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四大豪強稱霸南朝:陳朝爲啥這麼慫呢!

四大豪強稱霸南朝:陳朝爲啥這麼慫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朝陳天嘉六年(565年)七月,陳文帝陳蒨終於等來了盼望已久的消息,爲禍數年的江州豪強周迪被斬首於臨川,臨川太守駱文牙以最快速度把周迪的首級送到京師建康。皇帝陛下心中一塊懸着的大石頭落了地,但這場爲時6年的超級叛亂似乎耗盡了他的心血,8個月後便溘然長逝。不知臨死前的陳文帝是否還能想起,永定三年(559)他剛剛聽說江州豪強叛亂時的心情……

四大豪強稱霸南朝:陳朝爲啥這麼慫呢!

陳文帝

一、陳朝開國先天不足

公元6世紀中葉,南朝以侯景之亂爲標誌,揭開了最後一個朝代——陳朝的序幕。中國歷史上第二高壽的皇帝梁武帝蕭衍,沒有處理好侯景投降事宜,後者遂以八百殘兵起家,一路狂飆突進,挾十萬之衆打破臺城,將南朝撕得粉碎。

在平定侯景之亂的過程中,名位卑下的吳興陳霸先憑藉過人的才智和武力,逐漸崛起,並打敗樑末第一軍神王僧辯,於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十月建立陳朝,改元永定,是爲陳武帝。

四大豪強稱霸南朝:陳朝爲啥這麼慫呢! 第2張

陳武帝

陳朝建立之後,軍事形勢極其嚴峻。在荊湘一帶,前樑朝故將王琳與陳霸先勢不兩立,宣稱要復辟樑室,發兵攻取湘州、郢州等地。王琳是兵家出身,長相奇偉,站直身時頭髮長垂到地。他本是梁元帝(梁武帝之子蕭繹)妃子的兄弟,麾下掌握着萬餘人的兵力。王琳折節下交,對部下非常好,士卒皆樂爲之死。面對這一心腹之患,陳霸先起傾國之兵西上進攻王琳,陳朝開國名臣猛將侯安都、周文育、吳明徹、徐敬成、周鐵虎等傾巢出動,卻不料在沌口(今湖北漢陽東)慘敗,除吳明徹外,其餘4名大將全部被俘。陳文帝陳蒨(時爲臨川王)臨危受命,再發兵5萬西上進攻王琳。放眼北方,陳朝與北齊剛剛經歷了幾次大戰,北齊入侵江南的10萬大軍全軍覆沒,兩國結下了死仇。從地方勢力一躍成爲國家核心,陳武帝和他的陳朝遽然承擔起四面八方的壓力,陷入風雨飄搖之中。

江州的四姓豪強,便是在這一時期拉開割據的序幕。那麼這四姓豪強究竟是什麼狀況,且來逐一梳理。

四大豪強稱霸南朝:陳朝爲啥這麼慫呢! 第3張

陳朝形勢

二、豫章熊氏——趁亂起事保一方

熊曇朗,豫章郡南昌縣的大姓豪強。所謂大姓,即地方宗族勢力的代名詞。樑陳易代之際,侯景之亂帶給江南極大的破壞,最突出的表現有兩點:其一是中央政權被摧毀,江南幾大行政區域呈土崩瓦解之勢,荊州、湘州、郢州、揚州、江州、廣州、益州各自爲政,互相攻伐;其二是士族被大量屠殺,南朝二百餘年來士族的衰落從量變完成了質變,他們不僅喪失了對中央政權的影響力,在地方的控制力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終於徹底退出了政治舞臺。這兩個方面的變化直接導致地方豪強勢力崛起。熊曇朗狀貌奇偉,膂力絕人,他利用大姓宗族的影響力,號稱保據鄉里,不斷召聚鄉民擴大武裝,就連附近嘯聚于山林的桀黠羣盜也往來應和歸附。

彼時江南各地都出現了鄉民聚黨自保的現象,據《陳書·文帝紀》載:“侯景之亂,鄉人多依山湖寇抄,世祖獨保家無所犯。時亂日甚,乃避地臨安。……時宣城劫帥紀機、郝仲等各聚衆千餘人,侵暴郡境……”《陳書·荀朗傳》載:“侯景之亂,朗招率徒旅,據巢湖間,無所屬。……時京師大飢,百姓皆於江外就食,朗更招致部曲,解衣推食,以相賑贍,衆至數萬人。”《陳書·魯悉達傳》:“侯景之亂,悉達糾合鄉人,保新蔡,力田蓄谷。時兵荒饑饉,京都及上川餓死者十八九,有得存者,皆攜老幼以歸焉。悉達分給糧廩,其所濟活者甚衆,仍於新蔡置頓以居之。招集晉熙等五郡,盡有其地。”

中央政權爲了籠絡這些豪強勢力,不得不授予他們那個州的太守之職,好讓他們出力進攻侯景。各地豪強力量有大有小,與中央的關係也不盡相同。以荀朗、魯悉達等爲代表的勢力與中央保持了一致,在陳朝建國過程中立下不少功勞,逐漸被吸收改編爲國家武裝力量。熊曇朗則是與中央對抗的典型代表。

樑末陳初,嶺南實力派蕭勃率軍北上進攻江州,與中央爲敵。戰爭發生在熊曇朗本鄉附近,他周旋於兩方之間,一邊哄騙蕭勃的部將歐陽頠(weǐ),聲言幫他進攻陳霸先的大將黃法氍(qú),但需要其支援一些甲杖物資,歐陽頠信以爲真,便送給他300領鎧甲;另一邊,熊曇朗找到黃法氍,約定共同擊破歐陽頠。待到決戰那天,熊曇朗與歐陽頠掎角而前,兩軍合戰時他率軍逃跑,歐陽頠被黃法氍打得大敗虧輸,熊曇朗趁機盡取其軍馬器械,充實了自己的力量。

除了對朝廷虛於委蛇、巧計漁利,對待本鄉的小股豪強,熊曇朗也是耍盡手段,千方百計擴大自己的勢力。巴山豪強陳定也擁兵立寨自守一方,熊曇朗假意嫁女於陳氏,又僞稱臨川的其他豪強不同意兩家結親,有可能會武力干預,要求陳定派兵來接親。陳定攀上這個大豪強,高興還來不及,哪會想到其中有詐。他派了300名甲士和本鄉頭面人物去接親,不料被熊曇朗全數扣押。熊曇朗聲稱,想要人可以,一個一個按價贖買。可憐陳定小家小戶,部下實力有限,哪經得起這般黑吃黑。雖然史書沒有記載他的下場,估計在熊曇朗面前討不了好去。據《陳書》熊曇朗本傳記載:“兵力稍強,劫掠鄰縣,縛賣居民,山谷之中,最爲巨患。”

三、臨川周氏——收買人心的行家好手

臨川南城(今江西南城)人。侯景之亂時,其宗族首領周續起雄於本郡,樑朝駐本郡太守蕭毅畏懼豪強勢力,拱手讓出臨川郡。周續所統諸軍大將,都是本郡豪強,一貫驕橫霸道、不服管轄,周續申明紀律要加以管束,結果衆豪強不服,聯手殺了周續,推舉周迪做了臨川郡守。周迪在工塘(江西南城東南40餘里)築起新城,繼續擴大武裝規模,實力越來越強。蕭勃率軍北上進攻江州,與陳軍展開激戰,周迪按兵不動,坐觀成敗。陳軍大將周文育不敢得罪這位地方實力派,只是客客氣氣地請周迪提供一些必要的援助。周迪沒有派兵援助,但給陳軍提供了大量糧餉,爲消滅蕭勃起到了較大作用,周迪因此得到了江州刺史的職位。江州的範圍大致包括今天江西、福建的大部以及浙南一部分,地盤極其廣大。經過東晉南朝二百餘年的開發,農業經濟水平已相當發達。周迪這個刺史事實上並不能統管江州所有地盤,熊曇朗、陳寶應等豪強仍然各行其是,但能得到這一任命,無疑極大地刺激了他劃境自守的政治野心。

四、東陽留氏——從平叛功臣到割據頭子

東陽郡(今浙江金華)大姓。他在本鄉仗勢欺人,連郡縣長官都不放在眼裏,一直是地方官的心頭之患。侯景叛亂爆發後,各地豪強紛紛聚兵勤王,還在外地做縣令的留異奔還東陽,大肆召募本鄉子弟編成武裝力量。大約是這種明目張膽的行動引發了官方的強烈不滿,東陽郡的郡丞與留異產生了矛盾,留異憑藉手中的武力,公然引兵殺了郡丞全家。東陽太守沈巡要帶兵去建康臺城勤王,大亂之際,無暇兼顧本郡這些事,與臨川郡把太守讓與周氏如出一轍,沈巡也把東陽太守之位讓與留異。

留異似乎也抱有一定野心,想要借平亂之役進一步撈取資望和利益,便讓他的侄子留超在東陽臨時負責,他自己率子弟兵跟隨沈巡北上救援臺城。只是這位實力派並沒有什麼長遠的見識,他也預料不到侯景之亂到底是什麼能量級的叛亂。各地的勤王兵馬在臺城下被侯景擊敗,於是一鬨而散各還本鄉,留異好處沒有撈到,灰頭土臉地跟着樑朝臨城公蕭大連(梁武帝之孫,簡文帝蕭綱之子)回到東陽。

侯景攻下臺城後,派大將宋子仙率兵追擊蕭大連於東陽。留異抵擋不住宋子仙,便反戈一擊,帶領宋子仙擒獲了蕭大連,並藉此被侯景任命爲東陽太守。然而他並沒有得到侯景的全部信任,其妻小被帶到建康作爲人質,以控制其行動。

侯景之亂被平定後,留異先後被梁元帝和王僧辯授予官職,得到官方任命的留異愈加公開地擴大私人武裝,儼然成爲東陽一帶的土皇帝。陳霸先收取三吳之地的戰爭中,留異雖然表面支持,並給陳氏提供糧餉,但實際上陳霸先很明白時下的形勢,他不僅不敢徵調東陽的兵力參戰,還得對留異加以籠絡——把陳蒨的女兒嫁給的留異兒子,以確保東陽不添亂。即使是這樣,留異也不肯完全支持陳霸先,還暗中與盤踞在湘州的王琳通使往來。

五、晉安陳氏——八閩豪強的總頭子

晉安候官人,是閩中四大姓之一。陳寶應之父陳羽是本郡豪傑之士,他充分利用了樑末晉安郡頻繁出現的叛亂,遊走於官軍和叛軍之間,一方面不斷煽動大族發動叛亂,一方面又引導官軍襲破之,這這個過程中逐漸擴大了自己的武裝。《陳書·陳寶應傳》甚至說:“由是一郡兵權皆自己出。”到了侯景之亂時,樑朝中央完全喪失了對地方政權的控制,陳氏在晉安的影響力更加強大,晉安太守蕭雲雖是樑朝宗室,也已無法壓制陳氏,便主動將官位讓與陳羽。

陳羽奪得晉安一郡,自己主持政事,讓他的兒子陳寶應管軍。陳寶應極有謀略,他趁着三吳地區被侯景攪得一片糜爛之際,不斷派兵從海道北上,抄掠浙東臨安、永嘉、會稽等郡縣,掠奪人口。同時他還帶着晉安的米粟到會稽等地進行貿易,換來大批玉帛財貨。彼時三吳地區天災人禍橫行,發生嚴重的饑荒,許多饑民都逃到相對富庶的晉安,充實了晉安的人口。陳霸先代樑後,爲了安撫江州的形勢,允許陳羽將太守之位傳給陳寶應。到了陳文帝即位後,因爲要應付湘州的戰事,不得不對江州諸豪強表示出更大的誠意,陳寶應被錄入陳朝皇族宗籍,家中子女無論大小都被賜予了爵位。

四大豪強稱霸南朝:陳朝爲啥這麼慫呢! 第4張

四姓豪強勢力互相呼應,膠纏固結,與陳朝中央對抗,幾乎佔去了東南腹地三分之一的地盤。在樑陳易代之際,他們利用陳朝對外戰爭頻繁、無暇顧及地方勢力的機會,盤踞一方,彼此勾結,把江州(包括今浙江一部、江西和福建大部)這一廣大地區幾乎經營成豪強勢力的自留地,給陳朝中央帶來無窮的禍亂,以至於陳朝不得不投入全部兵力,開國名將輪番參戰,花費6年時間才終於撲滅叛亂。陳朝雖然最終取得平叛戰爭的勝利,但在北方兩大強敵的窺伺下,無法專心鞏固北方國防形勢,丟失的益州、荊州等上游要地始終未能奪回。有陳一帶,國宇窮蹙,始終未能扭轉軍事上的劣勢,不能不說,與四大豪強的牽制有很大關係。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