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戰史祕聞 > 雙雄並立:朱元璋大戰陳友諒政治手腕決定勝負

雙雄並立:朱元璋大戰陳友諒政治手腕決定勝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少數民族當政的朝代,在統治漢族時有明顯的政策反差。元朝從1279年滅宋,到朱元璋進北京的1368年,統治中國的時間不到一百年。而後來的清朝也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國,卻長達二百六十年。兩個少數民族佔據中國統治位置的時間相差一倍還多。元朝爲什麼這樣短命呢?原來這與元朝草原民族的執政理念息息相關。中國政壇上歷來講究文治武功,也就是武打天下文坐殿,蒙古民族卻沒有這個習慣,草原上通行的是馬上打天下,從亞洲打到歐洲。馬上的武功好使,蒙古人就想用此招通吃,用這種野蠻的手段繼續治理天下。蒙古人治天下都用什麼辦法呢?首先元朝在全國分設了六十多處軍隊駐地,其作用類似現在的軍事基地,軍隊每年在這六十多處基地內輪換,隨時鎮壓各地的民衆暴亂。另外對漢族居民區實行保甲制,這種保甲制同日寇佔領中國的制度差不多,也可能日寇就是向蒙古人學的。但同日本人不同的是,日寇時期的保長是漢奸擔任,而元朝的保長是蒙古人擔任。蒙古人很天真,他們在佔領地不是用感化的方法,而是硬性規定漢族居住區可能作爲武器的用具一律上繳,有些必須用的生活用具,比如菜刀就鎖在井臺上幾家合用一把,民間禁止練武,馬匹不能飼養,禁止各種集會。更有甚者荒唐的規定蒙古人殺漢人白殺,漢人殺蒙古人要處死,元朝認爲用這樣的高壓政策漢族就屈服了。元朝時期不但政治上採用高壓政策,在經濟上也是“貧極江南,富誇塞北”。元朝用搜刮來的江南財富供養着在戰爭中立功的部族酋長和軍隊首長。長此以往,中原的財富都源源的流入塞北的荒漠,人們無法忍受這種毫無止境的盤剝。

元朝的前一代是宋朝,宋朝的特徵是武力孱弱,而文治興旺,元朝的蠻橫統治使人開始懷念宋朝的美好時光,所以劉福通起義時就打着宋朝的旗號來收買人心。還有一個問題是出在元朝的保長身上,他們在鄉里橫行霸道,無惡不作,財產、女人無所不要,平民百姓可以整天躲着大官,但躲不過身旁的小吏,這真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元末反抗壓迫的組織主要是紅巾軍,其民間的聯繫紐帶是白蓮教,但元朝的紅巾軍同其他朝代的起義部隊不一樣,旗號是一個旗號,但各自爲政,即沒有全國的統一指揮,也沒有全國的戰略部署,而且從體系上還分成東西兩個系統。東系統以安徽、河北、河南爲中心,首領是韓山童,劉福通,韓山童犧牲後,紅巾軍推舉他的兒子韓林兒,號稱小明王,大政主要由劉福通執掌。當時天下大亂,羣雄並起,由於劉福通起義隊伍以白蓮教爲主,所以中原起義都打着紅巾軍的旗號,那真是黃河兩岸旌旗獵獵,千里中原烽煙四起。其中在淮南就興起一支紅巾軍,由郭子興、孫德崖等人領導,最後演繹出二百餘年的大明江山。

西系統以江漢流域爲中心,其首領實際是彭瑩玉,他是江西宜春人,祖籍務農,十歲就進入佛寺當和尚,並以此爲掩護,遊走江湖,鼓動反元鬥爭,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使彭瑩玉成爲南方白蓮教的教首。彭瑩玉可以說是個真正的革命者,一生致力於推翻元朝統治,從不計較職位的高低。1338年彭瑩玉組織袁州起義,由於彭瑩玉的教首身份,參加起義的人多少都與白蓮教有些關係,彭瑩玉就推舉了白蓮教徒周子旺作首領,自己輔佐。起義失敗後,彭瑩玉逃到淮南繼續以白蓮教的身份鼓動起義。1351年在白蓮教的影響下,湖北的蘄春又發生了起義,這一次參加起義的有鄒普勝和倪文俊,當時起義隊伍中有一個教徒叫徐壽輝,原來是個布販子,爲人老實,身高馬大,一臉富態像,鄒普勝當時的目的可能是讓徐壽輝起一個招牌的作用,反正起義的結果是將徐壽輝推舉到主子的位子,國號天完,鄒普勝任丞相,倪文俊任大將軍。

雙雄並立:朱元璋大戰陳友諒政治手腕決定勝負

白蓮教中有個教規,高級的教徒在名字上可以區分出來,彭瑩玉在教內稱“彭祖”,下面有一個階層的教主名字中間泛“普”字,領導蘄春起義的叫鄒普勝,而跟隨彭瑩玉在淮南佔山爲王的叫趙普勝。彭瑩玉此時在淮南同趙普勝等人已經形成事實上的軍事割據,但湖北起義以後,考慮到集中力量,就將淮南和湖北的隊伍合併,彭瑩玉在隊伍中只以一個方面軍指揮官的身份出現。由於彭瑩玉是白蓮教的教首,他的意見在紅巾軍中還是有影響的,但可惜的是彭瑩玉在帶領西部紅巾軍同元朝作戰時陣亡。1355年,徐壽輝調整人事安排,史書上沒有記載鄒普勝的下落,反正他不知所終,倪文俊被任命爲丞相,但要命的是軍政兩權都掌握在倪文俊手中。倪文俊有一個祕書,叫陳友諒,作戰很是勇敢,倪文俊就逐漸培養陳友諒,最終使他獨檔一面。這個陳友諒出生在沔陽,也就是現在湖北的仙桃,歷史上以打漁爲生。開始時在元朝的縣衙門當個公務員,鬱郁不得志,天下一大亂,就跟隨了倪文俊,並拼搏做到了將軍級別。

後來徐壽輝和倪文俊兩人出現矛盾,其原因是徐壽輝擔心倪文俊兵權過大,有意制約,兩人開始出現不和。1357年不願意交權的倪文俊計劃謀殺徐壽輝,不小心敗露了,就跑到黃州去了。但徐壽輝不能算完,要追殺他。而黃州的守將正是陳友諒,倪文俊認爲陳友諒曾是自己的部下,到他的防區安全。但陳友諒權衡了徐壽輝和倪文俊兩人的實力,就果斷的站到了徐壽輝的一邊,將倪文俊殺了,並逐步收編了倪文俊的軍隊,慢慢的陳友諒的實力開始膨脹起來。東邊的紅巾軍發展的比西部快,在劉福通領導下成爲抗擊元軍的主力。當時地方上已經是無政府了,有槍就是草頭王,貧困戶聚集起來砸爛官府,就是紅巾軍這一夥的,土豪劣紳爲了保護家財,也組織了武裝,這成了支持蒙古人的力量。淮南的郭子興、孫德崖、趙均用等幾夥勢力,是打着紅巾軍的旗號,就遙尊韓林兒爲王。其中郭子興手下有個投奔來的和尚,也很是能幹,郭子興就提拔他成爲自己的勤務兵,後來越看這小子越有出息,又將自己撫養的姑娘嫁給了他,這個人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成爲了郭子興的姑爺以後,軍中稱爲“朱公子”,利用郭子興的親屬關係,朱元璋漸漸的開始獨自掌握軍隊了。這樣東西部的紅巾軍中朱元璋同陳友諒的經歷一樣了,一個是和尚,一個是打魚的,一個曾是將軍的勤務兵,一個曾是將軍的祕書,天下人誰也料不到,在逐鹿中原的羣雄中最後決勝負的竟有這二位。

沒幾年,郭子興病逝了,他的軍隊就由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接管,郭天敘的舅舅張天佑和朱元璋兩人負責協助。這裏郭天敘是正職,張天佑排行第二,朱元璋最小,排行老三。朱元璋當然不願寄人籬下,想方設法要獨吞這支軍隊,不久這機會真來了。郭天敘爲了擴大地盤,率領軍隊越過長江,並佔領了江南的當途,元軍不甘心失敗自然來攻,其中有一路的將領叫陳埜先。朱元璋在與陳埜先對陣時,將陳埜先給俘虜過來了,爲了收買人心,就接受陳埜先的投降,並同他拜了把子,陳埜先也將本部人馬帶了過來。陳埜先本身並不願意投降紅巾軍,被朱元璋抓住也只能曲意應付,所以就暗中吩咐部下,替紅巾軍打仗不要用氣力,做好反水的準備。陳埜先的小算盤不知怎麼搞的讓朱元璋知道了,他認爲機會來了,暫時繼續裝糊塗。不久郭天敘開始籌備攻打南京,由郭天敘和張天佑帶領攻城的部隊,朱元璋藉機就將陳埜先的部隊塞進了郭天敘的大營。

郭天敘對陳埜先假投降並不知情,一天,陳埜先暗中準備好了,邀請郭天敘、張天佑到自己部隊中喝酒,其間將倆人殺死。再溝通元軍將攻城的紅巾軍裏應外合擊敗,但在追擊敗退的紅巾軍時,元軍有人不知情,以爲陳埜先真投降了紅巾軍,亂中也將陳埜先當成紅巾軍殺了。這樣,朱元璋玩了個借刀殺人之計,將大舅哥和舅丈人全部殺死,最終完全掌握了這支軍隊。還裏插述些後話,郭子興原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子早年戰死,二兒子天敘被陳埜先酒後殺死,還剩一個小兒子看的清楚,自然對朱元璋懷恨在心,朱元璋也心知肚明,拐彎抹角也將這個小兒子殺了。這還不算,朱元璋原來娶的馬氏只是郭子興撫養的,郭子興還有一個親姑娘呢!乾脆別剩下,這個也娶過來算了。歷史上孫權嫁妹妹給劉備,世上產生一句成語:“賠了夫人又折兵”,那郭子興這是什麼?女兒不但嫁過去,兩個兒子和一個大舅哥也因爲朱元璋搭進去,連帶着軍隊更被朱元璋連鍋端,天底下最過囊的就數這個郭子興了。

東邊的朱元璋篡權辦得比較謹慎,比較婉轉,很有韜略。而西部紅巾軍的陳友諒辦事就直爽多了,他掌握了軍隊的實權,本來徐壽輝同倪文俊的矛盾就是因爲權力引發的,現在陳友諒的實權比倪文俊還大,這回是陳友諒對徐壽輝不放心了。他沒有朱元璋那樣的彎彎繞,既然自己說了算,還要徐壽輝在頭頂上罩着有何用,乾脆一刀就將徐壽輝給斬了,自己在九江做起了皇帝,國號漢。元末長江流域的兩支紅巾軍完全執行了兩條截然相反的戰略,西部的陳友諒急於過皇帝癮,早早的在九江就坐上了龍椅。而東部的朱元璋就狡猾得多,他是高築牆,緩稱王,先做縮頭烏龜,避免槍打出頭鳥。但是在長江中下游,兩支同一出身的隊伍卻趁着元朝主力全力對付北邊的劉福通的機會,集中精力擴大地盤,相互大打出手,進行了幾番你死我活的爭奪,其中最有影響,最有決定意義的就數九江附近的鄱陽湖之戰了。

歷史上在鄱陽湖有過兩次較大的戰役,而且有意思的是兩次戰役過程非常相似,都是戰船被關在湖內,又都是用火攻。這兩次戰役,一次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另一次是太平軍同曾國藩的湘軍之戰。元末的鄱陽湖之戰雙方在湖內打了三十六天,陳友諒號稱六十萬人,朱元璋只有二十萬人馬,但決戰的結果陳友諒徹底失敗,他本人也在這次戰鬥中身亡。這也是朱元璋一生中最驚心動魄的一場戰爭,朱元璋曾經講過,戰勝了陳友諒,其他的對立面就不在話下了。此戰爲什麼會發生在鄱陽湖呢?這是因爲朱元璋先佔領了屬於陳友諒的南昌,陳友諒爲了奪回南昌,傾全軍之力,與朱元璋相爭。當時守南昌城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他堅守八十餘天死活不投降,而這兩個月爲朱元璋準備反擊提供的寶貴的時間。

雙雄並立:朱元璋大戰陳友諒政治手腕決定勝負 第2張

雙方的鄱陽湖之戰還是相當艱苦的,陳友諒的水軍“聯巨舟爲陣,樓櫓高十餘丈,綿互數十里。”而朱元璋的水軍船小人員又少,雙方開始一接戰,朱元璋的船隻就不得不後退,以致朱元璋連殺十餘名隊長,也不能制止。由於陳友諒船大,有一次竟將朱元璋的船隻圍住,在萬分危急的時刻,牙將韓成穿上朱元璋的衣服,跳進水中造成自殺的假象,才緩解了陳友諒的進攻,使朱元璋脫離了危險。那麼,朱元璋爲什麼最終能以少勝多呢?這裏有幾個原因。從陳友諒方面說,他在性格上對部下心存疑慮,羣將失心。陳友諒原來也有幾位戰爭能力非常強的將領,前面提到的趙普勝,是彭瑩玉的徒弟和戰友,在淮南佔山爲王,世間稱雙刀趙,有萬夫不擋之勇,兩隻起義部隊合併後,南征北戰成爲主力,並替陳友諒駐守安慶,把住東大門。當時朱元璋的第一大將徐達同趙普勝對陣,都拿他沒有辦法。對於這樣強悍的將領,朱元璋知道硬打佔不了多少便宜,就採用離間計,一個小小的手腕,陳友諒就上當了,疑心過重使他將趙普勝給殺了。

反觀朱元璋就狡猾的多,打天下靠的是徐達、常遇春等戰將,飛鳥盡良弓藏,飛鳥還沒盡呢,良弓還要使用。朱元璋是採用關懷愛護的手段調動將領的積極性,但他背後也留了一手,把軍事將領的家眷全部留在大營,名爲照顧家屬安全,實爲扣作人質。那前線將領戰鬥之餘由誰來照顧呢?朱元璋對這些部下在外納妾採取暗中縱容、聽之任之的態度,你可以縱情的玩,但老婆、孩子和父母我要看管好。對軍事將領朱元璋還有厲害的一手,規定將領在佔領區域,不能同當地的名流接觸,各地的文人由朱元璋統一接待,這樣就防止了軍官同文人的結合,一個武將沒有文人的鬼點子,就是一部簡單的軍事機器。對於文人,朱元璋也並不白養活閒人,這一方面爲自己撈足了政治資本,同時地方文豪的滿意,也左右了當地的百姓的政治取向,變相的鞏固了地方的政權。

陳友諒的鄱陽湖失敗同他殺徐壽輝有很大關係,這使他名不正、言不順,朱元璋這次討伐陳友諒佈告天下就有這一條。這確實使陳友諒的部將離心離德,戰鬥的後期陳友諒的部隊大批地投降朱元璋同此有密切的關係。但話說回來了,朱元璋指責陳友諒,只是烏鴉落到豬身上,這次戰鬥以後,小明王在北部的戰鬥失利,來到朱元璋的軍營,找個機會朱元璋就安排部下將小明王沉到了長江裏,只不過這次朱元璋還是沒有像陳友諒那樣赤膊上陣,而是假手他人。做法雖然不同,但目的卻是一樣的,只不過朱元璋這方面更陰險些。在鬥智和玩花花點子上陳友諒顯然不是朱元璋的對手,鄱陽湖戰鬥中陳友諒稍有失利,朱元璋就給陳友諒寫了一封信,信中故意激怒陳友諒說;你用這麼大的船和那麼多的人員同我作戰,咱們就應當決一死戰,爲什麼向後退,這也不是大丈夫乾的事呀!陳友諒看信後大怒,將送信人扣住,並將朱元璋的俘虜全部殺死來泄氣。朱元璋此時卻反其道而行之,對陳友諒的俘虜受傷的治病,陣亡的祭奠,活着的全部放回。這回兩軍將士看清楚了,誰到底不是東西,該給誰賣命了。

鄱陽湖大戰雙方還有一個條件,就是後勤供應。陳友諒沒有想到戰爭膠着有一個多月,陳友諒的後勤供應在湖口被朱元璋給截住了,糧草匱乏。而朱元璋軍隊的供給則由附近的南昌朱文正接應,源源不斷,這對雙方的士氣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綜合以上各種條件,陳友諒哪有不敗之理。一個毫無策略的漁民在九江倒下了,另一個心存狡詐的和尚站在了歷史的潮頭。一個永遠被歷史所譴責,另一個塑造成智勇雙全的英雄。你說兩個人相同的目標,相同的手法,只是做法不同,怎麼就得出了截然相反的兩種歷史評論呢?我真不明白!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這就是歷史嗎?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