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後世如何評價逍遙津之戰?此戰的結果如何?

後世如何評價逍遙津之戰?此戰的結果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215年,曹魏名將張遼率領七千人迎擊東吳十萬大軍,先後兩次大破東吳,史稱逍遙津之戰,這是歷史上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戰役前期,張遼率領800名將士衝擊東吳的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吳將陳武戰死,孫權逃奔山頂。戰至中午,吳軍皆披靡潰敗、聞風喪膽。戰役後期,張遼率領追兵,以分兵毀橋的戰術,大破孫權、甘寧、淩統等人,差點活捉孫權 。孫權蹴馬趨津,跳過斷橋,才得以逃脫。一些東吳軍人被俘。

此戰化解了合肥之圍,俗稱逍遙津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合肥之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張遼止啼”也成爲民間流傳的傳奇典故 。《三國演義》中“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就是對這場戰役的改編。

後世如何評價逍遙津之戰?此戰的結果如何?

結果

魏軍實現了對吳軍的“擊破之”、“大破之”、“與遼破走權”、“幾復獲權” ;吳軍則是“權衆破走” 、“權人馬皆披靡”、“吳人奪氣” 、“幾至危殆” ,並且還產生了“吳降人” 。

張遼、李典、樂進這次以七千人大敗東吳十萬大軍,曹操大爲歎賞,封張遼爲徵東將軍,又在次年“乃增遼兵”。李典增加采邑三百戶。 樂進在此次戰役的戰功不明確(因爲《武帝紀》《樂進傳》只記張遼、李典的戰功而沒記樂進的戰功 )。因爲樂進多年以來的數次軍功(“數有功”),增邑五百戶來分封給樂進的一個兒子作爲列侯,樂進本人升至右將軍。

經過此役,張遼威震江東,江東小兒啼哭不肯止者,其父母只要嚇唬說:“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孩童就沒有敢哭泣的了,唐代李翰所撰《蒙求》中有“張遼止啼”一語。自日本派出遣唐使之後,習得“張遼止啼”的典故 ,遂產生日本民間俗語“遼來來(遼來々)”,該俗語在日本的盛行地位一直持續到1274年的文永之役,才被“蒙古來襲”所取代。

而東吳方面,關於合肥之戰的十餘篇東吳列傳記載都不敢否定此戰的失利。但是,一些勇猛的東吳將領們依然有着持危扶顛之功。淩統、潘璋拜爲偏將軍,蔣欽遷蕩寇將軍。陳武等東吳高級將領的遺體在撤軍之前就已被運往建業的東郊準備安葬。孫權回來後,親自主持了陳武的葬禮,並以其愛妾殉葬,又給陳武家族賜予復客二百家。

後世如何評價逍遙津之戰?此戰的結果如何? 第2張

評價

逍遙津之戰的勝利對曹魏來說意義十分重大,這是因爲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帶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則可以西問申、蔡,北向徐、壽,而爭勝於中原;中原得合肥,則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而當時,曹操大軍正在遠征漢中,江淮正值兵力空虛之際,也因此,曹操對此戰中立下重大功勞的張遼倍加看重,史載“太祖大壯遼”,“大壯”兩字陳壽在《三國志》裏僅用了兩次,分別在《張遼傳》及《徐盛傳》,可見其分量之重。

李典承認兩次出戰皆由張遼來定策,所以對張遼說:“顧君計如何耳”。這裏的“君”不是君王,而是李典對同僚的尊稱。因爲李典必須無條件遵守曹操的軍令,而不需要聽令於張遼,所以,李典的語意是“要看張遼的計劃如何啊?”李典所說的“君”的含義,正如張遼在此戰中所說的“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的“君”字,都是指對同僚的尊稱。

曹操又加封了張遼爲徵東將軍,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攻東吳路過合肥時,還專門到沿着張遼奮戰過的地方走了一遍,每到一處“嘆息者良久”。

公元225年(黃初六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下詔說:“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

曹操的知人善任和張遼的英勇善戰一直受到歷代學者的讚譽,東晉史學家孫盛評價說:“合肥之守,懸弱無援,專任勇者則好戰生患,專任怯者則懼心難保。且彼衆我寡,心懷貪墮,以致命之兵,擊貪墮之卒,其勢必勝,勝而後守,守則必固。魏武推選方員,參以異同,加之密教,節宣其用,事至而應,若合符契,秒矣夫!”

唐朝時期,張仲宣對張遼在此戰中的臨陣運籌之舉表示頗爲讚賞:“張遼運籌之方,可以歸之於先軌”。

後世如何評價逍遙津之戰?此戰的結果如何? 第3張

對於張遼的表現,張預在《十七史百將傳》中點評:“遼折權盛勢,以奪吳人之氣是也。”

北宋時期名將王文鬱在面對西夏軍圍城,準備主動出擊挫其鋒芒時曾說:“賊衆我寡,正當折其鋒以安衆心,然後可守,此張遼所以破合肥也。”

南宋學者葉適稱讚說:“孫權十萬攻合肥,守者七千。旁無近援,固已不自保。而遼乃募士八百,擊其未合,以至尾追,幾獲大丑。非操之智,無以使張遼;非遼之勇,而明亦不能自任。勝負成敗,蓋誠以人,不在衆寡。士常如此,則立於積衰甘弱之地,爲預怯莫前之說,以自附於明哲者,可察矣。”

明朝小說《三國演義》上有一首詩:“的廬當日跳檀溪,又見吳侯敗合肥。退後着鞭馳駿騎,逍遙津上玉龍飛。”就是形容當年孫權縱馬越橋情景的。

明朝學者黃道周也對此戰評價道:“賊來開教,教意頗微。唯遼有識,力戰破圍。”

清代學者趙翼評價說:“其以少擊衆,戰功最著者,如合肥之戰,張遼李典以步卒八百,破孫權兵十萬。” (最懸殊的以少擊衆是朱能三十破數萬)

晚清名臣曾國藩將逍遙津之戰和後來的陳倉之戰並列說:“孫仲謀之攻合肥,受創於張遼;諸葛武侯之攻陳倉,受創於郝昭;皆初氣過銳,漸就衰竭之故。”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