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8月13日 隋煬帝楊廣殺父奪位

歷史上的今天8月13日 隋煬帝楊廣殺父奪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0604年8月13日楊廣殺父奪位

在1409年前的今天,0604年8月13日(農曆七月十三),楊廣殺父奪位。

隋煬帝楊廣(569-618),隋文帝楊堅次子,母獨孤皇后。581年(開皇元年)封晉王。後任淮南道行臺尚書令。曾爲行軍元帥統兵代防。滅陳後,進位太尉。他平時僞裝仁學位樸,取得文帝的歡心,陰謀奪太子位。

600年(開皇二十年),文帝廢太子楊勇,不久,立楊廣爲太子。

604年8月13日(仁壽四年七月十三日,距今已1409年)楊廣暗害死文帝,接着即皇帝位,僞造文帝遺詔縊殺楊勇,翦除了對自己帝位的威脅。

歷史上的今天8月13日 隋煬帝楊廣殺父奪位

楊廣主政後,對於國政,也有恢宏的抱負,並且戮力付諸實現。他巡視邊塞拓、開通西域、推動大建設。然而最終因人民負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窮兵黷武,遂以殘暴留名於世。有人拿商紂王、秦始皇等與他相比,並稱暴君。他對人民奴役征斂十分苛重,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在人民大起義的打擊下,部下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618年4月10日將他縊死於江都(今江蘇揚州)。

楊廣在位13年(604—617)“統一江山”、“修通運河”、“西巡張掖”、“三遊江都”、“三駕遼東”可以概括他一生所爲。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爆發

在76年前的今天,1937年8月13日(農曆七月初八),日軍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爆發。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侵佔平津以後,又準備對上海發動大規模進攻。8月9日,日軍蓄意製造事端,派遣駐上海陸戰隊第一中隊長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齋滕要藏乘軍車闖入虹橋中國軍用飛機場,遭到中國守衛士兵的阻攔後,他們竟開槍打死一名機場衛兵。中國軍隊進行自衛反擊,當場將日軍官兵二人擊斃。日本帝國主義以虹橋事件爲藉口,命令大批日軍陸續登陸,派飛機在滬寧、滬杭線上空偵察。

8月13日,日軍向上海大舉進攻,以租界和黃埔江中的軍艦爲作戰基地,炮擊閘北一帶,中國軍民奮起反擊,這就是“八·一三”事變。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動下,國民黨政府第二天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當地中國駐軍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奮勇抗擊日本侵略軍。8月14日,日守軍開始總攻,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15日,日本正式組織上海派遣軍,以鬆井石根大將爲司令官,率領兩個師團的兵力開往上海,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張治中決心擴大戰果,對日本侵略軍發起全線進攻,出動空軍轟炸虹口日軍司令部,雙方展開激烈戰鬥。

歷史上的今天8月13日 隋煬帝楊廣殺父奪位 第2張

日機在上海上空狂轟濫炸

上海抗戰是中國軍民共同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壯舉,戰爭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10多個師團、30多萬兵力。中國軍隊英勇戰鬥,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但是由於國民黨政府採取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不敢發動羣衆抗日,反而妄圖借抗戰的機會,達到消滅異己的目的,使中國軍隊付出極慘痛的犧牲後,不得不撤離上海,11月12日,上海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張治中被免去各種職務。

“八·一三”以後,日軍對上海的進攻直接威脅着蔣介石的統治中心南京,也威脅到英、美帝國主義的在華利益,這就使國民黨政府不得不增調軍隊,實行抗戰政策。從此,中國人民的抗日運動在全國範圍內進一步開展起來。

  1927年8月13日蔣介石第一次下野

在86年前的今天,1927年8月13日(農曆七月十六),蔣介石第一次下野。

1927年8月8日(齊日),由李宗仁領銜,白崇禧、蔣介石等附名向武漢發出求和的齊電。齊電承認他們“鹵莽從事,過舉極多”,聲稱“共黨全退出黨部,則黨之只有整個善後,並無兩派爭執,開一中全會,以促大會之進行”。電報要求武漢政府要人及早蒞臨南京,“以踐夙諾”。8月9日唐生智發表討蔣通電,稱蔣介石“以軍治黨,以黨竊政”,自立政府,要求海內忠實同志“共起而平亂”。武漢方面並揚言:“一切均可磋商,對蔣氏個人,絕對不能相諒。”

8月13日,蔣介石發表《告中央各執監委員書》說:“本年七八月間,察知一般軍人多不能認識黨,不願尊重黨……中正以爲情勢至此,若再戀戰,即非黨所任命之總司令,而將成武力之傀儡。中正決不願如此,故決然引退。”

同日,蔣介石辭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宣佈“下野”。蔣旋即取道寧波回奉化老家。支持蔣介石的胡漢民、吳稚暉、李石曾、張靜江、蔡元培等也宣佈辭職,離寧赴滬。

歷史上的今天8月13日 隋煬帝楊廣殺父奪位 第3張

蔣介石第一次下野

  1939年8月13日日軍佔領深圳封鎖香港

在74年前的今天,1939年8月13日(農曆六月廿八),日軍佔領深圳封鎖香港。

1939年8月13日,日軍切斷中國軍隊補給線,令第十八師團順珠江集結虎門,準備進攻深圳,並通知英國當局勿礙日軍行動

是日晚,第十八師團師虎門啓航,次日拂曉在寶安附近登陸。守軍餘漢謀部第一五三師、第一五九師不戰而退,日軍未遭任何抵抗即佔領深圳,15日佔領沙頭角一帶。

8月23日,日軍1600餘人集寶安威脅香港。香港當局由新加坡調飛機100架充實防務,並徵集英僑擔任巡哨。次日,深圳日軍續增至4000人。

25日,深圳大小艦40艘突至港外,港粵交通完全斷絕,香港英海軍當局決定封鎖海面。

歷史上的今天8月13日 隋煬帝楊廣殺父奪位 第4張

在大鵬灣登陸的日軍

  1943年8月13日國民黨“降官如毛,降將如潮”

在70年前的今天,1943年8月13日(農曆七月十三),國民黨“降官如毛,降將如潮”。

自抗戰開始至1943年8月,國民黨文武官員及作戰部隊投降日軍者數量可觀,其中中央委員有20人,旅長以上將領58人;投日軍隊達50萬人,佔全部80萬僞軍的62%,從而,造成“降官如毛,降將如潮”的局面。8月13日,《解放日報》公佈《兩年來國民黨五十八個叛國將領概觀》,他們是:龐炳勳、孫良誠、孫殿英、畢戴宇、金亦吾、李長江、王勁哉、吳化文、趙瑞、楊誠、榮子恆、楊仲華、吳漱泉、劉月亭、王清瀚、趙雲祥、陳光然、黃貞泰、郭峻峯、丁樹本、夏維禮、孫玉田、趙星彩、李震汾、侯如墉、於光輝、楊汝賢、馮春田、楊克尤、王遂慶、王廷英、王瑞亭、趙天時、任蘭圃、薛豪平、潘勝富、蘇景華、張海平、蘇振東、李德興、丁聚堂、顏秀五、陳才福、秦慶霖、範傑、於懷安、寧春霖、厲文禮、齊子修、邱吉勝、劉景良、李其實、張良才、徐繼泰、韓子乾、景順揚、李志希、陳孝強。《解放日報》社論說:“當前人們傳唱一首民謠:‘新兵新槍,老兵老槍,內戰內行,外戰外行’,鞭撻國民黨以優良裝備擴編嫡系部隊,排擠非嫡系部隊,妥協投降,挑動內戰的倒行逆施,提醒全國人民警惕和深思。”

歷史上的今天8月13日 隋煬帝楊廣殺父奪位 第5張

國民黨冀察戰區遊擊總司令孫良誠等投降日軍後在日本參觀閱兵

  1961年8月13日“柏林牆”修築

1961年8月13日(農曆七月初三),“柏林牆”修築。

守衛邊界的衛兵和警察鋪設構成圍牆基礎的帶刺鐵絲網和預製混凝土塊

柏林,德國首都。面積883平方公里,人口343萬(1993)。13世紀前爲斯拉夫人居民點。1415年成爲勃蘭登堡侯國首府。1701年爲普魯士王國首都。1871年爲德意志帝國首都,發展成爲商業、工業、交通中心。1919年爲魏瑪共和國首都。1945年5月希特勒德國投降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德國和柏林,建立了四個佔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將三國佔領區合併。同年蘇佔區成立“大柏林臨時民主政府”;美、英、法三國佔領區成立西柏林政府,柏林遂分裂爲東、西柏林兩部分。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間修築“柏林牆”。東柏林成爲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首都,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面積403平方公里,人口125萬(1987)。西柏林面積480平方公里,人口188萬(1987),1945年來一直在美、英、法三國管制之下。1971年9月3日,美、英、法、蘇四國簽訂了關於西柏林問題的“四方協定”。協定規定:“西柏林不是聯邦德國的一個組成部分,今後也不屬聯邦德國管轄,但可維持和發展柏林西區與聯邦德國之間的聯繫;聯邦德國簽訂的國際協定可擴大應用於柏林西區”。由於有關各方對協定條文均作對自己有利的解釋,團結柏林的地位問題不時發生爭執。1989年11月柏林牆開放。1990年10月1日,四國和兩德外長宣佈停止四國在柏林和德國行使權力。德國統一後,1991年6月議會決定定都柏林。

歷史上的今天8月13日 隋煬帝楊廣殺父奪位 第6張

“柏林牆”修築

  1961年8月13日東德開始建造柏林牆

1961年8月13日(農曆七月初三),東德開始建造柏林牆。

民主德國邊防部隊的巡邏兵與西柏林守兵隔牆相望。每天例行的巡邏使他們相互並不陌生

在德國投降16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仍然沒有同德國簽署和平條約。這表明蘇聯新的西部邊界即同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邊界還沒有得到確認。位於西部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爲大西洋聯盟的組成部分,北約組織的一員。位於東部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參加社會主義陣營,加入華沙條約組織。

這種形勢對東德更爲不利。戰爭期間,屬於民主德國的地區受到的破壞大於屬於聯邦德國的地區,而且1939年以前東德地區的經濟就已經落後於西部地區。況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承擔的戰爭賠償更爲沉重,因而民主德國的生活水平大大低於西德。資本家、地主、富農對民主德國的社會變革不滿,移居西德。更爲嚴重的是,高級專家和熟練技術工人也紛紛離去。在某些高校裏,畢業生中竟有三分之一剛剛結業便跑到聯邦德國。位於東德境內的西柏林起着爲西方利用的前哨作用,如同卡在蘇聯喉頭的一根骨刺,蘇聯急於拔掉它。1961年8月3日,蘇聯政府向美、英、法政府遞交照會。8月7日赫魯曉夫發表電視講話,要求西方國家宣佈出入西部邊界的軍隊數量,並徵召後備役官兵使部隊達到滿員建制。8月12日,民主德國部長會議決定對本國邊境實行嚴格控制,關閉兩個德國之間的邊境,對於那些被允許出入雙方邊境的人簽發特別通行證。

歷史上的今天8月13日 隋煬帝楊廣殺父奪位 第7張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哈沃德-蘇查克在1970年回憶:“1OO多萬柏林人直到上牀睡覺時,還不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事。”但這件事卻難以避免的發生了。這件震驚世界的事情發生在1961年8月13日(星期日)凌晨。

8月12日午夜過後半小時,黑暗無人的大街上警笛狂鳴,矮墩墩的T-34和T-54型坦克帶領着滿載德國軍隊的卡車直奔東西柏林之間25英里長的邊界線。頭戴鋼盔的東柏林警察乘卡車前往主要通道站崗。士兵從車上卸下木馬、鐵絲網、水泥樁柱、石塊、鎬頭、鐵鍬。4小時後日出之時,一堵牆的牆基已經形成了。4天以後,牆就完全建起來了,當時仍然留在東柏林的德國人便從此被禁錮起來,直至1989年。

1961年8月13日凌晨2點30分,民主德國政府關閉了東、西柏林之間的邊界,開始建造一條把這個城市分開的長牆。3天以後,圍牆得以全部加固。這座把柏林攔腰截斷、全長165公里的圍牆,是東、西方陣營之間冷戰不斷升級的產物,柏林牆整整矗立了28年。

  2001年8月13日小泉執意參拜靖國神社亞洲人民表示強烈憤慨

2001年8月13日(農曆六月廿四),小泉執意參拜靖國神社亞洲人民表示強烈憤慨。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無視日本國內和國際輿論的反對,於2001年8月13日下午參拜了祭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之前,他通過內閣官房長官福田康夫發表了談話,內容如下:

我國將於8月15日迎來第56個停戰紀念日。站在21世紀之初,回顧上個世紀的大戰,難以抑制心底的肅穆之情。在那次大戰中,日本給包括我國國民在內的世界許多國家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尤其是對亞洲鄰國,在過去的一段時期,基於錯誤的國策進行了殖民統治和侵略,強加給了他們難以計算的傷害和痛苦。至今在受害國的衆多民衆中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創傷。

在這裏,我虛心地承認我國令人悔恨的歷史,在深刻反省的同時,對於所有在戰爭中的犧牲者,謹獻上深切的哀悼之意。

我認爲,我國再也不能重蹈戰爭的覆轍。站在那些在艱難的時代仍相信祖國的未來而戰死沙場的各位靈位前,我再次感到今天日本的和平與繁榮是建立在他們崇高的犧牲之上,促使我重新發出每年都要作出的和平誓言。我想,如果我充分地說明我的信念,一定會得到我國人民和近鄰各國的理解,我在就任首相後也表明了要在8月15日參拜靖國神社的願望。

歷史上的今天8月13日 隋煬帝楊廣殺父奪位 第8張

小泉不顧反對參拜靖國神社

但是,隨着停戰紀念日的臨近,國內外關於我參拜靖國神社是非的議論之聲越來越高。其中不僅有來自國內的反對,國外也出現了要求停止參拜的呼聲。在這種狀況之下,如果我在停戰紀念日對靖國神社參拜的結果與我本意相背,導致國內外對日本拒絕戰爭、重視和平的基本思想抱有懷疑,那決不是我所希望的。因此,我真誠地接受國內外的要求,並在此作出我個人的決定:迴避在紀念日當天參拜,另選日期進行參拜。

作爲一國首相收回已經做出的發言,令我慚愧之至。但是,不論我是否堅持對於靖國神社的一貫主張,現在我必須在國家整體利益的基礎上,全身心地努力以盡到內閣總理大臣的職責,解決日本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如果情況允許,我將盡快找機會與中國和韓國的重要領導人真誠會談,就亞洲、太平洋地區未來的和平與發展交換意見,並向他們闡明我的上述信念。

此外,今後的問題是,有必要商討怎樣才能在尊重國民對靖國神社和千鳥淵戰歿者墓苑所懷感情的同時,使我們對戰死者的追悼得到國內外的理解。

我深切地希望,各位國民能夠理解我真摯的感情。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