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老子》中記載的五大哲理分別是什麼?

《老子》中記載的五大哲理分別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是非常厲害的,那麼《老子》中記載的五大哲理分別是什麼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一起看看吧。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諸事辦妥,老百姓都認爲我本來就是這樣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說,完成功業的過程沒有受他人強制的感覺,是人們的本性使然。

人有趨利避害的本性;有被習慣左右行爲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習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創新,適時改變自己的習慣和習俗以適應外界環境的本性。

順着這些本性去完成功業,人們會覺得原本就如此,很順當,不會有牽強和被強迫的感覺和不滿。完成功業也就自然而然。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夠事半功倍的根據。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中記載的五大哲理分別是什麼?

老子曰:領導者的行事原則是做而不爭奪。正因爲不爭奪所以普天之下的人們都無法與之爭奪。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商場之高手,也爲而不爭。不爭者之所以反而得勝,正是因爲他的所作所爲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無害於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爭而勝。

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適時終止可以不陷入危險的境地。因爲沒有達到滿盈的程度,所以能夠在事物趨於破舊的時候浴火重生。

老子認爲“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事物發展壯大而達到滿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漸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說它漸漸不再近於道了,不近於道就會早衰亡。因此領導者不應當過分追求壯大,使事物趨於滿盈而過早走向死亡。

反而應當注意發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於過早滿盈的程度,因而能夠從容創新,使事物在破舊死亡之前能夠浴火重生,脫胎換骨而處於有足夠發展空間的新狀態,因而能夠繼續發展。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聰明。能勝人的稱得上是有力量,能自勝的人才算得上是強大。

因此呂氏春秋先己篇曰:“故勝人者,必先自勝,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於外,務在自知,莫大於不自知。”一個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勝之功力,就很難知人善任而進行有效的管理。

《老子》中記載的五大哲理分別是什麼? 第2張

無爲而無不爲。

老子曰:不違反規律妄爲,就沒有什麼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還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也就是說管理者治理企業,不可以違反規律妄爲滋事,如果管理者經常大膽妄爲,不斷滋事以彰顯自己的權勢,企業就難以治理。老子總結說“爲無爲,則無不治。”管理者的行爲應當順應自然規律,不恣意妄爲,要實事求是地尋求現實可行的道路,才能“無不治”。

老子還強調:“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規律就用以指導實踐,而不是用於空談。

老子認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爲”的最終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規律辦事,也就是所謂的“順其自然”、“因勢利導”。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