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夷陵之戰的失敗,讓鼎盛時期的蜀漢走向了什麼局面?

夷陵之戰的失敗,讓鼎盛時期的蜀漢走向了什麼局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在開頭便描述了整個中國古代史的開端和結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朝歷代政權交替,似乎都離不開這種“死局”。

而三國時期的軍事歷史,離不開三場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三場戰役都是整個三國政權的轉折點,其中夷陵之戰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更是蜀國由鼎盛轉入衰敗的一個關鍵點。

許多人無法理解,在夷陵之戰中,蜀國出兵不超過八萬人,即使全軍覆沒也不過八萬。而在漢中戰役中,蜀國就丟了二十萬的兵馬。那爲什麼鼎盛時期的蜀國,會被一場傷亡不過八萬的戰爭拖累至此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夷陵之戰的失敗,讓鼎盛時期的蜀漢走向了什麼局面?

一、急功近利,敗光家底

夷陵之戰,敗不在一場,而是一系列失誤所致。首先,劉備出兵的時機就大錯特錯了。當時襄樊戰役中,關羽敗北,與其子一起被俘虜殺害,吳國也趁勢奪走荊州南部的土地。

《隆中對》中,諸葛亮提出劉備若想匡扶漢室,荊州就必須是蜀國的土地。荊州的丟失,讓劉備大半輩子的努力付之東流,再加上關羽之死,國仇家恨一起來,劉備就急了,當下起兵對抗東吳。

此時,蜀國的將領們對於攻打東吳,都覺得時機不對。趙雲、諸葛亮等人都出來勸阻,但劉備求勝心切,也不顧他人反對,毅然出兵。

此時隊內不和,軍心無法統一,大事便決不能成。軍隊將士又諸多疲憊,一個錯誤的開頭開不出正確的結果,最後只能軍心渙散,失敗告終。

此時的劉備實在過於渴望勝利,帶了黃權參戰,卻還要兼顧防禦魏國的偷襲。兩線作戰,諸多煩擾,必不能成。

反觀東吳這邊派出了陸遜應戰,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裏,陸遜一直耗着劉備,耗到蜀軍早已沒了耐心,才一鼓作氣,用火燒連營的計謀,直接將蜀軍700裏的大營燒得乾乾淨淨。蜀國所有軍事儲備也煙消雲散,劉備無奈敗走至白帝城。

夷陵之戰的失敗,讓鼎盛時期的蜀漢走向了什麼局面? 第2張

這場戰爭最終導致蜀國的兵力損失至少三萬,而且其中參戰的主要將領都身亡了。當時蜀國建國不過一年,就面臨如此巨大的損失,資源損耗巨大。

但更主要的是,經歷過這場戰爭之後,蜀國的兵力銳減,其中攻打東吳的軍隊中不少被俘虜,而防禦魏國的軍隊也直接投降了魏國。吳國和魏國的兵力大大增加,而蜀國的軍隊又一蹶不振。

在當時的年代中,以蜀國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想要在短時間內招兵買馬,重建雄風,無異於癡人說夢。即使軍師諸葛亮能力再出神入化,也無法一次又一次化腐朽爲神奇。

二、後患無窮,爛泥扶不上牆

這場戰爭還帶來了一個間接的損耗,就是劉備之死。

劉備在公元223年,也就是夷陵之戰的第二年,病逝在了白帝城。

衆所周知,蜀國建立的基礎完全是靠着劉備的個人名望,打着“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名號,才引得多人跟隨。漢朝天下在當時的餘威還在,劉備作爲漢景帝之子的後代,蜀國奪取天下是真正的名正言順。

劉備臨死前,出了一場名留史書的大戲——白帝城託孤。這個孤兒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扶不起的阿斗——劉禪。

夷陵之戰的失敗,讓鼎盛時期的蜀漢走向了什麼局面? 第3張

劉備在之時,蜀國可謂是一個轟轟烈烈的傳奇,但劉禪即位之後,蜀國就直走下坡了。一個不賢良的君主,即使配備了相父諸葛亮,也只是扶不上牆的爛泥,對整個蜀國有害無益。

直到諸葛亮死後,就沒人再震得住這灘爛泥。公元234年,劉禪獨掌朝政。到了蜀國後期,劉禪甚至讓宦官黃皓開始干涉朝中大事,即使黃皓被多人忌憚,並上書劉禪,劉禪也只覺得不過是一個小人,無須在意。

最終,黃皓向羣臣隱瞞了關中治兵之事,導致蜀國失了先機,最終只能投降,劉禪只能遷移到魏國的都城,被封爲安樂縣公,安享餘生。

祖輩打下來的江山,不到三十年,盡數奉上。甚至一個亡國之君,被賜號“安樂”,其羞辱之意,愈加明顯。

如果當時劉備不在夷陵之戰後逝世,他若憑藉與諸葛亮匡扶漢室的決心,只待休養生息,未必不能成。

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夷陵之戰還有一個影響,就是失去了諸葛亮眼中東山再起的據點——荊州。

夷陵之戰後,荊州徹底掌握在東吳手裏。如《隆中對》所言,失掉荊州,匡扶漢室難上加難。這場戰爭導致了蜀國的國力虛空,所以後面諸葛亮幾次北伐,都是有氣無力之相。

當時諸葛亮試圖通過北伐來奪回失地,讓蜀國重振雄風。然而先不說夷陵之戰丟掉的士兵對蜀國軍隊的影響,光是失去了荊州這個重要戰略要地,便能讓蜀國永不復生。

當時的荊州大道原本可以用來輸送軍資和糧草,但失去之後,諸葛亮只能從秦嶺尋求其他道路。

夷陵之戰的失敗,讓鼎盛時期的蜀漢走向了什麼局面? 第4張

秦嶺上的道路沒有荊州那樣的康莊大道,致使北伐時期的戰爭運送軍資和糧草都十分困難,並且耗資巨大。崎嶇不平的山路使蜀國的行軍效率事倍功半,以至於後勤總是跟不上戰爭的進程。諸葛亮五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其中大多數失敗的原因都是糧草不濟。

綜合地說,諸葛武侯北伐失敗的原因,在夷陵之戰就已埋下。

四、鷸蚌漁翁、三國鼎立

但如果說夷陵之戰還有可取之處的話,那就只能是從東吳說起。

夷陵之戰後,蜀國和吳國都是元氣大傷,而魏國就在此時一躍而起,開始攻打東吳。鷸蚌相爭,得利的永遠是漁翁。

此時的曹丕集結軍隊,分三路攻打東吳,但東吳一場大戰剛打完,正在休養生息中,根本無力再續下一場,最終只能被魏國打得節節敗退,慘敗在魏國軍隊之下。

從這之後,蜀國和吳國才徹底認識到,兩國之間只要打戰,無論哪國勝利,魏國都會攻打過來。屆時不過蜀國和吳國吃虧,魏國一家獨大罷了。

所以夷陵之戰後,蜀國和吳國便前塵舊恨忘卻,開始成爲最堅實的盟友,而不再像以前一樣,只是表面結盟,一旦有機會便想要置對方於死地。

夷陵之戰後,吳國和蜀國的結盟變得非常穩固,三國鼎立的局勢正式形成,此後四十年間,再也沒有發生過動搖。

如果說當時夷陵之戰對於蜀國還有可取之處的話,那就是打了這一戰之後,讓三國的君主都徹底明白了,三國鼎立之勢已成歷史必然,絕無可能再發生變化了。一家獨大,不過是癡人說夢了。

後來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不過是試圖在臨危之際力挽狂瀾罷了。諸葛亮所有的家底,早就在夷陵之戰之時,就被劉備敗光了。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