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悲陳陶》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悲陳陶》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悲陳陶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⑵,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⑶,四萬義軍同日死⑷。

羣胡歸來血洗箭⑸,仍唱胡歌飲都市⑹。

都人回面向北啼⑺,日夜更望官軍至。[1]

詞句註釋

⑴陳陶,地名,即陳陶斜,又名陳陶澤,在長安西北。

⑵孟冬:農曆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從百姓中徵召的士兵。

⑶無戰聲:戰事已結束,曠野一片死寂。

⑷義軍:官軍,因其爲國犧牲,故稱義軍。

⑸羣胡:指安史叛軍。安祿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們的部下也多爲北方少數民族人。血:一作“雪”。

⑹都市:指長安街市。

⑺向北啼:這時唐肅宗駐守靈武,在長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都人:長安的人民。[1] [2]

白話譯文

《悲陳陶》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初冬時節,從十幾個郡徵來的良家子弟,一戰之後鮮血都灑在陳陶水澤之中。

藍天下的曠野如今變得死寂無聲,四萬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內全部戰死。

《悲陳陶》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第2張

野蠻的胡兵箭鏃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鮮血,唱着人們聽不懂的胡歌在長安街市上飲酒狂歡。

長安城的百姓轉頭向陳陶方向失聲痛哭,日夜盼望唐朝軍隊打回來恢復昔日的太平生活。

創作背景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冬,唐軍跟安史叛軍在這裏作戰,唐軍四五萬人幾乎全軍覆沒。此詩題注:“陳濤斜,在咸陽縣,一名陳陶澤。至德元年十月,房琯與安守忠戰,敗績於此。”來自西北十郡(今陝西一帶)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陳陶戰場,景象是慘烈的。杜甫這時被困在長安,詩即爲這次戰事而作。[3] [4]

文學賞析

這是一場遭到慘重失敗的戰役。杜甫不是客觀主義地描寫四萬唐軍如何潰散,乃至橫屍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鄭重的筆墨大書這一場悲劇事件的時間、犧牲者的籍貫和身份。這就顯得莊嚴,使“十郡良家子”給人一種重於泰山的感覺。因而,第二句“血作陳陶澤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這一開頭,把唐軍的死,寫得很沉重。

至於下面“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兩句,不是說人死了,野外沒有聲息了,而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說戰罷以後,原野顯得格外空曠,天空顯得清虛,天地間肅穆得連一點聲息也沒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萬義軍同日死”這樣一個悲慘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氣氛和感受。

詩的後四句,從陳陶斜戰場掉轉筆來寫長安。寫了兩種人,一是胡兵,一是長安人民。“羣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兩句活現出叛軍得志驕橫之態。胡兵想靠血與火,把一切都置於其鐵蹄之下,但這是怎麼也辦不到的,讀者於無聲處可以感到長安在震盪。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傷,他們北向而哭,向着陳陶戰場,向着肅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軍收復長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間着一“更”字,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情緒

陳陶之戰傷亡是慘重的,但是杜甫從戰士的犧牲中,從宇宙的沉默氣氛中,從人民流淚的悼念,從他們悲哀的心底上仍然發現並寫出了悲壯的美。它能給人們以力量,鼓舞人民爲討平叛亂而繼續鬥爭。

從這首詩的寫作,說明杜甫沒有客觀主義地展覽傷痕,而是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他根據戰爭的正義性質,寫出了人民的感情和願望,表現出他在創作思想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