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均田制在北周與唐朝的表現形式有何不同?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均田制在北周與唐朝的表現形式有何不同?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將無主土地按人口數分給小農耕作,土地為國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後歸其所有,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的一種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均田制作為一種經濟制度在六朝到隋唐時期十分盛行,雖然都是均田制,但是其表現形式也不完全一樣。幾個時期均田制最大的區別在於:北魏均田制只是為了恢復農業生產,把農民當成奴隸捆綁在土地上。而唐朝的均田制是和府兵制配套的,兵農合一,初唐強大的戰鬥力就來源於自耕農提供了大量優質兵源。隋朝介於兩者之間。

單純從均田制三個字來看,從北魏到唐朝沒有實質性變化都是給漢人分配土地,因為只有漢人善於耕種。

均田制在北周與唐朝的表現形式有何不同?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人口少的時候連老人耕牛都能分配田地,分配的土地數量多,年齡範圍也大。人口開始增加之後,就只給壯年男女分配土地,土地數量減少,年齡範圍也縮小了很多。比如北魏是從15歲分配到70歲,而盛唐是23歲到57歲。

這種方法非常有利於戰亂之後恢復農業生產,並把農民限制在土地上不能移動,提高了國家的國力恢復速度和內部穩定。

但無論北魏、隋、初唐,都有外憂內患,戰爭非常頻繁。於是,起源於西魏的府兵制就體現出幾個王朝基本國策的差別了。

西魏和之前的北魏,士兵都是來自鮮卑族,當時兵農分離,鮮卑人只負責打仗,也不用繳納賦稅,漢人只負責耕種,國家賦稅基本上來自這些人。

均田制在北周與唐朝的表現形式有何不同?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第2張

但長年征戰兵源開始不足,於是從西魏宇文泰開始,招募漢族地主豪強加入軍隊,同時這些人的私人部曲也成了西魏的正規軍。這時的府兵制與其說是募兵,不如說是募將。這些人本身是有土地的,又依靠戰功有了更多的土地,他們的參戰,是為了爭取家族在西魏政權中更高的政治地位。

但口子一開,就分不出大地主、小地主和普通自耕農了,大量的小地主和自耕農也開始加入軍隊,兵農分離逐漸變成兵農合一。隨著漢人逐漸通過軍功進入鮮卑政權的高層,民族融合的速度也加快了。這個過程是個長期演化過程,從西魏到北周,再到隋,最後到初唐,才徹底取消了職業士兵,自耕農成為唐王朝軍隊的主體。

府兵制需要士兵自己負擔大部分武器裝備和部分糧食,甚至要自己準備馬匹,這是府兵制最大的優點,國家在軍事方面不需要太大的花費。

但無論刀劍弓矢還是馬匹,都是一無所有的佃農、農奴等無產者無法承擔的,只有家有餘糧的自耕農才能負擔得起。當然,地主貴族也能負擔得起,但畢竟地主貴族數量有限,只有基數龐大的自耕農群體,才能讓初唐時期徵兵成為一件很輕鬆的事情,甚至可以優中選優,選擇身體素質好、準備更充分的士兵入伍服役。

均田制在北周與唐朝的表現形式有何不同?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第3張

總之,北周時期的均田制只是農業生產恢復的一種手段,而初唐的均田制實現了兵農合一,保證了國力迅速恢復、人口增長的同時,還能夠有足夠的優質兵源。同時,初唐開疆拓土的勝利,又為均田制提供了更多可供分配的土地,形成一個良性迴圈,這是初唐戰無不勝的根本原因之一。

等到武則天時期,唐王朝國家行政體系整體腐敗出現,政治風氣開始惡化,權貴階層日益膨脹,加上人口增長速度超過開疆拓土速度,已經沒有足夠的土地分配給新增人口了,均田制開始失效。與之對應的,府兵制也隨之崩潰,到盛唐時期只得徹底改為募兵制,唐王朝的軍事實力也每況愈下。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