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後代皇室爲何將王莽的頭顱保存兩百餘年?他的頭顱有何特殊之處?

後代皇室爲何將王莽的頭顱保存兩百餘年?他的頭顱有何特殊之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根據《晉書·張華傳》記載:“(元康五年)武庫火……故累代之寶及漢高斬蛇劍、王莽頭、孔子屐等盡焚焉”,也就是說,從地皇四年(23年)王莽兵敗所殺,到元康五年(295年)因武庫失火頭顱被焚燬,王莽的頭顱被保存了272年之久,這是怎麼回事呢?王莽的頭顱到底有何特殊之處?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後代皇室爲何將王莽的頭顱保存兩百餘年?他的頭顱有何特殊之處?

此事或許還得從漢高祖劉邦說起,當年劉邦押送徒役前往驪山,因徒役半途逃走太多,劉邦乾脆將所有徒役全部放走,自己則帶着十幾個願意跟隨自己的人逃到了芒碭山,途中因大蛇擋路,衆人難以前行,劉邦遂趁着酒興拔劍將大蛇斬爲兩段,大家這才繼續前行。

後經民間口口相傳,此事卻成爲了劉邦稱帝具有正統性的一個證據,傳說劉邦乃是赤帝之子,而被劉邦所殺的蛇則是白帝之子。司馬遷寫《史記》時,甚至也將此事納入其中,其中寫道,“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爲蛇,當道,今爲赤帝子斬之”。

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隨着儒家思想的大行其道,“君權神授”思想也開始深入人心,因而劉邦“赤帝之子”這個身份,便也得以坐實,而且人們對此深信不疑。

後代皇室爲何將王莽的頭顱保存兩百餘年?他的頭顱有何特殊之處? 第2張

而王莽篡漢,則再度利用了此事,當時人們便傳言,王莽乃是漢高祖劉邦起事路上斬殺的那條“白蛇”轉世,也就是說王莽乃是“白帝”之子。如此一來,王莽篡奪西漢江山,便也就順理成章了。

王莽末年,因一系列改革新政導致天下大亂,各路義軍紛紛崛起,其中便包括了後來的光武帝劉秀。而在《後漢書》的記載中,劉秀在推翻新莽政權過程中,也是極富“玄幻”色彩的,例如昆陽之戰中,劉秀面對十幾倍於幾的王莽大軍,卻通過“天降隕石”、“狂風驟雨”等一系列非人力因素擊潰了王莽大軍。

因此,當王莽兵敗被殺,頭顱到了劉秀手中之後,劉秀最終選擇了將其頭顱予以保存,而這麼做的最大好處,便是可以彰顯自己統治的“正統性”。

於是乎,一個說法便出現了,那就是“白帝之子”王莽復仇漢室,爲了報被殺之仇,篡奪了漢室江山,但漢室氣運並未終結,因此“天命之子”劉秀便出現了,再度誅除了“白帝之子”,恢復了漢室江山。

如此傳說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可以“證明”劉秀也是天選之子,和劉邦一樣都是上天選定的統治者;二是漢室江山有神靈庇佑,根本難以撼動,而王莽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短暫篡奪了漢室江山,但最終還是免不了國滅身死,就連腦袋都被當成了戰利品。

正是出於這個目的,劉秀非但沒有平息王莽“白帝之子”的身份,反而對此大肆宣傳,以襯托自己的正統性。

後代皇室爲何將王莽的頭顱保存兩百餘年?他的頭顱有何特殊之處? 第3張

此外,劉秀收藏王莽的頭顱,恐怕也有“自省”的因素在。王莽當初篡奪漢室,離不開朝野內外的支持,而新莽的覆滅則是由於王莽改革,又導致了朝野內外的反對,劉秀此舉想必也有警醒自己以及後世皇帝應該善待大臣、善待百姓的意味在。

於是,王莽的腦袋就在東漢的武庫中躺了近兩百年,至於東漢末年、三國亂世,王莽的腦袋是否有遺失目前已經無法得知,但從《晉書》的記載來看,在司馬炎建立西晉之後,又將王莽的頭顱收進了武庫。

至於西晉收藏王莽頭顱,我想更多應該是爲了警示大臣。畢竟司馬炎稱帝之後,爲了防止大臣篡權,可是重啓了分封制度的,王莽的腦袋就是爲了警告大臣,就算你權力再大,也要考慮一下篡位的後果。

後代皇室爲何將王莽的頭顱保存兩百餘年?他的頭顱有何特殊之處? 第4張

不過,元康五年(295年)武庫着火這件事,實際上也很蹊蹺。

首先是時間問題,元康五年(295年)恰好處於西晉“八王之亂”時期,而且正好處在第一階段【即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與第二階段【元康九年(299年)至光熙元年(306年)】中間,乃是小動亂剛剛平息,大動亂正在醞釀的間隙。

其次是焚燬的東西,《晉書》中明確提到的焚燬東西有三件,即高祖斬蛇劍、王莽套路和孔子屐。而這三件東西,都帶有明顯的指向性,其中“高祖斬蛇劍”乃是西漢以來天下正統的代表性物件,乃是政統的象徵;王莽頭則象徵着亂臣賊子不得好死,撥亂反正後皇權永續,乃是治統的象徵;而自西漢“獨尊儒術”以來,孔子的地位已經無法撼動,孔子屐便是天下道統的象徵。

好傢伙,這三件東西的焚燬,豈不是表示代表西晉王朝的所有統治象徵全都沒了?也就是說西晉王朝的覆滅已經無法更改。

後代皇室爲何將王莽的頭顱保存兩百餘年?他的頭顱有何特殊之處? 第5張

不過,由於《晉書》乃是唐代所修,距離事件的發生已經過去了三百多年,因此也不好說這段記載到底是史實,還是說意有所指。總而言之,《晉書》中提到的三件物品,指向性有點太過明確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