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解析: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到底好在哪裏?

解析: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到底好在哪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羣星閃耀的唐代詩人中,張繼並不起眼,但他留下一首《楓橋夜泊》,足以讓他的光芒永不暗淡。

這首《楓橋夜泊》,讓蘇州城的寒山寺成爲了著名的旅遊景點,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還會有很多的日本遊客來到蘇州,聆聽那跨越千古時空的寒山寺的鐘聲。

這首詩在日本的傳誦之廣,遠超過李白杜甫。清人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記》中寫道:「凡日本文墨之士鹹適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在清朝的時候,日本人對這首詩的熟悉程度已經可以比得上現在國人對李白《靜夜思》的熟悉程度。

不僅如此,1929年,日本人在青梅山建了一座寺廟,也叫寒山寺,仿照的就是蘇州寒山寺,寺裏立石碑一座,上刻張繼的《楓橋夜泊》,還建有“夜半鐘聲”鐘樓一座,並在附近溪谷清流之上架起了“楓橋”。可見張繼這首《楓橋夜泊》超越國界的藝術影響力。

那麼,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到底好在哪裏?

解析: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到底好在哪裏?

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先註釋一下詩中的字詞。

《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詩題一作《夜泊楓江》、《夜泊松江》。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楓橋街道閶(chāng)門外,本名「封橋」,後因張繼此詩相沿爲「楓橋」。楓橋夜泊,即夜裏泊船在楓橋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月落,明月下沉,上弦月升起較早,所以夜半就開始下落。

烏啼:一說爲烏鴉啼鳴,一說爲烏啼鎮,顯然烏鴉啼鳴更切合詩境。

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爲指「江村橋」和「楓橋」,王景略先生在《唐詩三百首全解》中解這首詩時說:「或謂「江楓」是指江邊的楓樹,但以之直接「漁火」似有不協。」在小樓看來,「江楓」與「漁火」是對舉關係,而不是順承關係,詩人張繼在愁眠之中,對着的是江邊的楓樹和江上的漁火,並沒有不協之處。況宋玉《楚辭·招魂》中有詩云「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江楓」這個意象蘊含着豐富的文學意蘊,解爲「江村橋」和「楓橋」則意境大失。

愁眠,小樓參閱了八本《唐詩三百首》的註釋,都解作因愁難以入眠,這讓人很困惑,因爲詩中分明下了一個「眠」,前面並沒有加任何否定詞,詩人並沒有入睡是肯定的,不然他也不會看到月落,聽到烏啼,感到霜滿天。難以入眠是詩外之意,詩人在這裏下了個眠字,表明詩人想要入眠了,畢竟已經到了夜半時分,愁眠,應該是一種狀態,在愁緒中入睡,但卻睡不好,半睡半醒,恍恍惚惚之間。

明月西沉,烏鴉啼鳴,霜氣佈滿天空,面對着江邊的楓樹,江上的漁火,滿懷愁緒,想要入睡,卻怎麼也睡不好。

解析: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到底好在哪裏? 第2張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其實寒山指寒山寺是無疑的,但是漢語的魅力就在這裏,寒山兩個字組合在一起,自有美妙的意蘊,又與此詩意境相合,所以「寒山寺」雖然只是一個地名,但與詩中的意境產生了美妙的藝術反應。

夜半鐘聲:當時佛寺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宋朝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爲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其實當時佛寺確有有半夜敲鐘的習慣,前人的詩中,也提到過夜半鍾,如白居易有「新秋鬆影下,半夜鐘聲後」,只是別人寫的夜半鍾,意境無及張繼此詩者。

半夜裏,忽然有悠悠鐘聲,從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傳到我的客船。

解析: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到底好在哪裏? 第3張

此詩的好處,首先是其技法的高妙。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詩人連用落月、烏啼、霜氣、江楓、漁火這些意象,營造了一個悽清的意境,然而用一個愁字粘着這些意象,讓愁緒漫延於意境之中。

這兩句中,詩的意境是凝重的,是淒冷的。詩人飽經亂離,漂泊至此,孤苦悽清,他只能一個人睡在客船之上,面對的是下沉的明月,江邊的楓樹,江上的漁火,聽到的是烏鴉的啼叫,感覺到的是滿天的霜氣,

霜凝於地,如何能滿天,然而正是這違反常識的描寫,最能表達出詩人內心深切的感受。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的前兩句意象密集,連用了五個意象,而後面這兩句,卻意象疏宕,只用了夜半鐘聲一個意象。用密集的意象來表現凝重的意境,用疏宕的意象來表現空靈清遠的意境,書法美學有「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一說,也可用來評鑑此詩高妙的技法。

人在夜裏,聽覺會分外敏銳,所以對靜夜裏的鐘聲,給人的感受會特別強烈,雖然前面也有寫到烏鴉的啼叫,但那是自然界的聲音,我們都知道,自然界的聲音有催眠作用,要不是詩人愁緒滿懷,恐怕早已入眠。

而正是這鐘聲,把詩人從愁苦的情思出拉出來,使得詩境從前兩句的悽清凝重,轉而變得空靈清遠。

詩人爲了表現鐘聲在詩中的重要性,特意使用了倒裝句,本來,詩人應該是先聽到鐘聲,才聯想到這是來自寒山寺的鐘聲,但詩人將「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放在最後,使鐘聲悠悠不絕,詩的情味也綿綿不盡。

解析: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到底好在哪裏? 第4張

此詩最佳這之處,當然是這「夜半鐘聲」,這夜半鐘聲的引入,使得全詩的意境豐富到三層,爲全詩創造出令人心醉神迷的藝術意境。

第一層意境是情思的意境,在詩的前兩句。詩的前兩句,圍繞的是一個愁字,所選用的意象雖然都是現實中的事物 ,但不具有現實的提示性,落月、烏啼、霜氣、江楓、漁火這些意象,都是在渲染詩人的愁思。

第二層意境是現實的意境,悠悠的鐘聲使詩人從他自我的情思中脫離,開始觀照他現實的處境,姑蘇城、寒山寺,明確的地點,提示現實的意境。此時是哪個和尚在寒山寺裏敲鐘呢?又是爲什麼敲鐘呢?詩人的愁緒並沒有消失,但是被鐘聲逼進內心的角落。

第三層意境是想象的意境,這夜半的鐘聲,打斷的詩人的情思,同時又打開了一個想象的橋樑,寒山寺是歷史名寺,曾經有那麼著名的僧人在此修行,這夜半鐘聲,就像歷史的回聲,滲透着宗教的情思,迴盪在詩人張繼的心靈。

你看,就是「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使得這首詩遠遠超越了別的寫羈旅愁緒的詩,也使得寒山寺的鐘聲千年迴響,悠悠不絕。日本人肯定深曉此詩的佳妙之處,所以二戰時,他們把寒山寺的寺鐘運走了,現在都不知道放在哪裏。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