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嬴政統一六國時,手下有哪些文臣武將?

嬴政統一六國時,手下有哪些文臣武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嬴政能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離不開文臣武將的協助。在嬴政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幹的文臣武將,文臣有謀士李斯和尉繚,武將則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賁,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嬴政統一六國時,手下有哪些文臣武將?

王翦

王翦,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人,傑出的軍事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後世尊王翦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王翦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在剷除呂不韋和嫪毐後,秦王嬴政正式親政,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開始了。這場統一戰爭以前236年秦軍伐趙拉開序幕,前後持續15年。

前236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的閼與,王翦領軍只十八天,便令軍中不滿百石的校尉回家,並從原軍隊的十人中選出兩人留在軍中,結果所留下來的都是軍中精銳。王翦就用這支士氣很高的精銳部隊攻下了閼與,同時一併攻取了趙的九座城邑。

遇上了趙國的名將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時間。王翦採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死後,王翦勢如破竹前行,大敗趙軍,並殺了趙軍主將趙蔥,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原來的各處土地入為秦地,成為秦郡。

前227年,荊軻刺秦王,失敗後。秦王政盛怒,並利用這個機會,派王翦領軍攻燕國。燕王喜和代王趙嘉聯合抵抗秦軍,燕代聯軍由燕國的太子丹統領,最後在送別荊軻的易水河邊兵敗。王翦乘勢攻取了燕都城薊,燕王喜逃到了遼東,燕國也名存實亡了。

前225年,秦王政召叢集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王政大喜,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稱病辭朝,迴歸故里。後秦軍大敗。

秦王政聽到這個訊息,大為震怒,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向王翦致歉,並答應王翦請求,前225年,王翦領兵伐楚,大軍抵達楚國國境之後整整一年堅壁不出,六十萬士兵都囤積起來休養生息,以逸待勞。楚國項燕的四十萬楚軍因為兵力相對較少而不敢強攻,一年後終於按捺不住,正當楚軍在往東調動之際,王翦就率兵出擊大破楚軍,殺項燕於蘄,一年多後又俘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 。隨後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晉封武成侯。後急流勇退,得以善終。

嬴政統一六國時,手下有哪些文臣武將? 第2張

王賁

王賁,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名將,名將王翦之子,與其父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

前226年,將兵伐楚。次年率兵攻魏,引黃河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大梁城毀,魏王投降,盡取魏地。前222年,率兵攻燕國遼東地,俘虜燕王喜,滅燕。又回師攻代國,俘代王嘉。前221年,又率軍從燕南下攻齊,俘虜齊王建,遂滅齊,統一中國。

因功被封為通武侯,曾隨秦始皇東巡琅邪(今山東膠南市)。

嬴政統一六國時,手下有哪些文臣武將? 第3張

蒙恬

蒙恬

蒙恬祖籍山東省蒙陰縣,與秦將王翦聯手滅掉楚國。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打齊國,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 (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

秦國兼併天下後,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 (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佔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後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並且秦始皇的太子扶蘇也在軍中跟著蒙恬學習。蒙氏家族的地位在蒙恬之時達到鼎峰。

後來秦始皇在沙丘病死,趙高與胡亥篡奪帝位。他又威逼利誘,迫使李斯和他們合謀,假造遺詔。"遺詔"指責扶蘇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

嬴政統一六國時,手下有哪些文臣武將? 第4張

李斯

李斯,戰國末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蘆崗鄉李斯樓村)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初為秦相呂不韋舍人,被任命為郎。旋任長史,拜客卿。(前237年)下逐客令時,上書力諫客不可逐,為秦王採納。又為秦並六國謀劃,建議先攻取韓國,再逐一消滅各諸侯國,完成統一大業。

秦王聽取李斯離間各國君臣之計 ,正當秦王下決心統一六國的時候,韓國怕被秦國滅掉,派水工鄭國到秦鼓動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牽制秦的東進。後來,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了。這時,東方各國也紛紛派間諜來到秦國做賓客,群臣對外來的客卿議論很大,對秦王說:"各國來秦國的人,大抵是為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來秦國做破壞工作的,請大王下令驅逐一切來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他說:"我聽說群臣議論逐客,這是錯誤的。從前秦穆公求賢人,從西方的戎請來由余,從東方的楚國請來百里奚,從宋國迎來蹇叔,任用從晉國來的丕豹、公孫支 。秦穆公任用了這五個人,兼併了二十國,稱霸西戎。 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新法,移風易俗,國家富強,打敗楚、魏,擴地千里,秦國強大起來。 秦惠王用張儀的計謀,拆散了六國的合縱抗秦,迫使各國服從秦國。 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貴戚力量,加強了王權,蠶食諸侯,秦成帝業。這四代王都是由於任用客卿,對秦國才做出了貢獻。,如果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會使國家沒有富利之實,秦國也沒有強大之名。 "

秦王明辨是非,果斷地採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

秦王嬴政的偉大功績,廢分封,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修馳道車同軌,都是在李斯的建議和主導下完成的。

李斯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踐著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後,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輔助秦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但在秦始皇死後卻與趙高謀篡改了始皇的傳位詔書,廢太子扶蘇,改立胡亥為新帝,為秦二世。最終卻被趙高謀害,於二世二年被殺。

嬴政統一六國時,手下有哪些文臣武將? 第5張

尉繚

尉繚,戰國兵家人物,為鬼谷子弟子。其人是真正諳熟軍事理論的軍事家。秦國猛將如雲,如王翦,王賁,蒙武,蒙恬,李信等,但如何在戰略上把握全域性,制定出整體的進攻計劃呢?

戰爭的戰略戰術,尉繚強調對戰爭要有全面的認識,指出道勝、威勝、力勝等三種不同而又相互聯絡的取勝策略。認為懂得了這三種所以取勝的辦法,就全面地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他指出戰爭中將帥指揮的重要性。"權敵審將,而後舉兵。"將帥者心也,群下者,支節也。"就是要正確分析敵情,慎重選好將領,而後出兵。將帥與士卒之間,要如心(大腦)與四肢那樣協調一致,成為一個整體,方能謀略高明,機智果斷地進行正確指揮。

他主張治軍必須先立法制,並要執法嚴明,才能整齊統一,高山敢越,深水敢渡,堅陣敢攻,做到"天下莫能當其戰"。對違背軍紀、軍令者要施以重刑,嚴懲戰敗、投降、逃跑的將領和士兵,使上下畏懼,專心向敵。

在具體的戰術上,尉繚還實踐了當時最先進的方法,如在列陣方面,他提出:士卒"有內向,有外向;有立陣,有坐鎮"。這樣的陣法,錯落有致,便於指揮。這一點在今人能見到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可以得到證明。

其所著《尉繚子》提出了以經濟為基礎的戰爭觀,也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戰略戰術思想。如主張集中優勢兵力,待機而動,說:"專一則勝,離散則敗"(《兵令上》),"兵以靜固,以專勝"(《兵權》)。主張先機而動,突然襲擊,說:"兵貴先。勝於此,則勝於彼矣;弗勝於此,則弗勝彼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