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富春山居圖作者是誰 富春山居圖全圖欣賞

富春山居圖作者是誰 富春山居圖全圖欣賞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在1350年創作完成的紙本水墨畫,被譽為“畫中之蘭亭”,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簡介

該作品是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溼並用,極富於變化。

 山居圖輾轉史

幾度易手

富春山居圖作者是誰 富春山居圖全圖欣賞

  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高一尺餘,長約二丈。此圖展現了富春江一帶景色:富春江兩岸峰巒坡石,似秋初景色,樹木蒼蒼,疏密有致地生於山間江畔,村落、平坡、亭臺、漁舟、小橋等散落其間。董其昌稱道,“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確給人咫尺千里之感。這樣的山水畫,無論佈局、筆墨,還是以意使法的運用上,皆使觀者不能不歎為觀止。正如惲南田所說,“所作平沙禿峰為之,極蒼莽之致。”董其昌還曾說,他在長安看這畫時,竟覺得“心脾俱暢”。

1350年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無用上人。《富春山居圖》便有了第一位藏主,從此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此畫作成之初,無用上人就“顧慮有巧取豪奪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間沈周藏此圖時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請人在此圖上題字,卻被這人兒子藏匿而失。後來此圖又出現在市上高價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難於計較又無力購買,只得背臨一卷以慰情思。之後又經樊舜、談志伊、董其昌、吳正志之手。

順治年間,吳氏子弟,宜興收藏家吳洪裕得之後更是珍愛之極。惲南田《甌香館畫跋》中記:吳洪裕於“國變時”置其家藏於不顧,惟獨隨身帶了《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逃難。

 焚畫殉

清朝初期,江南小城宜興一戶吳姓的官宦人家。家主吳洪裕病危了,氣如遊絲的他死死盯著枕頭邊的寶匣,家人明白了,老爺臨死前還念念不忘那幅心愛的山水畫。有人取出畫,展開在他面前,吳洪裕的眼角滾落出兩行渾濁的淚,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個字:燒。說完,慢慢閉上了眼睛。在場的人都驚呆了,老爺這是要焚畫殉葬呀!要被燒掉的畫就是國寶文物《富春山居圖》。因為太珍愛此捲了,所以囑家人準備把它付之一炬“焚以為殉”用來殉葬。

“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跡》,自己親視其焚盡。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圖》,當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還臥內。”

這幅在吳府裡已經傳承了三代人,被吳家老少視為傳家寶的《富春山居圖》,在眾目睽睽之下被丟入火中,火苗一閃,畫被點燃了!就在國畫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從人群裡猛地竄出一個人,“疾趨焚所”,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起紅爐而出之”,愣是把畫搶救了出來,他就是吳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吳靜庵(字子文)。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用偷樑換柱的辦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圖》。

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谷得到後,將此損卷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接拼後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幾乎看不出是經剪裁後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於是,人們就把這一部分稱做《剩山圖》。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容的另外一段,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後來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值此,原《富春山居圖》被分割成《剩山圖》和《富春圖》無用師卷長短兩部分,身首各異。前半卷《剩山圖》縱31.8釐米,橫51.4釐米。後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縱33釐米,橫636.9釐米。

 真假畫卷

富春山居圖作者是誰 富春山居圖全圖欣賞 第2張

  富春山居圖

其時,除了吳洪裕收藏的《富春山居圖》外,當時還有另一幅《富春山居圖》流傳在世。

說到第二幅《富春山居圖》,就不能不提到明代著名書畫家沈周。明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傳到沈周手裡。自從得到這件寶貝,沈周就愛不釋手,把它掛在牆上,反覆欣賞、臨摹,看著看著,就看出了點問題:畫上沒有名人題跋。

一時的非分想法讓沈周衝昏了頭,他根本沒有想到,像這樣的珍寶藏都要藏在最隱蔽的地方,怎麼能大張旗鼓地張揚呢?果不其然,當沈周把畫交給一位朋友題跋時,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兒子,見畫畫得這麼好就產生了歹念,把畫偷偷賣掉,還愣說畫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沈周在畫攤上見到了被賣掉的《富春山居圖》,興奮異常,連忙跑回家籌錢買畫。當他籌集到錢,返回畫攤時,畫已經被人買走了。沈周捶胸頓足,放聲大哭,可是後悔已經晚矣。千辛萬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圖》,如今只剩下留在頭腦中的記憶了。沈周愣是憑藉著記憶,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圖》。

被沈周丟失的真跡《富春山居圖》猶如石沉大海,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沒有訊息。後來,它又出現了,被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賣給了吳洪裕的爺爺吳正志。吳洪裕繼承了《富春山居圖》,這才出現了臨終留下焚畫殉葬的遺囑,吳子文火中救畫的一幕。由於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太出名了,明清畫家都爭相臨摹,除了沈周背摹的那幅《富春山居圖》外,現在有籍可查的臨摹本還有十餘幅。這些都成為《富春山居圖》流傳在世的真假畫卷。

 無用師卷與剩山圖

“無用師卷”名稱原由,是因為題跋說明畫給“無用師”,無用師本姓鄭,號無用,是個道士,是黃公望師弟。1746年收藏家安儀周死後家道中落,“無用師卷”被變賣後被清宮收藏。

乾隆皇帝認定1745年收藏的《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為真,在“子明卷”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55處並加蓋玉璽,在他出巡時常比對真實風景與畫中風景。“無用師卷”由於不被視為真跡故沒有他的題字,僅有“大臣樑詩正奉敕敬書乾隆御識”文字,因此黃公望在畫中的留白空間得以保留。

“剩山圖”有1669年王廷賓的題跋,說明1650年吳洪裕火燒“富春山居圖”的故事。民國初年曾流落民間,後來被上海吳湖帆收藏,並用篆字提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之前韓葑題“富春一角”,意指現存者只是殘留的一小部分。

 子明卷

乾隆皇帝在1745年讀到大臣沈德潛的文集,文中對“富春山居圖”大為稱讚,同年得到“子明卷”,“子明卷”名稱是因為題跋指是畫給“子明隱君”,但尚未考證出實際人員。直到國民政府點收北京故宮文物,由於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曹知白“群峰雪霽”裡有黃公望的題字,證實“無用師卷”才是真跡,但由於子明卷是富春山居圖被燒前所仿摹,故成為了解富春山居圖原作之重要參考。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和“子明卷”今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剩山圖”今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題跋

黃公望

至正七年,僕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佈置如許,逐旋填剳,閱三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中,而云遊在外故爾。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著筆。無用過慮有巧取豪奪者,俾先識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青龍在庚寅,歜節前一日,大痴學人書於雲間夏氏知止堂。印:黃氏子久朱文:一峰道人。

 沈周

大痴黃翁在勝國時,以山水馳聲東南,其博學惜為畫所掩沈周題跋,所至三教之人,雜然問難,翁論辯其間,風神竦逸,口若懸河,今觀其畫,亦可想見其標緻。墨法筆法,深得董、巨之妙。此卷全在巨然風韻中來。後尚有一時名筆題跋,歲久脫去,獨此畫無恙,豈翁在仙之靈,而有所護持耶?舊在餘所,既失之,今節推樊公重購而得,又豈翁擇人而陰授之耶?節推蒞吾蘇,文章政事,著為名流,雅好翁筆,特因其人品可尚,不然,時豈無塗朱抹綠者,其水墨淡淡,安足致節推之重如此?初翁之畫,亦未必期後世之識,後世自不無楊子云也。噫!以畫名家者,亦須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則畫亦高,故論書法亦然。

 文彭

文彭題跋右大痴長卷,昔在石田先生處,既失去,乃想象為之,逐還舊觀,為吾蘇節推樊公得之,是成化丁未歲也。至弘治改元,節推公復得此本,誠可謂之合璧矣。今又為吾思重所得,豈石田所謂擇其人而授之者耶。思重來南京,出二卷相示,為題其後。隆慶庚午四月,後學文彭記。

 王稀登

隆慶辛未中秋後三日,敬觀於樑溪談氏澄懷閣,太原王稀登。

 周天球

百穀閱後四十二日,周天球在天籟堂,得並觀二卷者彌日。

 董其昌

大痴畫卷,予所見若檇李項氏家藏《沙磧圖》,長不及三尺,婁江王氏《江山萬里圖》可盈丈,筆意頹然,不似真跡。唯此卷規摹董、巨,天真爛漫,復極精能。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筆。憶在長安,每朝參之隙,徵逐周臺幕,請此卷一觀,如詣寶所,虛往實歸,自謂一日清福,心脾俱暢。頃奉使三湘,取道涇裡,友人華中翰為餘和會,獲購此圖,藏之畫禪室中,與摩詰《雪江》共相映發。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嶽,都具是矣。丙申十月七日,書於龍華浦舟中,董其昌。

鄒之麟

餘生平喜畫,師子久。每對知者論,子久畫,畫中之右軍也,聖矣。至若《富春山圖》,筆端變化鼓舞,又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海內賞鑑家,願望一見不可得,餘辱問卿知,凡再三見,竊幸之矣。問卿何緣乃與之周旋數十載,置之枕籍,以臥以起:陳之座右,以食以飲;倦為之爽,悶為之歡,醉為之醒。家有云起樓,山有秋水庵,夫以據一邑之勝矣。溪山之外,別具溪山,圖畫之中,更添圖畫,且也名花繞屋,名酒盈樽,名書名畫,名玉名銅,環而拱一《富春圖》,嘗聞天上有富貴神仙,豈勝是耶?又聞子久當年原是仙人,故遺此跡與問卿遊戲耶?

國變時,問卿一無所問,獨徒跣而攜此卷,嗟乎!此不第情好寄之,直性命徇之矣。彼五嶽有真形圖,而富春亦有之,可異也。當年此圖,畫與僧無用,追隨問卿,護持此卷者,亦是一僧,可異也。庚寅畫畫,題畫人來,又適庚寅,可異也。雖然,餘欲加一轉語焉:繪畫小道耳,巧取豪奪,何必蚤記,載之記中也。東坡不云乎:冰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記東西。問卿目空一世,胸絕纖塵。乃時移事遷,感慨系之,豈愛根猶未割耶。龐居士不云乎:但願空諸所有,不欲實諸所無。嗟乎!餘言亦太饒舌矣。野老鄒之麟識。

 藝術鑑賞

主題

山水畫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的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富春山居圖》畫的是一個漫長的江水,在一千年的歷史裡,流過淺灘、激流、高峰。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覺,到後面一段,出現了秋天的景,樹葉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華落盡的感覺。

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張畫,是一個哲學,一個生命態度的東西,使創作者能夠把積壓了九十年的亡國痛轉成另外一個東西,豁達,擺脫異族統治的痛苦,還原到山水裡,不管朝代的興亡,只是回來做自己,做一個簡單自己。張士誠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作者八十幾歲,行於富春江上的時候,也覺得朝代的興亡,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也就有畫中的漁、樵、讀書人的形象,隱居於山林而忘於江湖。

 畫法

總體風格

《富春山居圖》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宛然天成。長披麻皴枯溼渾成,功力深厚,灑脫而頗有靈氣。全圖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罩染一層幾近透明的墨色,並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以濃墨點苔、點葉,醒目自然。整個畫面林巒渾秀,草木華滋,充滿了隱者悠遊林泉,蕭散淡泊的詩意,散發出濃郁的江南文人氣息。元畫靜謐蕭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國山水畫的又一次變法賴此得以完成,元畫的抒情性也全見於此卷。

構圖方式

《富春山居圖》描寫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展卷觀覽,人隨景移,引人入勝。樹叢林間,或漁人垂釣,或一人獨坐茅草亭中,倚靠欄杆,看水中鴨群浮沉遊戲。天長地久,彷彿時間靜止,物我兩忘。近景坡岸水色,峰巒岡阜,陂陀沙渚,遠山隱約,徐徐展開,但覺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曠神怡。有時江面遼遠開闊,渺滄海之一粟;有時逼近岸邊,可以細看松林間垂釣漁人閒逸安靜。山腳水波,風起雲湧,一舟獨釣江上,令人心曠神怡。接著是數十個山巒連綿起伏,群峰競秀,最後則高峰突起,遠岫渺茫。山間點綴村舍、茅亭,林木蔥鬱,疏密有致,近樹沉雄,遠樹含煙,水中則有漁舟垂釣,山水佈置疏密得當,層次分明。

《富春山居圖》所採用的是一種橫卷的方式,按照人的正常視野,構造了同一水平上的山水景色,是一種從平面上不斷進行延伸的構圖方式。在畫面上,畫家進行了山水的層次感設計,山的前後是一種由近到遠的排列,在構圖方式上給予了前後景物的一種有效聯絡。在天地之間,所有的景象都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空白之處顯現出空間的實感性,也正凸顯了無畫的地方也是一種妙境的特點。在整幅畫中,可以看到黃公望先生在繪畫布局、形象安排、空間探索等方面所持有的獨特看法。值得關注的是,在繪畫構圖中,黃公望採用了闊遠的方式,實現了繪畫構圖上的轉變。在山水畫中,元代的四家所採用的是一種由近及遠的繪畫手法,有著非常清晰的層析,顯現出了畫面的闊大之意,給觀者留下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

 枯潤墨法

在《富春山居圖》中,觀賞者看不到用大片的濃墨進行表現,而是在淡雅的筆調中體現出秋天的味道。畫家採取文人畫的傳統筆法來對畫卷進行表達。在畫中,大多通過乾枯的線條來進行表現,濃墨和溼墨只有在樹的描繪中可以看到,這就是所謂的枯中有潤的特點,既隨意又不失柔和的特點。在對山進行表現的時候,不管是濃墨還是淡漠,都是採用乾枯的筆調來進行勾效,逐漸由淡到濃,在最後通過濃墨來對其進行勾點,從而起到一氣呵成的效果。在畫樹的時候,樹幹部分或者沒有骨,或者簡單兩筆便勾勒出來,樹葉的分佈則顯得錯落有致。在《富春山居圖》中,畫者運用一筆便實現了形和墨之間的變化。畫家的筆內有著飽滿的水分,結合點和染的特點,整幅畫的變化是非常豐富的。樹的濃墨勾畫和山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乾溼並濟,鬆緊相湊。在黃公望看來,用墨是非常重要的,先從淡墨逐漸過渡到濃墨,可以在紙上看到滋潤的特點。畫家的這一觀點正是元代人在筆墨運用上的理解,突出了筆和墨之間的一種有效結合,收到形神兼備的效果。

 幹筆墨法

在《富春山居圖》中,觀賞者看到的作者的筆墨運用為純筆墨,並沒有採用更多的濃筆墨來對畫卷進行表達,而是運用淡雅的筆墨、簡單的勾勒出了畫卷中的秋天韻味。在進行書畫表達的時候,黃公望先生運用乾枯的線條來對畫卷進行表達,是一種傳統的文人畫的表達方式。在墨法運用上,只有在進行樹的勾勒使採用了濃墨和溼墨,對於其他事物則採用淡墨的幹筆描繪,凸顯了幹筆淡然的一種特殊墨法。如在對山進行勾畫的時候,運用乾枯之筆,用淡墨描繪,濃墨收尾,濃淡結合,使整幅畫面顯得淡濃得體,顯然一副一氣呵成的氣勢。畫中的遠山和洲都是用淡墨來進行描繪,只是微微可以看到一點痕跡,只是在淡淡的一筆之中可以看到其形、其墨。山坡和水紋用濃墨、淡墨和枯墨進行復勾,使得這幅畫卷呈現出濃淡結合的特點,渾然天成,紙質表現效果非常好。樹的濃墨點化和山的淡墨描繪是一種非常鮮明的對比,乾溼結合,淡濃結合,整幅畫呈現出節奏變化豐富的畫面。

披麻皴法

在《富春山居圖》中,按照富春山脈絡的延伸,應用了“長披麻皴”的畫法,江面以橫向長皴來表現水面波紋,與山體相交接的淺水處也用長線條皴擦來表示。高峰和平坡用濃淡朦朧得橫點,描寫叢林,用變化了的”米點皴“法,粗細變化,聚散組合,遠近濃淡乾溼結合,蒼蒼茫茫。遠山高峰遠樹穿插淡墨小豎點,上細下粗,似點非點,似樹非樹。山石大部分用幹筆皴擦,線條疏密有致;長披麻皴為主,略加解索皴;皴筆的轉折靈活自如,墨虛實枯潤相融。

形象

畫中一共有七個人,首先出場的是漁夫和樵夫,漁夫在釣魚,樵夫在砍柴,漁夫、樵夫絕對不是普通人,元朝的時候大部分不做官的人,都隱居於江湖,釣魚砍柴為生,或者在路邊擺個算命攤,賣卜為生。接著茅亭裡有一個讀書人,戴著高高的帽子,坐在亭子裡看鴨子,與漁夫對望,讀書人可以變成漁夫,漁夫可以變成讀書人,其實角色可以轉換。創作者在這裡其實帶有一種暗喻,就是兩個不同角色的人,一個文人可以把自己釋放到山水裡變成漁夫,也可以出來變成朝廷裡的一個官。

 名家點評

明代書畫家沈周:墨法筆法,深得董、巨之妙。……噫!以畫名家者,亦須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則畫亦高,故論書法亦然。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嶽,都具是矣!......此卷一觀,如詣寶所,虛往實歸,自謂一日清福,心脾俱暢……誠為藝林飛仙,迥出塵埃之外者也。

明代畫家鄒之麟:知者論子久畫,書中之右軍也,聖矣。至若《富春山居圖》,筆端變化鼓舞,又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

清代畫家、書法家惲壽平:凡數十峰,一封一狀,數百樹,一樹一態,雄秀蒼茫,變化極矣。

臺灣大學藝研所教授傅申:生於庚寅年,毀於庚寅年,名於庚寅年。

創作背景

元分天下民眾為四類,依次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黃公望淪為“四等公民”。經歷國破家亡,南宋遺民在鄙視和屈辱中以求生存,如南宋遺民龔開在《瘦馬圖》卷中表現了亡國後的失落感,與他有同感的元初文人們紛紛跟進解讀,在圖後書寫跋文,江南文人們的這種心境一直持續了近半個世紀。黃公望年輕時做過地方小官,先是任書吏,後來,大約是45歲左右時,在一個叫做張閭的官僚手下做過椽吏,後因張閭犯了官司,黃公望遭誣陷,蒙冤入獄。出獄後,不再問政事,遂放浪形骸,遊走於江湖。一度曾以賣卜為生。後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由於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生了興趣。為了領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於心,運之於筆。

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於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著皮囊,內建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於此,他以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富春山居圖》從構思、動筆到繪製完成大約用了七年時間。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觀察煙雲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並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富春江邊的許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跡。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有了紮實的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

 繪畫影響

《富春山居圖》可謂上承王維、董源、“二米”與趙孟頫的藝術探索,下開王蒙、倪瓚、陳淳、徐渭、董其昌、王原祁、八大、石濤……直至黃賓虹、餘承堯的筆墨道路,承先啟後。

《富春山居圖》對後世特別是浙派畫家傳統的影響深遠。浙江畫家在執守浙派傳統的基礎上,積極調整和更新自己的藝術觀、審美觀和人生觀,在吸收《富春山居圖》為代表的繪畫藝術營養之中創新傳統,發展傳統,畫出浙派筆墨的時代新貌。他們把《富春山居圖》等中國畫特有的筆墨與宣紙的效果發揮到了極致。“筆墨之於中國畫,等於靈魂之於軀體。黃賓虹、陸儼少等浙派大師骨子裡仍然是《富春山居圖》山水畫的一種變體。”瑰麗中有了剛健、大虛中有了大實的藝術佈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