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簡史:宗周形成的歷史

簡史:宗周形成的歷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宗周涵義

中國最早見於文獻的城市,是西周的豐京和鎬京。豐鎬二京隔河相望,所在的位置在今陝西西安境內。

豐鎬即宗周,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爲“京”的都城,也是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周禮的誕生地。

周人的豐與鎬是分別命名的,豐、鎬是兩座城市,但後世大部分學者在研究時都把豐、鎬視爲一體。

簡史:宗周形成的歷史

成王時期,“宗周”之名開始出現,西周銅器銘文中屢見“王才宗周”的記載。宗周自漢以來學者多以其爲鎬之稱,近代以來,隨着對西周青銅銘文研究的不斷深入,大部分學者認爲宗周在金文中專指鎬,具有明顯的宗教和政治意義,與“鎬”單爲都邑之名有着很大不同。

事實上,到西周中晚期,隨着豐的宗廟設施的持續應用和不斷齊備,“宗周”的區域概念已經擴大,豐和鎬一帶都可稱之爲宗周,如《詩經·小雅·正月》雲:“赫赫宗周,褒姒滅之。”

文王遷都

周文王將王都從“岐”東遷至“豐”,宗周從此登上歷史舞臺。

“公劉適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西周都邑的設置與變遷,與商周之間勢力消長,相互鬥爭有直接關係。自武丁之後殷王朝由盛轉衰,而周人日漸興旺。至文王晚年,諸侯降服,西土安定,周已成爲西方大國,足以與殷人抗衡,東進滅商,勢在必行。

此時關中地區渭水以南、戶縣以東至西安、藍田、華陰一帶爲崇侯所據,東進滅商一統天下,首先要剪滅崇國統一關中。周文王晚年竭盡全力滅崇,功成後馬上東遷,在崇國腹地灃水西岸建立了新都豐京。周武王即位後,又在灃水東岸建立鎬京,以豐鎬爲基地,最後完成滅商的大業,這是豐鎬兩京作爲西周王都的首要貢獻。

周遷都宗周,除了政治方面的考慮,尋求更理想的生存地域也是重要的原因。周原雖然開闊平衍,土地肥美,但地處渭北原區,地勢高亢,比較乾旱少雨。隨着周原都邑的擴大,人口的不斷增加,農業用水和城市用水矛盾日漸突出。與周原相比,豐鎬地區具有十分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水利資源。豐鎬位於關中中部、渭水南岸,這裏地勢較爲低平,田疇沃野一望無際,河道縱橫交錯,池沼湖澤星羅棋佈,是進行魚獵活動最理想的地點,都邑內供水也不會發生問題,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都是周原所無可比擬的。

豐鎬在成爲西周王朝的政治中心後,立即顯示了其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成爲主要的農作區之一。歷史學家齊思和在談到周都自西東遷時,曾指出:“文王之遷豐,不徒便於向東發展,與商爭霸,抑豐鎬之間川渠縱橫,土地肥饒,自古號稱膏勝之地”。

現代考古證明,豐京位於灃水中游西岸,西至靈沼河,北至眉嶺崗地北緣,南至石榴村。鎬京在灃水之東,與豐京隔河相望。鎬京遺址西瀕灃水,東至豐鎬村,北界灃水與洗池,南部已爲漢唐昆明池所毀。從遺址內涵來看,有大型夯土建築基址,有大量平民居址,有各種手工業作坊,也有貴族們遺留下來的禮器,更有各種類型的墓葬。因此,從考古資料的角度來考慮,豐鎬具有都城的文化內涵。

簡史:宗周形成的歷史 第2張

豐鎬並重

郭沫若將一些西周銅器銘文中的“京”考釋爲豐京,盧連成將西周兩片甲骨刻辭中帶“草”字頭的“蒿”字和一些西周金文中的“蒿”字釋爲鎬京之“鎬”。無獨有偶,植物學上“豐、鎬”二字原意就是生長在灃水兩岸長勢茂密的草本植物,這就是跨灃水的周都雙城動土前原應有的荒野景觀。

《尚書·召誥》雲:“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成王)找步自周(宗周),則至於豐。”從周成王自鎬京徒步至豐的記載來看,豐、鎬相距不遠。近代學者從大量西周青銅器銘文中考釋,西周早、中期諸王曾在豐邑執掌政事和主持各種典禮,雖“武王宅鎬”政治中心遷至鎬京,但豐京仍具有王都部分功能。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豐鎬考古隊隊長的胡謙盈稱:“所以史家向來將豐、鎬並稱,或說二者是周都雙城,是很有道理的。”

文王遷豐一年後去世,而武王在位只有四年時間,伐紂之前即已營鎬 。由此可知,周人在徙居豐邑後不久就開始營鎬,豐和鎬的營建時間不會相差太久。

地位演變

宗周爲周都,歷時三百餘年,都城地位幾經變化。武王伐紂之前是西周的前線;伐紂之後,宗周一直是西周政權的主都,西周晚期主都地位逐漸下降。

一、前線都城地位

自文王始建至武王伐紂,這一時期的宗周是周的前線都城。周在這一時期並不是“天下共主”,作爲一方諸侯的都城,宗周的建立是爲了對付商政權 ,因此至少在建立初期,軍事意義較爲濃厚。學者認爲豐鎬“最初應該是東進的指揮中心”,歷史學家許倬雲也認爲:“最初也許是經營東方的指揮中心,漸漸變爲行政中心” 。這一時期,舊都岐周仍是周人政治、經濟、宗教的根據地、大本營。

簡史:宗周形成的歷史 第3張

二、主要都城地位

先秦時期,常常出現國號與都城稱號互相替代的現象,如盤庚國號爲殷,其都城亦稱“殷”。岐周之地在周未伐商之前也被稱爲“周”。在武王滅商後,豐鎬作爲“天下共主”的都城,其政治地位日益重要,尤其在武、成年間,鎬這個都城與“周”的稱號逐漸有互爲替代的趨勢。如:《逸周書·世俘》 、《尚書·召誥》 、《孟子·滕文公下》、《史記·周本紀》 、《史記·魯周公世家》等都有記載。

這些典籍中所載的“周”,正義解釋爲:“周,鎬京也。”

鎬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是主要都城地位,“宗周”之名頻繁地出現在文獻、金文之中,成爲豐鎬是“諸侯宗之”、周之宗廟所在的最好註解。據統計,共有近三十件銅器提到宗周。其中,周王在宗周的活動主要包括接受述職朝見、宗教祭祀、發佈命令等,完全體現了宗周作爲一個主要都城應具備的職能:

(一)周王接受王臣和諸侯述職、朝見。

如:乍冊魑卣記錄了公太史到宗周述職性地朝見周王;匡侯旨乍又始鼎記錄了第二代燕侯旨第一次到宗周朝見周王;麥方尊記錄了邢侯到宗周朝見周王的活動;柞伯簋記載了柞伯到宗周朝見周王的事蹟;宗周鐘銘文則說明周王不僅在宗周會見王臣、貴族,還會見外夷。

(二)重要宗教祭祀。

獻侯鼎、史叔隋器有王大襄於宗周的記載,士上盂、郭伯取簋,同簋、克簋、大克鼎、善鼎、越簋等有周王的各種祭祀活動,柞伯簋記載了周王在宗周舉行大射禮,其中,“大章”、“大檎”是周王舉行的高規格祭祀。

簡史:宗周形成的歷史 第4張

(三)周王發佈政令。

小克鼎、史頌鼎、宗周鐘、班簋、母簋等均有周王在宗周發佈命令的記載,由周王及諸侯、王臣在宗周的活動可知宗周是西周的政治中心,是周王長住之地,是王朝的主要都城。 [6]

三、主都地位逐漸下降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都城地位隨着祭祀設施和祭祀行位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同時,也會隨着國內外政治、軍事形勢的變化而產生變化。

《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昭王時“王道微缺”,穆王時“王道衰微”,懿王時“王室遂衰” 。自昭王以後西周逐漸衰落,到懿王時國力大幅下滑,隨着國力衰退,岐周成爲周王朝與西戎交戰的前線,宗周同在關中必然受到衝擊。烽火戲諸侯雖然戲劇化,但卻反映了西周晚期戰火時常直抵王朝京畿之地的緊張局勢。

王室衰弱還伴隨着諸侯勢力的坐大。西周宗法制父死子繼,而懿王崩後,先是懿王的叔叔即位,繼而又傳回懿王之子,雖然文獻記載語焉不詳,但內有緣故 。尤其是出現了“諸侯復立”的記載,則可能有勢力強大的諸侯(小宗)開始插手王室(大宗)事務,操縱王室廢立大權。周王的權威不再,周王所居住的宗周政治中心的地位也就愈加下降。

王室衰弱、戎狄入侵、諸侯坐大是導致宗周政治地位不斷下降的三大原因,發展到周幽王時期,終於在戎狄入侵後被摧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