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捺缽是什麼意思 捺缽怎麼讀

捺缽是什麼意思 捺缽怎麼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捺缽([nà bō])是契丹語,漢語譯為行營、行在、營盤﹐意為遼朝帝王的行營。

遼朝雖以遼上京作為首都,但是其政治核心不在首都,而在捺缽(契丹語“行在所”、“行宮”的音譯)。這是因為遼朝的主要民族契丹族為遊牧民族。由於契丹族轉徙不定、車馬為家的特性,決定了皇帝的巡狩制。一切重大政治問題均在捺缽隨時決定,是處理政務的行政中心。每年又“四時巡守”,“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皇帝在遊獵地區設的行帳,以區別於皇都的宮帳。因氣候、自然條件的制約,四時各有捺缽之地。

捺缽一語最早記載自馬擴的《茆齋自敘》。《遼史》有“春捺缽”條:“春捺缽曰鴨子河濼。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帳,約六十日方至。天鵝未至,卓帳冰上,鑿冰取魚。冰泮,乃縱鷹鶻捕鵝雁。”

捺缽是什麼意思 捺缽怎麼讀

遼朝皇帝每年只在上京暫住,經常遷移。每年兩次,北面和南面官被召到捺缽商討國事。皇帝遊幸期間,由北面高官陪伴,一起生活。南面官則於冬天南下中京,處理漢人臣民的事務,只有一名丞相及幾名文書充當皇帝的日常隨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