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一代忠臣被人害死,死後兇手被流放,一百多人爲其陪葬

一代忠臣被人害死,死後兇手被流放,一百多人爲其陪葬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魏徵,則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何曾幾時,李世民與魏徵君臣已成爲衡量君臣關係的標杆,一個直言敢諫,一個英明豁達,這就是歷史上君臣渴望的完美知遇。然而,我們若從數據上分析,魏徵並非唐朝最喜歡說實話的朝官,根據史籍記載,唐朝上奏疏直諫最多的是一個名叫李絳的大臣。

一代忠臣被人害死,死後兇手被流放,一百多人爲其陪葬

李絳家族世居河北,屬名門之後,祖上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大將李牧。河北正屬趙郡,李氏與其他六個家族並稱爲“五姓七宗”。這些家族在朝廷的勢力極大,隋唐時期的朝官,十有八九都出身於“五姓七宗”,可見,這七大家族在朝廷的勢力已根深蒂固。

由於出身的原因,李絳的仕途註定順風順水,但是,他能成爲宰相,絕非僅靠家族關係上位,更重要的是他的能力與人品。李絳並未因爲自己是望族出身而隨波逐流,而是秉公執法,明辨是非,一生中曾無數次向皇帝冒死直諫。

若說李絳最瞧不起的,那就是朝中的宦官,尤其是那些只會在皇帝身邊搖脣鼓舌的太監。

一代忠臣被人害死,死後兇手被流放,一百多人爲其陪葬 第2張

而恰巧,當時宦官吐突承璀深得唐憲宗寵信,這使得李絳頗有微辭。唐憲宗寵幸吐突承璀到了什麼程度呢?打個比方來說,就像明朝英宗對王振一樣,撒手放權,任由一次仗都沒打過的吐突承璀帶兵上陣。

對軍事一竅不通的吐突承璀難免屢吃敗仗,饒是如此,唐憲宗從未怪罪過吐突承璀,反而,賜其高官厚祿。

一代忠臣被人害死,死後兇手被流放,一百多人爲其陪葬 第3張

某次,吐突承璀爲了拍皇帝的馬屁,主持翻修了安國寺,在工程接近竣工時,又命人在寺廟中央建立一座牌樓,在其中豎起一座巨大的“聖德碑”。何爲聖德碑?顧名思義就是寫滿了替皇帝歌功頌德的石碑,這塊石碑十分宏偉,堪比唐玄宗的“華嶽碑”。之後,吐突承璀上奏唐憲宗,希望請翰林學士撰寫碑文,自己還拿出了一萬貫的“潤筆費”。

唐憲宗自然不反對這種替自己歌功頌德的美事,於是,便找來李絳,想由李絳執筆。誰知,李絳竟說道:“三皇五帝從來沒幹過樹立石碑替自己歌功頌德的事,歷史上只有秦始皇做過這種面子工程,不知陛下想做三皇五帝還是想當秦始皇呢?”聽了這番話,唐憲宗頓時老臉一紅,連忙命人將石碑連同牌樓一起拆除。

吐突承璀爲了“聖德碑”費盡心機,眼看自己的“馬屁大計”就要付諸東流,自然心下不滿,便對皇帝說道:“陛下,這石碑太過龐大,根本拖不倒!”唐憲宗怒道:“那就找幾頭牛來拉!”最終,吐突承璀找了一百頭牛,纔將巨大的石碑拖倒。這一件小事,自然不會影響吐突承璀在唐憲宗心裏的地位。

一代忠臣被人害死,死後兇手被流放,一百多人爲其陪葬 第4張

平日裏李絳還經常諫言,說:“憲宗身邊的太監太過飛揚跋扈,皇帝不該放任宦官。”李絳的奏章一針見血,又直白又尖銳,每次都說得唐憲宗下不來臺。某次,唐憲宗終於不耐煩了,找來李絳對其痛斥道:“他們雖然是宦官,但是,他們是每天都陪在朕身邊伺候的人,你總是這樣詆譭他們未免太過分!”

見自己的一番好心被憲宗當成驢肝肺,李絳悲痛地說道:“倘若我爲了我的前途、我的地位和身家性命,不敢得罪強權,那就是臣辜負了陛下的浩蕩皇恩;但是,如果我選擇直諫,而陛下又因我說的太刺耳而發火,那就是陛下辜負了臣。”

這一席肺腑之言使唐憲宗備受觸動,他對李絳說道:“說到底還是朕的不是,愛卿始終向朕說別人不敢說的事,讓朕能夠聽到真話,你纔是最忠心的臣子,今後一定要保持下去,不必給朕留情面。”

從這一天開始,李絳在唐玄宗心中的地位變得像明鏡魏徵一般,成爲唐憲宗自我約束的警鐘。

一代忠臣被人害死,死後兇手被流放,一百多人爲其陪葬 第5張

某次,朝廷打了敗仗,心情抑鬱的唐憲宗,打算外出圍獵稍作放鬆。一行人才走到半路,憲宗便調轉馬頭,對臣下說道:“倘若,李絳聽說我要外出打獵,肯定會勸阻,我們還是不要去了。”說罷,便回宮繼續批閱奏章了。

唐朝的“相權”與其他朝代有些不同,更像是明朝時期的“閣權”。

也就是說:官員中並非宰相一家獨大,還要有幾位宰輔同時拍板。所以,當李絳被升任爲宰相後,許多國家大事仍要與李吉甫等宰輔共同協商。李吉甫是個喜歡拍馬屁的人,某段時間,朝廷的教坊使從民間蒐羅了不少良家婦女,文武百官都對這件事頗有微辭。

這時,性格直率的李絳忍不住想上奏憲宗,李吉甫則從旁勸阻,希望李絳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然而,李絳還是對皇帝說了這件事,唐憲宗解釋道:“現在皇室的婢女太少,不得不從民間補充,沒想到,教坊使會錯了意,這才讓大臣們頗有微辭。”

隨後,被帶進宮裏的良家婦女被盡數釋放。其實,類似這樣的衝突還有好多次。

一代忠臣被人害死,死後兇手被流放,一百多人爲其陪葬 第6張

例如:李吉甫某次找李絳商量,說:“憲宗是至高無上的,不能總是用你的道德標準標榜皇帝,逼着皇帝心不甘情願地做事。”李絳立即反駁道:“身爲皇帝的臣子,必須能糾正皇帝的不當之處,就算惹得君王發怒,也得指明得失。向李宰輔這樣的作爲,也配談忠誠二字?”

兩人經常因爲細節爆發小衝突,但是,在治國的整體方針上還算協調,在工作中配合得相得益彰。李絳雖敢於直諫和糾正錯誤,但是,他並不擅長解決實際問題,具體工作的實施通常由李吉甫來完成。久而久之,李吉甫做的事反而比李絳要多。

換句話說,李絳的能力僅停留在理論階段,很多東西難以投入實踐,反而是牆頭草一樣的李吉甫辦了不少實事,這才使國家事務未停滯不前。

李絳入仕之初,在長安擔任監察御史。這個職位有點像是現在的紀委書記,與他直言敢諫的性格非常吻合。就是因爲這份工作的影響,培養了李絳保護言官、疏通言路的責任心。比如:我們熟悉的白居易,如果,沒有李絳的幫助,恐怕白居易早就被貶回老家了。

一代忠臣被人害死,死後兇手被流放,一百多人爲其陪葬 第7張

就在吐突承璀帶兵攻打藩鎮失敗後,愛面子的唐憲宗感覺懊惱無比,又沒法直接向文武百官承認錯誤,害怕御史們會指責自己,所以,連續一個月告病不上朝,索性來了個“眼不見心不煩”。這時,白居易進宮求見,當着唐憲宗的面說道:“陛下,這次你大錯特錯了。”

白居易這番指責使唐憲宗變了臉,扭頭便走。

過了幾天,唐憲宗對李絳說:“白居易只是個小官,說起話來一點都不講究分寸,趕緊把他調離長安,從今往後,我都不想再見他!”李絳則苦言相勸道:“陛下,這人除了性子比較直率外並無過錯,白居易只是涉世未深,不知婉轉圓滑罷了。但是,他忠心耿耿,這是有目共睹的,倘若將他調出長安,恐怕天下人都會說您不英明。”

唐憲宗聽完後思考了很久,最終,決定不跟白居易置氣,沒將他趕出長安。這次,李絳算是袒護了大文豪一回。對大文豪如此,李絳對其他人同樣一碗水端平。

唐朝的御史們雖不如明朝的御史骨頭硬,但說起話來也是尖酸刻薄,善用誇張敘述,經常抓住政敵的小辮子不放,舉一反三。唐憲宗看着這些言官的奏摺十分頭痛,於是,便找來李絳協商。唐憲宗說:“言官與朕探討的問題,很多都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污衊,我想把御史裏最喜歡誇大其詞的傢伙發配到邊疆去,殺雞儆猴,愛卿你怎麼看?”

李絳立即答道:“陛下萬萬不可,我們這些做臣子的性命全在您一念之間,在這種情況下敢於說實話的人太少了。就算有,也是經過仔細斟酌後,內容多次修改,才呈現到陛下的面前。在這麼多次的修改中,奏章裏的真實想法已經所剩無幾,難道陛下連着僅剩的實話都聽不進去嗎?”

李絳又說道:“明君之所以成爲明君,是因爲他們會聽取不同的聲音,明君最害怕的事就是朝野無聲,生怕聽不到一點實話,又怎能貶謫言官呢?倘若,陛下一意打壓言官,無異於堵住了天下人的嘴,於江山社稷來說這纔是最大的災難。”

聽了李絳的勸告,唐憲宗打消了將幾名御史發配邊疆的想法。

一代忠臣被人害死,死後兇手被流放,一百多人爲其陪葬 第8張

可惜的是,歷史很少給忠臣安排皆大歡喜的落幕,李絳亦是如此。

文宗三年,蜀地告急,李絳奉旨率兵入蜀平亂,同行的還有監軍楊叔元。這楊叔元是個太監,因爲李絳打壓宦官,平日裏與李絳素有矛盾,便打算陷害李絳。軍隊將敵軍擊潰後,按照規定臨時徵召的士兵要遣散回鄉,李絳要從軍餉中撥出一筆錢作爲他們的遣散費。

然而,當時的軍餉緊張,每個被遣散的士兵僅領到少量的遣散費,退伍的士兵紛紛表示不滿。楊叔元藉機散佈謠言,污衊李絳侵吞軍餉,最終,導致兵變,憤怒的退伍兵將李絳和他的幕僚盡數殺害,一代忠臣就此隕落,終年六十七歲。

之後,楊叔元謊奏李絳收取新軍士卒賞賜錢物,以致兵亂被殺。而三省長官爲李絳訴冤,諫議大夫孔敏行奏呈楊叔元激怒亂兵事實,皇帝方知真相。不久,尚書右丞溫造奉命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定計誅殺亂兵八百餘人,囚禁楊叔元。

一代忠臣被人害死,死後兇手被流放,一百多人爲其陪葬 第9張

溫造將手刃李絳的人剁爲肉醬,並且,將發佈殺害李絳命令的人,處以極刑。取一百首級祭奠李絳,三十首級祭奠王景延等人,其餘的全部投入漢江。楊叔元最終卻被流放康州,當時之人則以溫造不殺楊叔元爲遺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