾偷襲成都,姜維鞭長莫及的結果。這就是一種政治責任感,也是政治眼光的問題。一般認爲,姜維不外出漢中屯田留在成都也未必會取禍。因爲後主劉禪的一大“優點”就是軟弱膽小,除了一個污衊他通姦的大臣外,他沒有殺戮過臣子;所以說他會聽信讒言殺害姜維,恐怕倒也不至於有這種魄力和膽量,他其實只要沒人打攪他享樂就可。如若姜維留在成都,恐怕蜀漢還能多延續一段時間。此五誤也!

揭祕姜維帶領蜀漢走向滅亡的六大原因 第6張

其六,孤注一擲,壓錯寶。後主投降以後,其實民心還是戀漢的。此時姜維卻錯誤的將寶壓在了鍾會的造反的身上,試想魏兵征戰多年,大局方定,家屬在魏,誰有肯從叛呢?反過來說,如果姜維審時度勢,攜蜀漢宗族奔南中七郡,收攏部隊,借南蠻兵,並東吳已經發出的援軍五萬,以姜維的能力至少佔了地利(魏軍對西蜀的地形自然熟不過姜維),人和(畢竟西蜀的民心還是向漢的)再奮力一博,時世如何倒也未可知之。只可惜姜維要搞地下工作,就算他心臟病不發,以當時成都的情況,計策也決然成不了(君不見事敗之後:魏兵爭欲報仇,共剖維腹)。

其實歸根到底,關於姜維的非議,還是根源於他的定位問題。如果把他定位於諸葛亮的接班人,那麼上述的六誤是成立的;但是如果只把他作爲蜀漢的國防部長來看,那麼上述六誤並不完全成立。從姜維的人品和操節來看還是出類拔萃的,但是由於三國演義的傾向性問題,反倒是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疑惑,把姜維拔的太高,與事蹟不太相稱。姜維其實只能算是一個比較出色的軍事將領,而非擁有良好大局觀的統帥,這點他遠遠比不過諸葛亮,甚至遜於同時代的司馬昭。雖然從個人的角度講,姜維的志向、堅毅、節操是值得後世推崇的;但是作爲一國的最高軍事領導人,蜀漢滅亡,姜維是不能辭其咎的,他有他應當負的的責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