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戰史祕聞 > 日本軍神戴鋼盔耍酷被中國軍人1槍擊斃

日本軍神戴鋼盔耍酷被中國軍人1槍擊斃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日本軍事後勤研究專家青木孝治,通過研究日軍的鋼盔,專門寫了一本書,叫《陸軍鐵帽物語》。鋼盔,就是保護頭部的頭盔罷了,有什麼好研究的呢?爲此寫一本書充分顯示了日本人對細節的重視。仔細看看青木的《陸軍鐵帽物語》,裏面有不少對研究抗戰歷史有價值的描寫,值得一讀。日軍使用鋼盔的第一次戰爭,是什麼時候?青木告訴我們,是九一八事變。日軍裝備鋼盔,是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到歐洲觀戰的武官的報告,此後有裝備而一直沒有使用。九一八事變的時候,因爲東北軍的不抵抗政策,日軍的鋼盔基本沒有派上什麼用場。真正用上,是在黑龍江和馬占山將軍所部的作戰。

面對馬占山部的頑強抵抗,日軍不斷增兵,雙方在江橋、齊齊哈爾等地展開一系列激戰。這次戰鬥,日軍試驗了大批新式裝備,不但鋼盔的使用得到了檢驗,還使用了裝甲列車、坦克等武器。這也是日軍第一次在實戰中使用坦克。很快,日軍就發現制式的鋼盔存在相當大的問題。那就是鋼盔的裏襯太薄,在黑龍江寒冷的天氣裏,日兵出汗以後如果不加處理,很快腦袋就會和鋼盔凍在一起,危險而又好笑。強行摘取,無意中會連皮肉扯下。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日軍士兵自發想辦法,在鋼盔裏墊上紗布或者棉布,雖然樣子不好看,但是解決了凍傷的問題,這也是裝備鋼盔後給日軍造成的第一個大問題。

日本軍神戴鋼盔耍酷被中國軍人1槍擊斃

1939年,在和蘇軍的諾門坎之戰中,日軍又發現大量日兵儘管戴着鋼盔,依然在作戰中因頭部中彈而死,反而是不戴鋼盔的沒有這樣高的比率。這可就奇怪了,難道蘇聯人用了帶磁性的子彈,專打鋼盔?莫名其妙的日軍派出專家到前線考察,這才真相大白。大家知道,鋼盔是保護頭部的,但並不是子彈打不透,真要是子彈打不透的鋼盔,人的脖子就該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禦彈片,對於子彈,如果對方的子彈不是擊中鋼盔正中,由於鋼盔是一個弧面,便大多會滑飛。這就是鋼盔的防護作用。然而,諾門坎之戰,日軍頭部中彈的士兵,多半是頭盔正中被蘇軍一槍命中,鋼盔洞穿,鋼盔裏面的腦袋當然也就一塌糊塗了。

那麼,蘇軍怎麼會打得這樣準呢?日軍研究以後恍然大悟。原來,日軍當時使用的鋼盔,前面正中有一個很大的紅色星星,這是日軍的標誌。而紅色在所有光線中是最醒目的,於是,蘇軍老遠就能發現日軍的士兵,並且瞄着紅星星開火。蘇軍使用的步槍笨重而且後坐力大,但是也有優點,那就是彈道穩定,穿透力大。諾門坎戰後,吃了大虧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鋼盔前面的紅星。

關於鋼盔,比較離奇的,大概要算日軍“軍神”飯塚國五郎的死了。飯塚國五郎,日本陸軍少將(特晉),101師團101聯隊聯隊長。戰中有一段時間,日本東京各大電影院連續放映“軍神飯塚聯隊長”的戰地錄影。這老鬼子相貌猙獰,鬍子拉碴頂着個破鋼盔,揮戰刀又衝又殺的,上鏡得很。按說,做到聯隊長,手下好幾千人,沒事兒扣鋼盔在第一線擺酷的機會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飯塚的命比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來催他擺酷了。來的就是日本著名戰地記者小悞行男。那是在武漢會戰前期,1937年9月3日,小悞一行到廬山前線採訪飯塚。

廬山一線中國軍隊奮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與日軍頑強周旋。日軍雖然裝備精良,無奈廬山是李四光特別偏愛的那種冰川造山,形狀雄奇,道路險峻,中國軍隊把迫擊炮搬上山頂,日軍形容中國軍隊的迫擊炮“如同雨點從天而降”。這戰鬥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飯塚面對的中國軍隊是陸軍160師,這是廣東粵軍唯一一支也戴鋼盔的部隊,從這個特點也可以明白這絕對是一支精兵。雙方在東孤嶺浴血苦戰,飯塚連續發動了15次進攻,依然無法拿下中國軍隊的防線,損兵折將。所以,採訪的時候,飯塚訴苦極多。按說,離軍神的標準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兒。不過,飯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悞。因爲苦戰,飯塚曬得極黑,眼睛裏全是血絲,鬍子已經多日不刮,顯得相貌猙獰。尤其是天氣酷熱,他上身赤裸,顯得頗爲兇猛。

日本軍神戴鋼盔耍酷被中國軍人1槍擊斃 第2張

記者的眼光就是和常人不一樣,戰場上蓄鬚的軍人有獨特的魅力,於是小悞就建議飯塚給他們比畫幾個Pose,給東京的老鄉看看。被幾個記者一捧,飯塚推辭不過,記者們選了附近一個比較符合戰場氣氛的高地,飯塚拔出指揮刀,又吼又叫,又躥又跳,記者們的膠捲很快拍完了,大家都很滿意。後來從片子效果看,這拍攝效果的確不錯,如果飯塚活到戰後,可以考慮去演電影。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也發生了。這個高地雖然適合拍攝,卻在中國陣地對面。而且,對面高地上就有160師一個哨所。飯塚的“外景地”(秀峯寺西方高地)正在哨兵的視線之內。視線內也就罷了,視線內的目標太多,中國哨兵也未必注意得到。但是日本記者爲了表現效果,給飯塚扣上了一頂鋼盔!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