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他是名臣之子,一生清廉去世時僅有46枚銅錢

他是名臣之子,一生清廉去世時僅有46枚銅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清官的故事。他是歷史上一位名臣的兒子,出身可謂高貴;他在5歲時便受到皇帝的封賞,待遇可謂優厚;他成年後又娶了當朝宰相的女兒爲妻,地位可謂顯赫!然而就這樣一位富貴之人,一生爲官極爲清廉,從不貪婪,生活極爲清貧,在他去世時,身上僅有46枚銅錢,而且他的兒女們連喪葬費都湊不齊!他可謂古今清官之表率,廉吏之典範,欲知此人是誰,究竟有何與普通官員不同之處,且看本回分解。

老子英雄兒好漢,此人不是旁人,他便是宋朝第一名臣,中國古代第一清官包拯的次子包綬。說來包綬的出生是充滿坎坷的,可以說是差點沒有成爲包公的兒子。怎麼回事呢?本來包拯有個兒子叫包繶,是其妻董夫人所生,但包繶20歲便去世了,董氏再沒有給包拯生育第二個兒子。數年後,包繶唯一的才四五歲的兒子也夭折了,看來包拯要絕後了。

他是名臣之子,一生清廉去世時僅有46枚銅錢

本來包拯還有個侍妾媵孫氏,不過她早早地就被包拯打發回孃家了,所以包拯就斷絕了有第二個兒子的希望。然而,也許是上天不願讓百姓的父母官包青天絕後,包拯又奇蹟般地有了第二個兒子。

事情是這樣的,包拯的侍妾滕孫氏被他打發回孃家時,已經懷有身孕,她回去後不久就生下一名男孩,但她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並沒有把這事告訴包拯。但是包拯的兒媳崔氏卻知道這事。崔氏是包拯長子包繶之妻,也是出身名門,她是三朝宰相呂蒙正的外孫女。她知書達理,善良賢惠。當初包繶去世時,她才過門一年多,完全可以改嫁的,而且包拯也不忍心她年輕守寡,也是支持她改嫁的。

但崔氏執意爲丈夫守節,而且她認爲公婆失去兒子後肯定很悲傷,也無人養老,所以就堅持守在包家,替自己早逝的丈夫爲公婆盡孝。崔氏確實是一位孝順媳婦,她不但對包拯夫妻倆盡心盡孝,還牢記“不孝有三,無後第一”的古訓,因爲她的兒子早夭,已經違背了這個孝道的第一準則,所以就想辦法爲包拯帶來一個後代。她還真做到了。

因爲崔氏爲人善良,她跟包拯的侍妾滕孫氏感情也很好,所以滕孫氏懷孕這事怎能瞞她呢?於是崔氏便揹着包公夫婦,私底下不斷派人送錢財衣物等到孫家,幫助滕孫氏的生活。等到滕孫氏生下兒子包綬後,因爲家貧,不便很好的撫養兒子,崔氏便又偷偷將包綬抱養在自己房裏,當仁不讓地承擔起了養育包綬的責任,她名爲長嫂,實爲養母,因爲她明白,這可是包拯僅有的兒子了。崔氏開始不想把這事公開,一是因爲包拯不太喜歡滕孫氏才把她打發回孃家的;二是崔氏想給包拯老夫妻倆一個驚喜。於是她把包綬辛辛苦苦地養了一年。

他是名臣之子,一生清廉去世時僅有46枚銅錢 第2張

到第二年,包公便60歲了,他舉辦了個簡單的生日PATY,慶祝壽辰。畢竟是當朝重臣,你不舉辦個慶典也說不過去,仁宗皇帝也不願意。但包拯畢竟一代名臣,一代清官,他也只是弄了個儀式,意思意思罷了。當他在生日宴上接受大家的恭賀時,儘管高興,但也未免露出一絲不快,或者有某種傷感之情。大家也都明白,已到花甲之年的包大人沒有子孫傳後,儘管自己一生英明,也未免遺憾。可就在大家爲包公惋惜之時,一個奇蹟出現了。

兒媳崔氏突然抱着一個嬰兒走了進來,她對着公婆盈盈一跪,道,“請公婆大人恕罪,賤媳今天無禮了!”包拯一驚,道:“不知賢媳何罪之有?”此時包拯夫人也是十分驚愕,令她吃驚的不是崔氏說的話,她也許根本沒有聽清兒媳婦說的是什麼,她只是把目光緊緊地落在了崔氏抱着嬰兒身上。她怎麼會抱個小孩?其中必有緣故!難道她……這太不可思議了!她整天一副賢惠的、孝順媳婦的模樣,一副貞潔女的樣子,怎麼會有個孩子?這不打我包家的臉嗎?包夫人一時頭暈目眩,簡直如五雷轟頂!

可包拯畢竟見過大世面,對這突如其來的事件保持了異常冷靜的態度,他繼續說,“有什麼事情,起來說!”可崔氏堅持跪着,道,“若公公大人不原諒我,媳婦決不起身!”包拯無奈,於是說,“好好好,原諒你!快說。”崔氏這才站起,把一切都說了。還沒有說完,包夫人已經是激動得稀里嘩啦,她叫道,“傻孩子啊,你怎麼不早說?快把孩子給我!感謝上蒼,憐我包家!”此時老包也是老淚縱橫,感動的說不出話來。

周圍的人倒是熱鬧啦。大家都熱烈地歡呼起來,“恭賀包大人喜得貴子,後繼有人了!”“包大人,罰酒一杯!”“包大人,這是又過生日,又添貴子,雙喜臨門啊,哈哈哈,罰酒!”此時,連平常不苟言笑,據說平常從不會笑的黑老包也要笑了,他擦了擦眼淚說,“哈哈哈,老天不負我也,感謝上蒼!”於是生日宴會氣氛更加熱烈起來。大家也都誇崔氏真是個好媳婦。

因爲是在生日宴上得到兒子的,所以包拯期初把兒子取名爲“包綖”,後來才又改爲包綬。綖綬二字大概取“延壽”之意。此後包拯夫婦把自己的兒子包綬視若掌上明珠,但也是嚴格教育,希望他長大成材。但包拯畢竟年事已高,四年之後,他便去世了。由於包公德高望重,連皇帝宋仁宗都親自前往包家靈堂弔唁。當仁宗看到靈前的包公僅有的兒子包綬時,禁不住鼻子一酸,眼裏佈滿淚水。此時的包綬還是個五歲的小娃娃,卻已經失去父愛了。只見包綬穿着十分樸素,跟普通百姓沒什麼區別,他可是堂堂包大人的唯一的兒子啊!向來以仁義著稱的仁宗皇帝不由得十分感動,於是他決定必須照顧一下這位千古名臣、一代大清官的後代!

他是名臣之子,一生清廉去世時僅有46枚銅錢 第3張

隨後宋仁宗賜與包家許多財物,還欽封5歲的包綬爲太長寺太祝。5歲的小孩被皇帝封賞,可見包公的地位。包家爲包公舉行完喪禮之後,小包綬便跟着家人,護送着父親的靈柩從開封回到老家合肥,從此包綬在老家合肥漸漸長大。由於包拯夫人已經年老,所以對包綬的撫養和教育主要就由崔氏來承擔了。崔氏本是包綬的嫂嫂,但崔氏像母親對待兒子一樣,對包綬細心撫養和教導。她還請了名師教育包綬。包綬這個大名還是崔氏給起的。

包綬八歲時,正逢朝廷三年一次的祭祀聖典,百官照例晉升一級,包綬也由“太長寺太祝”升爲“大理評事”。包綬小小年紀,便已取得當年包公考中進士之後纔得到的同等的爵位,不久他又轉爲“承事郎”。這樣,包綬還是童年之時,就具有了八品官的地位。

這雖然違背了包公生前的遺願,因爲包公生前剛直不阿,大公無私,一直不贊成對朝中大臣子弟的加官進爵的照顧,但朝廷還是對他的唯一的兒子給予了很大破例的照顧,這也許可以理解,也從側面證明了大宋朝廷或者宋仁宗的惻隱之心。做爲一代清官的包公,一生清貧,而且沒有機會照顧自己的兒子,那麼就讓國家承擔起來,想必九泉之下的包大人也該放心了吧。

不過包綬也十分有志氣,他沒有在朝廷的優越的待遇之下,成爲一個只知道享樂的紈絝子弟,沒有養尊處優的感覺,而是努力讀書,勤奮好學,他知書達禮,處事低調,爲人耿直,愛憎分明,處事很有主見,對自己要求也十分嚴格,胸有大志,有乃父遺風。包綬九歲時,包公夫人董氏病逝,包綬徹底成了孤兒。但是包綬不孤,因爲他有嫂嫂,崔氏仍然像母親一樣對待包綬。

包綬成年後,嫂嫂崔氏還爲他娶了媳婦,期初娶的是廬州知州張田的女兒張氏。但不久,張氏不幸早逝,崔氏再次主婚,又給包綬娶了個媳婦。這第二個媳婦可是不同凡響,她是大宋名臣、當朝宰相文彥博之女文氏。包綬可是幸福極了。然幸福的事情還沒有完。他的嫂嫂崔氏可謂是一位大好人,在包綬第二次結婚之後,她便派人到開封一帶尋找包綬生母孫氏,又將孫氏接回合肥,讓包綬母子團聚,包綬簡直幸福死了。

好人有好報,崔氏在包家守節二十年,對公婆極盡孝道,又對包綬悉心教養,受到了大家的好評,也使朝廷頗爲讚賞,後來宋哲宗下旨加封她爲永嘉郡君,嘉獎詔書爲當時大文豪蘇軾所撰,成爲一段佳話。

崔氏於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病逝,享年六十二歲,可謂善終。崔氏生前對包綬親如母親對待兒子一樣,當然包綬也對她像母親一樣很孝順,在後世的一些戲劇裏,包綬對崔氏便是以嫂娘稱呼的,可見他們之間的似海深情。崔氏去世之時,包綬正在開封最高學府裏擔任國子監丞,聞訊之後,悲痛欲絕,連夜奔喪回到合肥,爲其嫂披麻戴孝,猶如對待生母一樣。包綬跟其父親包公一樣也是位至仁至孝之人。

當然,包綬也跟其父一樣,是位彪炳千古的清官。包綬的忠孝仁義和才識得到朝廷廣泛認可,特別是其岳父宰相文彥博更是對其讚賞有加。宋仁宗去世後,文彥博便向繼位的宋哲宗呈了《舉包綬》的奏章,特別推薦他。宋哲宗便賜包綬做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團練判官,這是包綬第一次做官。包綬不負衆望,他在任期內執法嚴明,大公無私,辦事認真,毫不貪圖財利富貴,深得老百姓擁護和愛戴,被認爲是百姓的好父母官。連他的直接領導,濠州知州也十分佩服他。

知州見包綬雖身爲名門之後,卻低調從事,不驕不躁,而且禮賢下士,他遇到什麼大事便常與包綬討論,包綬也對知州直言不諱,二人相處甚歡,合作愉快。包綬三年任滿,離開濠州時,老百姓也是戀戀不捨。他首次當地方官便博得了一個‘廉潔勤政’的好名聲。

包綬之後便調至開封,升爲七品宣義郎,分配做少府監丞,主要負責管理天子使用的龍袍、車駕、寶冊、符印、旌旗等物。這個工作很繁雜,可謂千頭萬緒,但包綬卻處理的井井有條,贏得了王公大臣們的讚許,大家紛紛上奏推舉他,尤其是包公的生前好友宰相文彥博,再次爲自己的得意女婿出馬,他向皇帝的推薦奏章寫的最爲懇切,說:“故樞密副使包拯身被忠孝,秉節清勁,直道立朝,中外嚴憚,先帝以其德望之重,擢爲輔臣,未盡其才,不久薨謝。”並指出“包拯之後,唯綬一身,孤立不倚,能世其家,恬靜自首,不苟求進”,由於受到滿朝文武大臣傾力舉薦,包綬再次受到重用。

他先是被任國子監丞,繼而進爲宣德郎,再升爲六品通直郎。不久,包綬又被任命爲汝州(今河南汝州市)通判。包綬到汝州後,仍然是兢兢業業,爲民辦事,堅持“當官不爲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爲官原則,他仍然是嚴明執法,公事公辦,鐵面無私,有其父包拯爲政之風,被老百姓稱爲“小包公”。

後世的戲劇,比如京劇、豫劇都有《小包公》這個經典劇目。在之前的農村,小包公跟他父親黑老包一樣有名氣,會唱老包戲的也都會唱小包公戲,特別是在河南、山東、安徽的鄉村,甚至有不少女演員都吼小包公戲。可見包綬在民間的影響力。總之,經過包綬的努力,不久,汝州便呈獻一片平和清明的景象。包綬再一次由於優秀的政績和優良的民間口碑,被朝廷晉升爲六品朝奉郎。

包綬在汝州任職期滿後,調離汝州時,汝州百姓扶老攜幼,爲他夾道送行。官當到這個地步,也算是值了!

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十月,包綬調任譚州(今湖南長沙市)通判。他前去赴任時,途經合肥老家,沒有久留,一安排好家事,便出發了。包綬一路乘船從南淝河進巢湖,後入長江,再迎着滔滔江水,溯流而上。

要去一個新的地方上任了,他心中一如這江濤,心潮澎湃,想到自己的人生將進入一個新的臺階,不僅躊躇滿志,對前途充滿信心。可是天妒英才,正值年富力強的包綬此刻竟踏入了一條不歸之路。在去譚州的途中,他在船上突然患病,船隻開到黃州附近時,一代清官,包綬便不幸病逝,撒手歸西了。可惜一代英才,天降清官,就這樣永遠地走了,包綬當年才48歲。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啊!

做爲包拯的次子,包綬去世後,人們都很悲傷,因爲包公再也沒有兒子了。可當人們打開包綬的行李,整理他的遺物時,卻被深深地震撼了。人們發現包綬的所有的遺物中,除了任命狀,就是一些書籍、文具,和很少的生活必需品,竟找不到任何一件值錢的東西。包綬五歲便被宋仁宗賜爲“太常寺太祝”,後來又掌管過大內珍寶,一直到六品的達官貴人,他去世時衣袋裏只找出四十六枚銅錢!無怪乎,人們這樣猜測他的死因,他不僅是生病致死的,包綬可能也是因飢餓而死的,至少飢餓導致了病情的加重。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包綬共有四個兒子和兩個女兒,當時他們還都沒有成年,他們的父親去世時,六個兒女居然連喪葬費都湊不齊,甚至他們都無法將包綬的遺骸從湖北黃州運回老家合肥!可見包綬平常爲官是多麼廉潔!本來一個州官,俸祿就不多,包綬又兒女較多,他一點也不貪污受賄,自然家貧了。

包綬過世後,他的兒女們只有依靠官府和親戚接濟度日,直到16年後,包綬的兒子包耆年、包景年都已成家立業,經濟稍有好轉時,才把父親包綬的棺骨從湖北運回,葬入合肥包氏祖墳中。包綬和妻子文氏的合葬墓緊鄰在包公墓的左下側,棺木直接埋入土裏,與平民葬式沒有任何區別,隨葬品大都是隨身攜帶的日用品,如果沒有墓碑,恐怕誰也不知道此地長眠的是包公的兒子。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