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溫庭筠堪稱科舉作弊第一人,他是如何做到的?

溫庭筠堪稱科舉作弊第一人,他是如何做到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2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你知道溫庭筠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他,就是史上“最牛”考生,人稱“江湖第一槍手”的溫庭筠。這個“最牛”,不僅是幫人“替考”而從來不被“監考老師”發現,而且以溫庭筠當時的才氣,確實也屬高水平人才。

溫庭筠,字飛卿,與李商隱合稱“溫李”,也與韋莊並稱“溫韋”,其詞藻華麗,被尊為“花間詞派”鼻祖。是大家語文書裡熟悉的老朋友,一首《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作為《甄嬛傳》裡的插曲也曾走入千家萬戶,現在還能時不時哼兩句。

溫庭筠堪稱科舉作弊第一人,他是如何做到的?

我們印象中的溫庭筠應該是一個有錢有閒風流倜儻,打馬長街行就能引來無數女郎青眼的才子。恰恰相反,溫庭筠不僅貌醜,而且還邋遢!《舊唐書》說他不修邊幅,《新唐書》說他無檢幅,可見溫庭筠同學邋遢到了一定地步。而明確說明溫庭筠貌醜的史書是《北夢瑣言》,這本為宋人寫的稗官野史,雖為野史亦有可信之處,彌補了正史的不足,其中“溫鍾馗”這個雅號也出自此書。

不過,雖然溫庭筠長得寒磣又邋遢,但是他“讀書學習”好。在那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古代,這叫不拘一格,特立獨行有個性。想想也是,溫庭筠學習基因不錯,其祖上曾在唐初做過宰相,故而自己也算是名門之後。因此,溫同學自幼飽讀詩書博覽群經,是個遠近聞名的神童,在參加科舉考試時也可以說是“一路綠燈”(雖有才卻屢次不中),所向披靡。

而《北夢瑣言》又給溫庭筠取了一個諢名——“溫八叉”,這次是稱讚他才思敏捷,把手往袖子裡一叉,詩有八韻,叉八次手,草稿都不打就寫出來了。就是這樣的才華,但溫庭筠離入仕總是卡在最後一步。

原因是,溫同學所在的晚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政,朝堂裡一片烏煙瘴氣,科舉腐敗。科舉制度不過是在欺騙無數寒門學子,想當官還是要官二代富二代。要想要求取功名,只能用錢財不斷奔走於各個門下,而生性正直叛逆的溫庭筠自然不願同流合汙,所以屢次不中。

溫庭筠堪稱科舉作弊第一人,他是如何做到的? 第2張

本就放縱的溫庭筠對國家社會失望後更加沉溺於聲色犬馬中,整日流連於秦樓楚館頗得姑娘們青睞,所寫的詩詞也大多是一些花間月下,閨情綺怨的淫詞豔曲。而且為了維持生計,他開始當槍手替考,各種作弊手段層出不窮,因其質量好保障高價格優,人送稱號“江湖第一槍手”,堪稱科舉作弊第一人。

而坊間傳得最奇的一次替考當屬一次給八個考生傳答案。主考官為了防止溫同學擾亂考場秩序,專門給他安排了一個偏遠的位置,時時刻刻盯著他的一舉一動。饒是如此,溫庭筠還是幫了八個考生作弊,於是人又送“救救人”稱號給溫同學。後來,由於考官並沒有溫庭筠作弊的證據,再加之坊間越傳越離譜,就預設只是一個笑談而已。

第一槍手幫人替考確有賺錢的原因,又何嘗不是對腐敗科舉的抗議與戲謔。幸上天沒有讓溫庭筠一直頹廢的打算,給了他一個機會。溫庭筠有個表哥叫姚勖,是唐朝名相姚崇的五世孫,他不忍才華橫溢的表弟繼續淪落,就給資助了溫庭筠一大筆錢,讓他認真讀書,全身心投入學習中。

果然,溫庭筠在拿到錢後一頭扎進溫柔鄉,直到揮霍一空。姚勖看到好心餵了狗,氣不打一處來,就帶人把溫庭筠糾出來,當街一頓揍。

溫庭筠一個要長相沒長相,要錢沒錢的落魄世家弟子,恐怕只能在青樓楚館裡尋得一絲慰藉。所以他唯一一次愛情也發生在青樓,並不是跟某個歌女,而是一個跟母親負責洗衣做飯叫魚幼薇的小女孩。魚幼薇,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同時也是一個道士。

溫庭筠堪稱科舉作弊第一人,他是如何做到的? 第3張

那時魚幼薇才十一歲,愛好文學,對這個會寫詞填曲溫柔小意的大叔十分仰慕。溫庭筠也喜歡這個聰明伶俐的小姑娘,一來二去,兩人以師徒相稱。轉眼小姑娘到了情竇初開的十四歲,一首示愛的《冬夜寄溫飛卿》擺在了溫庭筠書案上。

溫庭筠看罷,陷入痛苦的糾結中,自己已然糟老頭子一個,而且跟學生之間發生這事兒,非君子所為。然後他把魚幼薇介紹給了自己的好友兒子李億為妾,然後就離開了長安。

誰承想,李億的大老婆嫉妒魚幼薇年輕貌美才華出眾,便百般刁難,一天好日子沒過,最後被趕出家門。老師已經毫無音訊聯絡不上,萬般無奈下魚幼薇在一座道觀出家,道號:玄機。

溫庭筠堪稱科舉作弊第一人,他是如何做到的? 第4張

雖然溫庭筠在詩詞方面有所大成,但只擔任過縣尉、巡官、檢校員外郎這一類的小官。直到晚年,皇帝宰相都換了,有人突發奇想,既然作弊大王常年混跡考場,肯定反作弊經驗豐富,任用他為主考官。

公元865年,溫庭筠被任命為國子監助教,從六品,專門負責科舉考務,這是他仕途生涯中的唯一高光時刻。實誠的溫庭筠為了不讓自己屢試不中的悲劇重演,徹底貫徹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考生可以重新查卷,還把錄取的考生卷子張貼出來,主動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走起了“群眾路線”。

這讓想走後門搞特殊的官員無計可施,擋人財路無異於殺人父母,各部門紛紛抵制溫庭筠,有人彈劾說他擅改祖制有違禮法。公元866年,溫庭筠被貶為縣尉,只得黯然離開長安,不久鬱鬱而終,享年六十六歲。

溫庭筠的一生是典型的才華橫溢鬱郁不得志的典型,給風雨飄搖的後唐留下了一抹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