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周鄭交惡事件簡介,最後結果是什麼?

周鄭交惡事件簡介,最後結果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鄭國,原是鄭伯友的封國,由於鄭伯友(即鄭桓公)及其子掘突(即鄭武公)浴血奮戰,力保周王室江山,而受到周王的器重。在平王東遷後,掘突繼任司徒六卿一職,掌管朝中大權。早在鄭桓公時期,他就親見王室政治腐敗、諸侯叛離的傾向日益滋長,於是他利用東方鄶、東虢兩個小國的統冶者貪財好利、百姓多不歸附的時機,把自己的財產和奴隸預先寄存到那裏,準備一旦時機成熟就取而代之。後來,他的兒子鄭武公滅掉了鄶和東虢,建都於新鄭(今新鄭市境內)。武公子莊公繼續做東周的重臣,舉起“以王命討不廷”的旗幟,聯合齊、魯,進攻宋、陳等十幾個諸侯國,並積極擴張勢力,打敗了北戎,鄭國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

周鄭交惡事件簡介,最後結果是什麼?

鄭國在對內、對外擴張勢力的同時,也乘機霸佔王室的權力,引起了周平王的嚴重憂慮和不滿。鄭國與周王室的矛盾目益尖銳起來。爲遏制鄭國,周平王私下委任虢公林和鄭莊公同時爲卿士,鄭莊公對此十分不滿。此時,王室與鄭國之間已互不信任,發展到相互交換“質子”的地步。周平王將其子孤派往鄭作爲人質(孤後來死在鄭國),鄭則派公子忽常駐王室充當人質。

公元前720年,平王去世,他的孫子桓王繼位。周桓王爲了打擊鄭國的囂張氣焰,重新起用虢公,任命其爲卿士,以達到削弱鄭莊公權力的目的。鄭莊公極爲惱火,同王室的鬥爭進而轉向公開化。鄭莊公派人強行收割了周王畿內地溫(今河南溫縣)和洛邑附近的莊稼。公元前717年,鄭莊公親自到洛邑朝拜天子,想借機緩和一下同王室的矛盾,但受到周桓王的冷落,接着又發生了周與鄭換田事件。鄭國在沒有得到周王許可的情況下,私自同魯、許等國交換土地,引起了周桓王的惱怒,周、鄭由“交質”發展到“交惡”的地步。尖銳的矛盾,終於引發了一場戰爭。

結果

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王一怒之下廢除了鄭莊公的封號,革去了其在周朝中的卿士一職,並親自率周與陳、蔡、衛三諸侯聯合的大軍討伐鄭國,結果王師慘敗,連桓王也被亂箭射中了肩膀,天子的威嚴掃地,從此一蹶不振,鄭國的地位卻比以前更加顯赫,儼然成了春秋初年的一個霸主。隨着王權的淪落,諸侯對天子的朝拜、貢奉大大減少,王室財政越來越拮据,不得不依賴諸侯的資助,周桓王、周頃王曾先後派人向魯國“求賻(求葬費)”、“告飢”、“求車”、“求金”。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國的擺佈。周襄王曾低聲下氣地向鄭國“請盟”,後來又接受晉侯的召喚,參加諸侯召開的會議。天子“共主”的地位,此時已名存實亡,“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已成爲過去,社會進入了一個動亂的時代,各種矛盾都在急劇發展,而且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