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李希霍芬: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多次到中國考察地質和地理

李希霍芬: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多次到中國考察地質和地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 von,1833~1905年),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又譯里希特霍芬。生於卡爾斯魯厄,卒於柏林。早年從事歐洲區域地質調查,旅行過東亞、南亞、北美等地。多次到中國考察地質和地理。曾任波恩大學、萊比錫大學和柏林大學教授,柏林大學校長。提出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學。首次系統地論述了地表形成過程,對地貌進行形成過程分類,研究了土壤形成因素及其類型。

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近代中國地學研究先行者之一。1833年5月5日生於普魯士上西里西亞卡爾斯魯赫(今屬波蘭)。他曾就讀於佈雷斯勞大學及柏林洪堡大學,1856年畢業,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在奧地利的提羅爾(Tyrol)和羅馬尼亞西部的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進行地質研究;在1860年到1862年之間,李希霍芬參與普魯士政府組織的東亞遠征隊[Preussische Expedition],前往亞洲的許多地方,例如錫蘭、日本、中國臺灣、印尼、菲律賓、暹邏和緬甸等地旅行。1863年到1868年間,他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做了大量的地質勘查,發現了金礦,他的研究間接導致了加州後來的淘金熱潮。1868年到1872年間,他轉到中國做了七次遠征,這段時期中,他正式地指出羅布泊的位置(新疆已乾涸的鹹水湖,旁邊有古樓蘭遺址)。

李希霍芬: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多次到中國考察地質和地理

曾任柏林國際地理學會會長、柏林大學校長、波恩大學地質學教授、萊比錫大學地理學教授等。1905年10月6日在柏林逝世。

李希霍芬早年曾研究蒂羅爾和阿爾卑斯山脈地質,成功地建立了南蒂羅爾的三疊系層序。他對喀爾巴阡山、多洛米蒂山和特蘭西瓦尼亞區域地質的研究也卓有成效。1860年,他作爲地質學家,應邀隨同德國經濟使團去遠東,訪問了錫蘭(今斯里蘭卡)、日本、臺灣、西里伯斯、爪哇、菲律賓,並從曼谷旅行到緬甸的毛淡。 1872年後,李希霍芬回到德國,1873年到1878年間擔任柏林地質學會主席,1875年起,在波昂大學任教,1883年到1886年年間服務於萊比錫大學,1886年後則轉到柏林洪堡大學,在他衆多學生之中,最出名的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李希霍芬晚年擔任德國地理協會的會長多年,並協助成立了柏林水文學院,1905年10月6日卒於柏林。

在近代地理學領域中,李希霍芬被視爲重要的先驅,他在世界各地的地質紀錄與觀察結果、文獻都非常詳盡,倍受學者推崇。

李希霍芬: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多次到中國考察地質和地理 第2張

李希霍芬1868年9月到中國進行地質地理考察,直至1872年5月,將近4年,走遍了大半個中國(14個省區)。回國之後,從1877年開始,他先後寫出並發表了五卷帶有附圖的《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爲根據的研究》。這套鉅著是他4年考察的豐富實地資料研究的結晶,對當時及以後的地質學界都有重要的影響。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