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卞之琳曾苦追張充和十年,她嫁外國人一生無子無女

卞之琳曾苦追張充和十年,她嫁外國人一生無子無女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民國詩人卞之琳寫過一首特別著名的詩《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卞之琳曾苦追張充和十年,她嫁外國人一生無子無女

寥寥數語,非常驚豔。

一個看風景的你,本就是別人眼中的風景。你的窗戶上有明月,而別人的夢中有你。

能把情詩寫得如此脫俗的詩人有很多,但卞之琳寫的這首絕對也算是絕響。

卞之琳筆下的這個“你”是誰呢?據說是合肥張家四姐妹中的老幺張充和。

卞之琳曾苦追張充和十年,她嫁外國人一生無子無女 第2張

張家四姐妹中,張充和是性格最外向、活潑的一個。比起張元和在談及自己的情事時三緘其口,張充和會大大方方地承認:“他這首詩是寫給我的,我當時就有點知道。”

只不過,這段戀情並不是人們常說的“苦戀”,最多隻能算是卞之琳的單相思。說起來,也不過就是一個悶騷的詩人寫了情詩卻不敢表白,一個名媛對這個埋頭寫詩的詩人不是很感興趣。

晚年的張充和說:“他(指卞之琳)人很好,但就是性格很不爽快,不開放,跟我完全不相像,也不相合……確實有另外一些不相干的一起玩的人,追求過我,但都不如卞之琳這一段來得認真,持續的時間長。他的好意我是心領了,但這種事情不能勉強,我自始至終對他都沒有興趣,就看見他在那裏埋頭作詩,你說我能怎麼辦?”

不過,我們看香港作家張曼儀女士編選的《中國現代作家選集·卞之琳》一書中所附的《卞之琳年表簡編》,會覺得有點意思。

按理來說,這種年表一般只會記錄些出版書籍啊結婚生子啊之類的大事,可其中卻記錄了很多與張充和有關的小細節,比如某年某月去蘇州探望張充和,某年某月把某本詩集送給張充和,某年某月又前往重慶探訪張充和。

年表雖然是別人編的,但若不是卞之琳鄭重其事講出來,張曼儀又如何得知這些事情的呢?

卞之琳對張充和的感情,讓我想起網絡上的一句流行語:怎麼可以跟最愛的人做結婚這種下流事兒呢?不能夠的。

卞之琳追求不到張充和幾乎是必然。他的性格非常之內向,根本不會撩妹。這一點,跟性格開朗、鬼靈精怪的張充和正好相反。

好像詩人大多如此,口才不行,所以都跑去詩裏“騷動”了。

論及二人對詩歌的品味,又得調轉個個兒。張充和從小接受的是國學教育,更喜歡古典詩歌,而卞之琳只擅長寫新體詩。

沒辦法,卞之琳最引以爲傲的東西,在張充和那裏恐怕不值一提。這樣的愛戀,又怎會有結果呢?

2

張家四姐妹中,張充和是唯一一個從小就被過繼出去的女兒,但她並沒有養成悲苦的性格,反而是四姐妹中最精靈古怪的一個。

關於她的古靈精怪,我們可以舉兩個例子:

少女時期的張充和,曾到照相館特意拍了一張歪着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古怪照片,又拿着這張照片到游泳館辦理游泳證。辦證人員說你這照片不行,她淘氣地回答這也是證件照。

1980年,沈從文攜妻子赴美講學,都已經頭髮花白的張充和按照西方禮節親了一下三姐張兆和,隨即又親了一下沈從文。隨後,張充和笑話沈從文:“他硬挺挺的毫無反應,像個木雕的大阿福。”

張充和古靈精怪性格的形成,可能跟她的成長環境有關係。

她不到一歲就被過繼給叔祖母當孫女。叔祖母是李鴻章四弟李蘊章的女兒,丈夫去世得早,她打理家族留下的產業,在家族中很有威信。

養祖母對張充和溺愛有加,自任啓蒙老師,還花重金聘請老師悉心栽培她。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張充和4歲會背詩,6歲識字,能誦《三字經》、《千字文》。當充和還是七八歲的孩子時,她的姐姐們就知道這個妹妹學問根基更紮實,也更有自信和安全感。

16歲時,張充和的養祖母去世,她“歸宗”回到蘇州,在父親創辦的樂益女校上學,跟姐妹們一起玩樂、學習崑曲。

姐姐張兆和跟沈從文結婚時,張充和去到北平參加婚禮,隨後就留在那裏參加第二年的大學入學考試。

當時的考試,主要考國文、歷史、數學和英語。前兩門考試,張充和完全不放在眼裏,英語她也讀過,對她而言不算特別難。

對她而言,最大的短板就是數學,因爲16歲之前她壓根兒沒接觸過數學,根本看不懂代數、幾何。

她就這樣去參加了考試,數學題果然連題目都看不懂,但國文卻拿了滿分。擱現在,像張充和這樣的絕對上不了大學,可那時她卻被北大破格錄取了,成爲中文系唯一一個女生。

1933年初秋的一日,卞之琳和朋友去到沈從文家小聚,張充和也在,兩個人相遇了,彼此還算談得來,卞之琳自己感覺“彼此有相通的‘一點’”,且固執地認爲自己是因爲太過矜持所以與張充和失之交臂。

我們甚至可以猜想一下:若是卞之琳能拿出沈從文那樣死纏爛打的勁兒,這個故事會不會又是另一番結局?

只可惜,卞之琳不是沈從文。他只會用詩表達愛情、表露心跡,所以,雖然他最終沒有追求到自己的愛情,但卻用情詩成就了自己。

認識張充和之後,他的詩歌風格大變,但也大放異彩。

張充和上大學期間,發現很多同學都喜歡參加政治運動,而她對政治不感興趣,寧願花時間學習崑曲。1935年,張充和患肺結核,不得不休學,回了蘇州老家。

1936年,卞之琳由於母親病逝,回家奔喪;事後,他專程跑去蘇州探視張充和,在張家還住了幾天,張充和盡地主之誼,以朋友身份陪他遊覽了一些風景名勝。

病情康復後,張充和去到《中央日報》當編輯,初露才華。

不過,很快抗戰爆發了。

在四川大學任教的卞之琳邀請還在合肥老家的張充和前來成都避居戰火,由於張充和的四弟那時也正好在成都,就也往四川逃了去。

某一次,卞之琳宴請同事們吃飯。席間,有人拿卞之琳和張充和作爲打趣對象,揶揄他們倆的關係。卞之琳並沒有感到不適,可張充和卻覺得飯桌上的教授們“言容鄙陋,無可觀聽”。

她到底是不喜歡卞之琳,因爲只有當我們不喜歡一個人的時候,纔會因爲別人把我們跟對方放在一起談論時就表現得惱羞成怒。

張充和勸卞之琳別參加這種無聊的酒席,卞之琳沒當回事,她一氣之下跑去青城山散心。卞之琳本想和張充和的四弟一起上山賠禮,但出發時又猶豫地拿不定主意,擔心自己這樣做會不會太唐突、惹得她更生氣,四弟便獨自上山把出走了十天的張充和找了回來。

張充和回來以後,卞之琳特意寫了一首情詩送給張充和,但張充和只是望了一眼,然後很敷衍地回了一句:“寫得真好。”

當姐姐張允和看出卞之琳對妹妹的感情,想試探下妹妹的心意時,張充和說她覺得卞之琳缺乏深度也不夠深沉,就連“他的外表——包括眼鏡在內——都有些裝腔作勢。”

張充和大概是覺得,卞之琳這個人拿來做朋友可以,做戀人絕對不行。你不往男女關係上想還覺得這個人尚可,一想象下要跟你產生某種聯繫,那連對方戴副眼鏡的樣子都顯得有點猥瑣或不可忍受了。

不愛這事兒啊,恐怕連上帝都無可奈何。

3

1938年秋,鬱悶至極的卞之琳選擇冷卻自己的感情,跟隨何其芳等人前往延安。張充和則投奔了遠在西南聯大的三姐張兆和以及姐夫沈從文。

在昆明,沈從文託關係幫她在教育部下屬教科書編選委員會謀得一份工作,主要負責散曲的編選工作,日子過得還算安穩。

卞之琳曾苦追張充和十年,她嫁外國人一生無子無女 第3張

卞之琳後來也悄悄來到了昆明,在西南聯大執教。當時,張充和所供職的單位剛好解散,她得知卞之琳來了昆明,馬上跑重慶工作去了。

張充和在重慶教育部下屬禮樂館工作,主要職責是從五世紀的《樂志》中挑選出適合公共大典使用的樂章來,請作曲家配曲。

這期間,她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詞、寫的書法有口皆碑,還結交了兩個文化名人:章士釗和沈尹默。

1943年冬,卞之琳去重慶探訪張充和。這一回,他表達了他的感情,結果卻被張充和發了“好人卡”,她表示希望能夠和他做“純潔的朋友”。

都拒絕到這個份上了,卞之琳還是無法放下對張充和的感情。卞之琳的同事就曾經記錄過這樣一件事:1946年4月8日,晚飯後卞之琳拿他所珍藏的張充和女士(他的愛人)所唱自灌的鋁質唱片給大家聽……

“情癡”到這種份上,也是有趣。

1946年,抗戰已結束。卞之琳和張充和各自回到了上海。

卞之琳準備北返他所在的南開大學,結果他再次見到剛從重慶回到上海的張充和,又挪不開腳步了。他在江南逗留了近半年,其間還曾到蘇州張充和家裏過中秋節。

1947年,卞之琳爲了辦理去牛津大學訪學的出國手續回到海門老家,辦完手續又去蘇州小住數日,與張充和話別。

不久以後,張充和去了北平,在北京大學擔任崑曲和書法教師。

那時,沈從文和張兆和也回到了北平,很多文化人喜歡到他們家裏小聚,張充和就在這裏認識了在北京大學西語系任教的德裔美籍學者傅漢思。

傅漢思出身於德國的猶太人知識分子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猶太人被大肆屠殺,傅漢思一家成爲流亡者,去到了美國,並在美國的大學學習古典語言文學和外語,獲得西班牙語碩士學位和羅曼語博士學位。

二戰後,受胡適邀請,傅漢思來到中國擔任北京大學西班牙語系主任,從而認識了沈從文,並在沈從文家裏遇到了未來的妻子張充和。

那時,沈從文發現這個外國人對小姨子的興趣遠遠大過自己,每次他來,就讓他們單獨相處,到後來就連沈從文的孩子們都稱這個外國人是“四姨伯伯”。

1948年,張充和跟比自己小三歲的傅漢思成婚。郎才女貌,甚爲般配。

卞之琳曾苦追張充和十年,她嫁外國人一生無子無女 第4張

你看,愛情就是這麼奇怪的一件事:當初張充和只喜歡古典文學,看不上卞之琳的新體詩,可後來卻很新潮地嫁了一個外國人。

張充和結婚時已經34歲,在今天看來都算是大齡剩女了,可在那個時代,她愣是堅持寧缺毋濫,不驕不躁等到了真正心愛的人再結婚。

1949年1月,張充和跟着傅漢思去了美國。想象下,張充和若是稍微“強勢”一些,要求丈夫陪自己留在中國,那麼文革時可能就要遭殃了。

去到美國後,他們起初的生活並不順利,兩個人都沒有找到穩定的工作,一直在大學打雜。有段時間,張充和甚至忍痛賣出了十塊乾隆墨(張充和結婚時楊振聲贈與的),得了一萬塊錢,方可維持生計。

直到1959年,傅漢思拿到博士學位,進入斯坦福大學任教(全職),張充和和傅漢思的生活纔算安穩下來。

後來,傅漢思和張充和雙雙被耶魯大學聘任,張充和主要教崑曲、中國書法。當時,文革還沒開始,很多人勸張充和回國,她爲了丈夫不爲所動。

張充和結婚比較晚,或許是身體有問題又或者是別的原因,她跟傅漢思沒有生育孩子,後來抱養了兩個孩子。

在家裏,她承擔了大部分的家務活,並對兩個孩子視若己出、悉心教育。

卞之琳曾苦追張充和十年,她嫁外國人一生無子無女 第5張

她曾經給國內的親人寫信說:家務事太多了,每天忙都忙不完,當年母親有九個孩子也不如我現在這樣忙,那時候家裏的保姆們也沒我這樣忙。

即使如此,她仍然擠出時間在崑曲、書法和繪畫上。有專家給了她很高的讚譽,說她無論字、畫、詩以及崑曲,都是上乘,非常難得。她一貫保有原有的風範,格調極高。在那個時代已是佼佼者。

卞之琳曾苦追張充和十年,她嫁外國人一生無子無女 第6張

4

再說回卞之琳這邊。

張充和嫁人之後,他也沒有停止對張充和的愛意。哪怕張充和後來去了美國,卞之琳也還在給她寫詩,還會偶爾到蘇州來拜訪張家,言談中流露出繼續等待張充和的意思。

1953年秋天的一個晚上,卞之琳被接待到張充和曾經獨住的一間樓室。他枯坐張充和坐過的空書桌前,偶然翻到沈尹默給張充和改的幾首詞稿,就小心翼翼地保存了起來。

1955年,卞之琳已經45歲,他終於聽從了張家人的勸,於國慶節結了婚。

他的妻子是一名小說家,名叫青林。

青林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在嫁給卞之琳之前,她已經經歷了兩段失敗的婚姻,兩段婚姻都是因爲丈夫的背叛而結束,後一任丈夫還是國學大師、紅學家文懷沙。

兩次婚姻後,青林一度心灰意冷,再不相信感情與婚姻。

那時,她是報社的副刊編輯,經常向人約稿,於是便找到了卞之琳。漸漸地,她讀懂了他的癡情,他也憐惜她的遇人不淑。

某次,青林生病了,卞之琳前去探望,並在給她的手稿裏放了一張紙條:獨愛你曾經滄海桑田。

文革期間,他遭受到了衝擊,掃過廁所和院子,下過幹校……但妻子與他福禍相依,兩個人一路扶持着挺了過來。

卞之琳是個好父親,經常親自下廚房做女兒愛吃的紅燒肉,深夜冒大雪給女兒買《紅燈記》木偶。爲了家人的健康,他還戒掉幾十年的煙癮。

他對與自己同患難過的妻子也很好。1978年後妻子身體不好,有段時期經常頭痛,吃藥的效果也不是很好,他就每晚給妻子按摩頭部,直到她入睡。每天晚上堅持按摩大約半小時,一直持續了將近一年。

卞之琳曾苦追張充和十年,她嫁外國人一生無子無女 第7張

1980年,卞之琳訪問美國,與張充和久別重逢,他將當年在張充和房間裏找到的詞稿奉歸物主,正好張充和手頭只有沈尹默的信而沒有詞稿,所以卞之琳稱這是“合璧”。

回國後,卞之琳特意寫了一篇回憶當年的散文《合璧記趣》,發表時還特意配上了張充和手跡的影印件。

都已經頭上飛霜的年紀,他去美國還記得這麼一件小事,並把這件事情解讀、記錄爲“合璧”,真可謂用心良苦。只不過,到了這個年紀,再回憶起這些事情,早已沒了痛苦的情緒,只覺有趣了吧。

1986年,張充和回國參加紀念湯顯祖活動。她登臺演出,請卞之琳等好友前去捧場。

卞之琳曾苦追張充和十年,她嫁外國人一生無子無女 第8張

演出時,張充和給臺下的卞之琳捎口信,讓他散場後不必着急走,可不知是口信沒捎到還是卞之琳有意爲之,他還是悄悄離開了。

1995年夏,青林因病去世,卞之琳整天“一屋燈光,捧着個茶杯”,悲痛難言。

2000年2月,卞之琳溘然長逝,得到消息的張充和託人送來了花圈。

2003年傅漢思去世。

2015年張充和去世,享年101歲。

卞之琳對張充和,一生求而不得,但就是這種失戀的狀態,讓他寫下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比如這句:門薦有悲哀的印痕,滲墨紙也有,我明白海水洗得盡人間的煙火。白手絹至少可以包一些珊瑚吧,你卻更愛它月臺上綠旗後的揮舞。

這句:百轉千回都不能同你講,水有愁,水自哀,水願意載你。

還有這句:我在散步中感謝,襟眼是有用的,因爲是空的,因爲可以簪一朵小花。我在簪花中恍然,世界是空的,因爲是有用的,因爲它容了你的款步。

年少的時候,我們看卞之琳和張充和的故事,看的是愛情。一個求而不得,一個不爲所動。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整個人生。生活泥沙俱下,有殘酷,有溫馨,有無奈,有得意,有身不由己的執着,也有迫不得已的妥協。

時代一直在變,滄海也會變爲桑田,唯一不變的是人在面對變動時頑強的生命力以及散發出來的人性之光。

短的是愛情,長的是人生。

那些或滑稽荒唐或刻骨銘心的少年情事,佔據的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最終的最終,我們都選擇了一條對當時當下最有利的路,學會了放過自己。

看卞之琳和張充和的故事,或許我們也不會再糾結某個階段誰誰誰爲什麼不愛你了。放到人生長河中去,這其實也算不得是什麼了不得的事兒。

年輕時你當然可以執着,執着過了,折騰夠了,便能放下了。

把感情上那點事兒放到人生長河中,把自我放到天地間,頓時能察覺到小情小愛的渺小與自我的卑微。

人生夠長,充滿磨難,你我愛過、執着過便好,不一定非要得到些什麼的。

韶華有限,世事無常,對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尋總是徒勞。

還是晏殊的那句詩說得好:“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