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日僞《北京都市計劃大綱》,曾計劃恢復被燒燬的圓明園

日僞《北京都市計劃大綱》,曾計劃恢復被燒燬的圓明園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定都北平,意味着這座古老的帝都即將完成一個地方城市向新中國首都的轉變。從清朝滅亡到北平解放,這座古老的城市在現代工業文明的衝擊下,也在緩慢地走向城市現代化的歷程。

日僞《北京都市計劃大綱》,曾計劃恢復被燒燬的圓明園

1915年6月16日,時任內務部總長兼北京市政督辦(相當於市長)的朱啓鈐在正陽門甕城上,手持大總統袁世凱頒發的銀鎬,刨下了第一塊城磚,由此開始了對北京城的現代化改造。儘管阻力重重,善於處理各種複雜關係的朱啓鈐仍然在其任上完成了正陽門的改造,開闢了中央公園(今天的中山公園),新修了總統府(中南海)的新華門,並且打通了府右街,南、北長街,南、北池子等南北幹道,不僅爲市民開闢了休息活動的公共空間,而且大大便捷了京城南北的往來,使古老的北京城透出一股現代化氣息。難能可貴的是,這位改造北京第一人自始至終都十分注重古建築的保護,經他改造後的正陽門箭樓、中央公園至今仍是北京城內十分亮麗的風景。

然而好景不長,朱啓鈐尚未完成的全面改造北京的計劃隨着袁世凱的倒臺而流產了。1928年,南京國民黨政府成立,北京改名北平,由中華民國首都降格爲特別市。此後,由於城市地位和功能發生變化,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北平的城市建設都處於停滯狀態。

雖然影響深遠,朱啓鈐對北京的局部規劃和改造還遠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都市規劃。自辛亥革命至1949年北平解放,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規劃只有兩次。一次是日僞時期日本主持編制的《北京都市計劃大綱》,另一次是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北平工務局在日本規劃方案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北平都市規劃”。

日僞《北京都市計劃大綱》,曾計劃恢復被燒燬的圓明園 第2張

日本學者佐藤俊久與山崎桂主持編制的《北京都市計劃大綱》將北京市定位爲華北地區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鑑於城內再開發需要鉅額的費用,而中國傳統住宅又無法滿足日本人的居住要求,於是決定在西郊五棵松一帶興建日本人居住的新市區。

日僞《北京都市計劃大綱》比較重視對北京古建築的整體保護,甚至準備恢復被英法聯軍燒燬的圓明園,目的在於“保持中國文化”。但這些大都是紙面上的構想而已。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僞北京市政府除在五棵松建起了部分新市區並打通了連接復興門和新市區的道路以外,城市建設幾乎毫無建樹。

日僞《北京都市計劃大綱》,曾計劃恢復被燒燬的圓明園 第3張

抗戰勝利後,爲了更好地保護古都北平,北平市政府四處招賢納士,成立了北平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會幾經探討在日僞《北京都市計劃大綱》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北平市都市計劃》。再度重申了北京作爲旅遊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功能,試圖通過“整理舊有的名勝古蹟,歷史文物,建設遊覽區,使之成爲遊覽城市”,而另一方面“發展文化教育,提高文化水平,使之成爲文化城”,,在不改變北京舊城格局的基礎上進行城市現代化建設。

遺憾的是,在內戰的炮火聲中誕生的這份“北平都市規劃”最終未能付諸實施,到樑思成接手規劃工作時,北平仍然是一個封閉落後的舊帝都,並不具備作爲現代國家首都的條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