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抗日戰爭 > 日本老兵漫畫:說起地道戰,日本兵都是怎麼看的

日本老兵漫畫:說起地道戰,日本兵都是怎麼看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起來地道戰,那在我們老家,可不是新鮮事兒。一千年以前,河北人就在玩這個勾當,幹這個買賣的,就是評書《楊家將》裏面的六郎楊延昭。

當時,因爲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北宋政權不得不在河北平原面對遼軍的鐵騎。雖然建立了瓦橋關等三座雄關,但關口畢竟是可以被繞過的,如何在平原實現對敵軍騎兵部隊的抗擊,成了宋軍的一大課題。

這裏面還有一個政治問題 澶淵之盟後,宋遼畢竟“約爲兄弟之國”。遼國弟弟到宋國哥哥的地盤上打草谷,屬於促進雙方交流,宋國哥哥要是在地盤上修點兒防禦工事,卻會引發外交問題 – 這表明哥哥對和平沒有誠意阿。

遼國人自然是有道理的 -- 你看,我這兒,可什麼也沒有修啊。

拳頭沒人家大,啞巴虧就是這樣吃的。

所以,像秦始皇一樣修長城是不要想了。

日本老兵漫畫:說起地道戰,日本兵都是怎麼看的

好在北宋雖然在戰術上頗爲迂腐,卻是我國古代罕見的重視軍事技術發展的朝代。到底被他們想出辦法來。宋朝一反各代移民戍邊的傳統,把宋遼邊境的居民全部撤 離,在當地大辦植樹造林,搞起了野生動物保護區。經過多年的努力,宋遼邊境成了一道寬達數十里的“綠色長城”,叢林地帶騎兵難以通行,有效地阻止了遼軍的 滲透作戰。

這回輪到遼軍吃啞巴虧了 – 綠色工程,是人類共同的夢想,你當弟弟的好意思不讓當哥哥的種樹?

不過,光種樹是不夠的。萬一遼軍突破這道地障,宋軍步兵的機動力不及對方,在野戰中經常想打打不着,想跑跑不過,十分被動。所以據說楊延昭擔任高陽關都總管的時候,發明了一個新的戰術 – 在地下修長城。

這就是保留至今的“楊六郎藏兵洞”。依託城池,宋軍使用地下通道連接本方各要點並延伸到野外,必要時人員可以從地下通道中接近敵軍,發起突然襲擊,也可以在遭到敵軍攻擊時通過地道撤離。

遼軍的戰馬不能鑽地道,只能徒呼奈何、。。

這種地下通道,至今存留數十里,採用磚砌,內部照明,儲存設施俱全,令人歎爲觀止。

只是再好的工事,也要人去守的。六郎以後,北宋軍隊漸漸腐敗,當金兵入侵之時,河北守軍一潰千里,幾乎沒有像樣的抵抗,藏兵洞,自然也沒有用上。

地道戰真正在戰爭中發揮作用,還要到抗日戰爭時代。電影《地道戰》已經成爲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揭示了當時河北軍民怎樣在平原上利用這一獨特戰術手段與機 動火力都處在絕對優勢的日軍周旋。至今,在河北冉村(即《敵後武工隊》中描述的大冉村),焦莊戶等地,都保留着較爲完整的地道,讓人可以領略其風采。

然而,《地道戰》畢竟是一部電影,實戰中地道戰的作用究竟如何,有各種各樣的看法,其中,也不乏“土八路,瞎胡鬧”的觀點。

2008年11月,筆者在北京總參三部幹休所採訪了現已離休的原冀中24團作戰參謀劉居仁。劉老回憶,地道戰是八路軍能夠在平原堅持的重要作戰手段,他本 人就是一個地道戰的受益者。1942年夏末,他在和另一個團的作戰參謀取聯繫時,與日軍掃蕩部隊在中閭一個村子狹路相逢。兩人見勢不妙匆忙躲進了地道。此 時日軍騎兵就在地道上方通過,蹄聲如雷。劉老回憶當時最擔心日軍的戰馬把地道頂蓋踏破。

1941年5月1日,日軍對冀中軍區發動了著名的“五一大掃蕩”,由於敵強我弱,八路軍各部紛紛邊打邊撤,向平漢路以西的山區轉移。爲了堅持當地鬥爭,鼓舞軍心士氣,冀中24團奉命留在當地,繼續與日軍在平原地區作戰。

這個團真的在冀中堅持了下來,日軍屢次試圖捕捉該部,卻因爲每次無法掌握其行蹤而失敗。但剛一鬆懈,某個防範不周的汽車隊,又會被這支部隊打一個人仰馬翻。日軍眼裏,行跡飄忽的24團成了冀中平原上的“幽靈部隊”。

當時的冀中,被日軍用封鎖溝條塊分割,碉堡炮樓密佈,在這張蜘蛛網上,一兩千號人的24團,是怎樣把自己像影子 一樣隱藏在這片土地上,並堅持作戰的呢?

對劉老的採訪,基本揭開了這個謎。

日軍想找一兩千人的24團,恐怕是找不到的。整個24團,分散在根據地和游擊區的各村地道中,只有當有戰鬥任務的時候,部隊纔會集中,打完又分散開來,連 團長也不例外。劉老回憶,他一次接到偵察參謀的情報,要向團長彙報,是換了三次接頭地點,最後在一口井中暗藏的地道里找到團長的。當晚,通過通信員召集團 部人員和兩個連隊集中,第二天,打了日軍一個“宣撫班”。

按照日軍想法,一個團,總要有個團部,有各個部門,直屬隊,勤務兵,參謀,電臺,輜重……帶着這種框框去找,那永遠也找不到24團的。由此可見地道在平原敵後作戰中的作用。

這種堅持,常常要付出血的代價。地道最初的目的只是隱蔽,分散的部隊藏在地道中,一旦被發現,沒有足夠的戰鬥力與掃蕩敵軍抗衡,全靠當地人民的掩護。劉老 回憶當年曾有一名美軍情報官杜倫上尉到冀中考察,被日軍困在地道中。由於杜倫沒有經驗,把一個筆記本丟在了房東家裏,結果房東大娘被日軍嚴刑拷打,割掉了 十指,但始終沒有供出地道的祕密,杜倫因而脫險。

所謂“魚離不開水”,大約如此。

那麼,在日軍的記載中,對地道戰又是怎樣描寫的呢?

令我們感到奇怪的是,在日軍的作戰回憶文章中,頗少關於“地道戰”的記錄。難道是土八路在地道戰上誇大其詞?

直到向日語學校的老師請教,才明白這不過是一個語言差異問題 -- 日語裏面,是沒有“地道”這個詞的,如同“地鐵”在日語中就變成了“地下鐵”,“地道”在日語中寫作“地下道”,更多的時候,日本人把土八路的“地道戰”稱爲“トンネル戦”,直譯過來就是“隧道戰”。

所以,有日本年輕人到焦莊戶參觀完地道戰一一以後,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 – 他們原來是把八路軍的地道理解成象廣九過海隧道一樣的東東呢。

具體到日軍對這種戰法的記錄,原日本陸軍63師團老兵齋藤邦雄曾長期在冀中作戰,對八路軍頗爲熟悉。回到日本後,他在《陸軍步兵よもやま物語》一書中,專門用了一節寫《地下道戰法》,因爲用了自己親歷的戰鬥爲例,頗有些現身說法的意思。

帶着日本人特有的喜歡研究的特點,齋藤這樣描述他所瞭解的河北地道戰(《陸軍步兵よもやま物語》P228)

“要在山區,遭到日本軍隊攻擊的時候,(抗日軍民)可以帶着家財器物逃到日軍顧及不到的深山中去。但在平原,這就不可能呢。想想看,一個平原的村子,四面被圍,那無論怎樣藏,都能被找出來吧?。

於是,河北的農民和民兵,就發明了地下道戰這種史無前例的戰法來。

河北軍民發明的地道戰,是怎樣一種獨特的戰法呢?齋藤寫道:

“最初,他們只是挖個地窖,躲避日本軍的抓捕。然而,將其向深處延展,就形成了相通的地道。當然,地下道的入口,是開在日本兵不容易找到的地方。

比如,外表看來是一口井,或者是一個豬圈裏的草垛,地道的入口往往開在這種我肯定想不出來的地方。即便是我們發現了,也沒法進去。

從地下道的祕密入口進去,裏面竟然有時會達到人可以站着行走的高度,在一些地方,爲了防止日本軍放毒氣,還會設立夾層結構。各處都有通風孔和觀察外界動靜的窺視口。

這樣的地下道,把家與家,村子與村子連接起來,甚至發現過連接進縣城的地下道。我們甚至想,要把這些地下道連起來,恐怕能達到萬里長城的長度。

如此工事,都是靠一把鐵鍬挖出來的,令人不能不吃驚。

八路軍和農民都從事這種挖洞的工作,爲了不讓日本軍發現他們的祕密,他們甚至會用柳條筐把土運到地下道以外兩三公里的地翻拋棄。

於是,冀中地區一帶的地下,出現了世界戰史上無可匹敵的,狀如蛛網的巨大地下壕工事。

注意到這種工事的日本軍,抓捕農民和民兵進行過拷問,但我所見的範圍,從未從他們口中得到關於地下道祕密的情報。

擁有這樣地下工事的冀中地區,成爲令日軍頭疼的地方,這對八路軍來說,應該是一種光榮吧。“最初,只是挖個地窖,躲避日軍的抓捕。然而,將其向深處延展,就形成了相通的地道。當然,地下道的入口,是開在日本兵不容易找到的地方。

比如,外表看來是一口井,或者是一個豬圈裏的草垛,地道的入口往往開在這種我肯定想不出來的地方。即便是我們發現了,也沒法進去。

從地道的祕密入口進去,裏面竟然有時會達到人可以站着行走的高度,在一些地方,爲了防止日本軍放毒氣,還會設立夾層結構。各處都有通風孔和觀察外界動靜的窺視口。

這樣的地道,把家與家,村子與村子連接起來,甚至發現過連接進縣城的地道。我們甚至想,要把這些地道連起來,恐怕能達到萬里長城的長度。

如此工事,都是靠一把鐵鍬挖出來的,令人不能不吃驚。

日本老兵漫畫:說起地道戰,日本兵都是怎麼看的 第2張

八路軍和農民都從事這種挖洞的工作,爲了不讓日本軍發現他們的祕密,他們甚至會用柳條筐把土運到地道以外兩三公里的地翻拋棄。

於是,冀中地區一帶的地下,出現了世界戰史上無可匹敵的,狀如蛛網的巨大地下壕工事。

注意到這種工事的日本軍,抓捕農民和民兵進行過拷問,但我所見的範圍,從未從他們口中得到關於地道祕密的情報。

擁有這樣地下工事的冀中地區,成爲令日軍頭疼的地方,這對八路軍來說,應該是一種光榮吧。

齋藤在和八路軍的作戰中,曾經親身領略過地道戰的滋味,並在自己的書中記錄了一段相關經歷。要說,這一仗,還可以說相當經典 -- 且把他遭遇的這段地道戰翻譯過來,以饗讀者吧。

“我第一次八路軍的地道戰,是在保定東方叫做白洋澱的湖邊。當時我們正在對其附近的一個村莊發動攻擊。

討伐隊在這裏發現了大約一個小隊(一個排)的八路軍,他們從村中撤出,逃到了村邊的一座廟裏。我軍(指日軍)立即將其包圍,向如同袋中之鼠的這夥八路發起了猛攻。

最初,八路軍從廟中不斷還擊,但漸漸還擊的活力開始減弱。二十分鐘以後,連一發子彈的還擊也沒有了,完全停了下來。。儘管沒有還擊,但我們並沒有發起衝鋒,因爲這可能是誘使我們發動攻擊的全套。

日本兵將計就計 – 這種時候怎樣辦我們也是胸有成竹的。我們向廟宇發射了煙霧彈,然後發出“哇~~~”的吶喊聲,卻並不真衝。

這樣做,會讓對手以爲日本兵開始衝鋒了,常常會亂扔手榴彈來阻止我軍,如是三兩次,我們就要發動真的衝鋒了。

但是,這一次,廟裏什麼反應都沒有。於是我們決定強攻 – 在機槍的射擊掩護下正面攻擊,同時以兩個分隊(班)上了刺刀,從左右包抄過去,看對方如何應付。結果,卻發現廟裏一個人都沒有。

廟中,彈痕如同蜂窩一般,正中間供着一尊油彩斑駁,和日本廟裏相似的神像,但幽暗的房舍裏,能看到的只有這些。

“奇怪,敵人跑到哪兒去了?”看到沒有其他的出口,我們開始思考。這個廟,肯定有到外面的祕密通道。

“這個神像有點兒可疑阿。”有人這樣說。

雖然覺得懷疑不見得靠譜,但我們依然把神像挪開了,結果,下面出現一個大洞!這個洞完全可以讓人鑽出去逃走。

“他們會不會就躲在洞裏?”我們小心翼翼地用手電照亮裏面,裏面空空如也。可是,誰也不敢就這樣鑽進洞去搜索,這未免太危險了。

八路軍逃到這個廟裏,然後作出還擊抵抗的樣子,看來都是爲了逃走爭取時間。這不是把對此一無所知,認認真真組織進攻作戰的日本軍當作傻瓜來耍嘛?

“找柴禾,燒了這個廟!”有人提議。受到提醒的士兵們開始尋找枯草的時候,隊長跑進來,命令大家立即出發離開這裏。

這一次,隊長的指揮是英明的。

我們剛剛離開這座廟不到三分鐘,八路軍的迫擊炮(擲彈筒?)彈就在廟門前炸開了。

很明顯,這是逃走的八路軍看到日軍鑽進廟去,有機可乘,於是反過來用炮來攻擊我們了。

大意或者猶豫的話,八路軍會利用地道對日軍從意料不到的地方發動突襲,這種例子也不在少數,隊長顯然是很清楚這種事情的。

如果出發得晚一些,面對八路軍這種巧妙的地道戰法,我們鬧不好會把命丟在這裏吧。“

齋藤1941年9月開始到河北作戰,1945年6月轉調到東北,具體這次戰鬥發生在什麼時候,他沒有記錄。所以,也就無從分辨到底是哪支部隊和他們打了這一仗。應該說,齋藤的描述,從敵方的立場讓我們看到了地道戰真實的一幕。

不過,按照齋藤的說法,這八路軍搞地道戰,竟然是在日軍的啓發下開始的,這可就有點兒不可思議了。

齋藤講,最初在河北平原上開始挖坑的,並不是八路軍,而是日軍。當時,八路軍在保定以東的冀中地區積極組織抗日,與日軍爭奪這片農產品豐富的平原地帶。爲次,日軍在河北平原上修建了大批碉堡,並採取挖封鎖溝的方式,切割八路軍的根據地。

這種封鎖溝深四米,寬四米,工程量浩大。日軍普遍採取徵召當地農民的方式進行開挖。這種效仿清軍對付捻軍的手段,在面對深得民心的八路軍時並不特別有效,八路軍經常發動民衆,一夜之間就把日軍苦心挖成的封鎖溝填得平平整整。

一個挖,一個填,顯然是填得那個更省事,日軍內部諷刺,說兩千年前,秦始皇帝想得出修萬里長城來阻止外族入侵的主意,雖然不成功但也算一個創造,日本軍官們的腦子啊,看來還不如秦始皇啊。

只是這樣一來,第一訓練出了一批善於使用鐵鍬的農民,第二,讓農民們發現,當地乾燥的粘土質土壤,原來挖起來並不怎麼費力氣

於是……

看來,齋藤這樣說,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那,想出挖封鎖溝主意的日本軍官,只怕有切腹自殺的危險。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