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廂軍的主要來源是什麼?是如何從藩鎮之兵變成為北宋的正兵

廂軍的主要來源是什麼?是如何從藩鎮之兵變成為北宋的正兵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很多人都不瞭解北宋廂軍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廂軍”最早出現在五代十國時期,在這個時期的“廂軍”是一種能征慣戰的“藩鎮之兵”。北宋建立之後,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採用了”杯酒釋兵權“的手段防止再次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在加強中央集權的過程當中,對待“廂兵”採用了“收其精兵"的辦法,把廂兵中的精銳士兵劃歸到禁軍中去,同時為了給予剩餘沒有謀生手段廂兵一個生活的機會,宋太祖趙匡胤採取了“養兵”政策,留下了這種固有的軍隊組成形式,從而徹底形成了北宋獨特的軍隊模式,即“禁軍、廂軍"的二種組成結構。

廂軍的主要來源是什麼?是如何從藩鎮之兵變成為北宋的正兵

廂軍從強悍的藩鎮之兵變成為北宋的正兵之後,為什麼又會由強悍之兵變成為軟弱之兵,由征戰之兵變為集多兵種於一體的功能繁多、構成複雜的軍隊, 成為了為宋朝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服務的工具,從而形成壓在北宋身上“三冗”之一的“冗費”?

早期的廂兵其實是宋朝初期統治者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的產物

廂兵在五代時期是藩鎮割據的工具,和統一王朝的 “郡國兵"不是同一個種類,更加不是一項固定的軍事制度。北宋建立之後,趙匡胤在建立新王朝的軍事制度,廂兵這種藩鎮舊兵的組織形式之所以保留了下了,其實趙匡胤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的結果,宋王朝建立以後,面臨的最大政治問題就是要消除藩鎮割據, 實現長治久安,從唐朝中期以後的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經常性的政權更迭,雖然有其它複雜的原因,但藩鎮之兵也是直接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人主之興廢,皆群卒為之,推戴一出,天下俯首聽命’’是趙匡胤親身經歷的寫照, 趙匡胤當了皇帝以後,趙普正是以此為理由說服趙匡胤採取措施“收兵權"的,而趙匡胤在“杯酒釋兵權"的過程中,也是以“其如麾下之人慾富貴者,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 汝雖欲不為,其可得乎!”為理由。

對於趙匡胤來說,收兵權固然重要,安撫藩鎮之兵同樣重要。比如在乾德三年(公元965年) 的三月,在“發蜀兵赴闕"走到綿州時,這些蜀兵起義反宋,並擁立後蜀文州刺史全師雄為帥, 由此引發了川蜀地區士兵和農民的起義反抗鬥爭,剛剛建立不久的北宋就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這些事情都證明了,慎重對待和妥善處置藩鎮舊兵,是一個剛剛建立的王朝長期穩定的重要問題,為了保證新王朝統治秩序的穩定,趙匡胤把作為廂軍的藩鎮舊兵大體採用全部“包下來"的辦法加以吸收,這也暴露了依靠兵變手段建立的宋王朝在構建一代兵制的重大問題上所存在的極大的保守性。

廂軍的主要來源是什麼?是如何從藩鎮之兵變成為北宋的正兵 第2張

在唐朝中期以後,隨著均田制的瓦解,府兵制度隨之廢壞,募兵制度成為普遍使用的軍隊組織方式。趙匡胤以兵變奪取政權,沿用包括軍隊在內的前朝舊有的國家機器便成為北宋王朝的一個政治特點,所以,在軍事制度上沿用中唐以後的募兵制便成為北宋統治者的必然選擇。

但是,宋王朝畢竟不同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割據政權,趙匡胤等統治者在設計其統治制度的時候,並不是就事論事, 他們把一朝的軍事制度同社會的穩定和長治久安相聯絡,希望通過招兵的手段達到消除動亂的目的,於是就有了災年募饑民為兵的理論和“悉招聚四方無賴不逞之人以為兵"的募兵方法,廂軍制度也就有了它賴以存在的思想條件。

這就說明宋朝的募兵已經不再是單純以軍隊建設為目的,而是在軍隊建設中綜合考慮了維護社會穩定的因素。宋朝的統治者在挑選廂軍的精銳擴充到禁軍,加強禁軍建設的同時,同樣保留了廂軍的組成模式,把廂軍中剩下的“弱”的廂兵大部分採用“全盤接收"的辦法,省去了重新招募之 力,又避免了因遣散所帶來的新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後期廂兵的主要來源

《宋史·兵志》:“或募土人就所在團立,或取營伍子弟聽從本軍,或募饑民以補本城,或以有罪配隸給役。取之雖非一途,而伉健者遷禁衛, 短弱者為廂軍"。

從上述史料記載來看,廂兵的主要來源有兩種途徑,招募、配隸。

第一、招募

宋朝一直以來都是實行募兵制的,招募是廂兵的重要來源之一,北宋招募的廂兵大部分可以分為災年招募災民、營伍子弟、因事招募、缺額補充等這四種情況。

1、招募災民

在古代封建社會,由於交通的不便加上物資的緊缺,遇到天災人禍的時候,災民都是會變成一群弱勢群體,宋朝除了設定很多救助弱勢群體的機構之外,招募成為廂兵也是一種手段,災年募兵是宋朝統治者為了緩和矛盾、維護自身統治的重要舉措。

廂軍的主要來源是什麼?是如何從藩鎮之兵變成為北宋的正兵 第3張

“可以利百代者,惟養兵也。 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生變,則有叛兵而無叛民’’

2、子弟兵

子弟兵是宋朝廂兵的一個重要來源,而且廂、禁軍的子弟兵還是是宋朝募兵的首選物件,就廂軍而言,召募子弟各有利弊的,在宋朝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當中,召募子弟兵可以快速適應各種事情,因為這些廂兵都有技藝世代相傳的特點,有利於保障維持一支技術穩定的手工業生產隊伍。但是,由於是子弟兵的緣故,通常招募的時候都會放低標準,這樣一樣就會於難以保證質量。

王欽若日:“馬步諸軍,累經簡閱,闕額漸多……或請選近甸丁壯,朕念取農民以實軍伍,蓋非良策。惟軍伍之家悉有子弟,多願繼世從軍,但慮父兄各隸 一軍,則須分別,以此不敢應募,今可曉諭許隸本軍。”欽若日:“此輩常從父兄徵 行,兵甲位伍,熟於聞見,又免廢農畝而奪耕民,真長久之畫也。”

3、突發事件招募

宋朝廂兵因突發事情而招募的情況也較常見,比如:“慶歷年間,招收廣南巡海水軍、忠敢、澄海, 雖日廂軍,皆予旗鼓訓練"。熙寧年間,根據轉運司的請求,“詔京西路於有糧草州軍招廂軍三萬人”,政和年間,“增置通濟兵士二千人,備禦前牽挽綱運”。

這些招募都是為了當時一些突發事件而進行的廂兵召募活動,而且在對於營繕、屯田、作坊、遞鋪等方面有需求的時候,也會進行一些招募廂兵的活動,從宋真宗開始,廂兵數量在不斷擴大的同時,廂兵的素質也在在逐步下降,由突發事件召募的廂兵更為突出,到了最後,一些為了完成任務的官員甚至直接收編一些流浪者。

4、補充缺失的招募

廂軍的主要來源是什麼?是如何從藩鎮之兵變成為北宋的正兵 第4張

在古代封建社會,軍隊的傷亡以及逃亡的情況是非常常見的,軍隊缺兵的現象非常嚴重,需要經常進行補充,當然了許多軍隊的長官為了“吃空餉”也會進行一些隱瞞。

軍隊之間也會進行一些缺失的招募,士兵在國家的指令和官吏監管之下的一種有選擇的流動,根據需要對軍隊結構的調整,是對某一急需兵種的補充,這種方式可以滿足一時之需,又不會帶來兵員總數的增加。

第二、配隸

將罪犯充軍始於秦漢時期的“謫發”,到北宋年間,封建法制的變革和發展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從而形成了配隸罪犯充軍較為完備的法律基礎,還包括牢城兵在內的配軍便是配隸法的直接產物。大量的配軍在充軍以前,都受到了刺面的刑罰,這就是刺配,但不刺面的配軍也是存在的,所以配軍也就分為了“刺面”、“不刺面"這二種。

北宋名將狄青就是配隸出身的,但狄青是屬於“刺面”這種的,狄青少年時候因為犯罪,在臉上刺字之後就發配從軍,從而開啟了狄青的傳奇生涯。

實行配軍制度是宋朝兵制的一個重要特點,以罪犯充軍不始於宋,但在宋朝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以有罪配隸給役",將罪犯充軍成為定製。宋朝的配軍制度,在當時其實已經不是單純的刑罰意義了,開始轉變成為國家以違法犯罪為藉口,強制、變相徵兵的手段,配軍廣泛分佈於禁軍、廂軍和南宋的屯駐軍中,在這些軍隊當中,廂軍中的配軍數量最多,這和廂兵的主要職能有所關聯,這更加腐蝕了“廂軍”戰鬥力,畢竟像名將狄青這樣的“人樣子”實屬罕見,更多的是會成為拖垮宋朝的一員。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