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秦始皇真的是打不過匈奴而修建的長城嗎 其實並不是那樣的

秦始皇真的是打不過匈奴而修建的長城嗎 其實並不是那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秦始皇修長城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當我們回望秦始皇時代的時候,他修建長城這件事情始終一個被人不斷提起的話題。我們今天說長城了不起的文化遺產,而當初他修建長城時老百姓的汗水和心血始終是抹不去的記憶。

面對北方的威脅,通過征戰殺伐,建立了集權國家的秦始皇,卻放慢了緊鑼密鼓的馬蹄,選擇了相對溫和的應對手段——修築長城。

他把一個帝國的鋒芒暫時收斂起來,沒有選擇用武力去征服匈奴。

而這種選擇是沒有勝算,還是另有原因?我們今天說說這件事情。

秦始皇真的是打不過匈奴而修建的長城嗎 其實並不是那樣的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在今天內蒙古的河套地區,秦朝大將蒙恬率領秦軍(以步兵爲主),與能征善戰的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在血色和刀光劍影中,秦軍拿下了河套地區。疲憊的匈奴殘部倉皇而逃,遠遁大漠。

是乘勝追擊?還是轉守爲攻?秦始皇的軍隊面臨着抉擇。

這時候,他們沒有選擇向漠北挺近,而是組織三十萬大軍,在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修築新的長城。

秦長城從西北的臨洮(今甘肅省定西市西部)一帶一直延伸到了遼東,橫貫萬里。這樣一個耗時、耗材、耗力的巨大工程,我們除了驚呼秦始皇的氣魄之外,禁不住要問秦始皇爲何停止北伐而去修築長城?

選擇揚長避短,是秦始皇做出的必然選擇。在草原連天和荒漠蔽日的北方,秦軍已經不可能像征戰六國那樣從容瀟灑。

秦始皇真的是打不過匈奴而修建的長城嗎 其實並不是那樣的 第2張

現代戰爭中的飛機、導彈等早已顛覆了傳統戰爭的方式。那時候,匈奴是一個草原民族,更是一個馬背上的遊牧民族。匈奴士兵擅長於草原作戰,騎兵成爲他們主要的軍事力量。而秦始皇的軍隊長期在中原作戰,軍隊構成以農民爲主。而由農民組成的步兵,要和以騎兵爲主的匈奴打仗,顯然沒有任何比較優勢。

秦始皇沒有速戰速決的可能。如果陷入持久戰的泥潭,必須有一支精銳的騎兵來支撐自己的夢想。然而要把常年和泥土打交道的農民培養成能打仗、打勝仗的騎兵部隊,這對秦始皇而言,實在沒有任何把握。倘若發生了纏鬥,等待秦軍的只能是失敗和羞辱。

在艱難的考量之後,以征服六國而威名大震的秦始皇只有放棄追擊匈奴。

軍需保障和戰略儲備同時又如突破不了的銅牆鐵壁,阻擋了秦始皇追擊匈奴的步伐。“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秦朝如果繼續遠征漠北,就需要有做夠的物資儲備和強有力的後勤保障。

連年的戰爭已經讓中原的物資儲備捉襟見肘,還沒有完全恢復機能的秦王朝同樣面臨着衣食之憂。在這種情況下,組織軍需不光困難重重,還會加劇內部矛盾。加上遠征匈奴,軍需供給渠道很不通暢,道路交通、運輸手段、路途消耗、運輸效率等等都讓秦始皇心中沒有底氣。

而常年在漠北遊動的匈奴,生活習慣和生存方式已經決定的他們流動性很大,機動性很強。他們的後勤給養明顯優於秦軍。

秦始皇真的是打不過匈奴而修建的長城嗎 其實並不是那樣的 第3張

有槍沒子彈,怎麼能打仗?後勤保障始終是戰爭的先手棋。秦始皇不可能以己之短去攻彼之長。

對戰爭勝算的沒有底氣和戰爭收益的微利,讓秦始皇不得不放下自己殺伐有力的屠刀。

秦統一天下之後,廣袤的中原大地以農耕爲主,全國大部分土地依舊處於閒置狀態。即使秦始皇佔領了茫茫草原荒漠,這既不能帶來任何實際利益,又沒有精力開墾,反倒會加重國家負擔。

打不如不打。

怎麼辦?

秦始皇借鑑戰國時期各國的經驗,修築長城——將流動的戰場變爲固定的防線。

長城成爲防禦匈奴搶掠的屏障,成爲抵擋匈奴騎兵的壁壘。

秦始皇希望一勞永逸。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秦帝國贏得了暫時的安定。

歷史層巒疊嶂,烽煙四起。秦帝國遠遠地走了,秦長城也被風雨剝蝕得斑斑駁駁,但是秦長城留下的智慧卻永遠留在了失策之中。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