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成語典故 > 成語“模稜兩可”有什麼歷史典故嗎?“模稜兩可”含義詳解

成語“模稜兩可”有什麼歷史典故嗎?“模稜兩可”含義詳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成語“模稜兩可”有什麼歷史典故嗎?成語“模稜兩可”是什麼意思?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參與【模稜兩可】故事的主人公:

蘇味道

【模稜兩可】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蘇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學家。他的先祖為漢幷州刺史蘇章,其有著名後裔為蘇軾。

【模稜兩可】讀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模稜兩可】是什麼意思?

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指不表示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對問題正反兩面態度模糊。

【模稜兩可】出自哪裡?

成語“模稜兩可”有什麼歷史典故嗎?“模稜兩可”含義詳解

【出處】: 《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

【模稜兩可】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模稜兩可的近義詞】:不置可否、模稜兩端、含含糊糊

【模稜兩可的反義詞】:旗幟鮮明、斬釘截鐵

【模稜兩可】歷史典故經過:

唐朝前期著名詩人蘇味道,仕途順利,官運亨通,僅做宰相前後長達數年之久。但他在位並沒做出什麼突出成績來。

他老於世故,處事圓滑,他常對人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léng)(同稜)以持兩端可矣。”

意思是:處理事情,不要決斷得太清楚,太明白,要是這樣處理錯了,必會遭到追究和指責。只要模稜兩可,哪邊都抓不著(小辮子)就行了。

當時,人們根據他這種為人處世的特點,給他取了一個綽號,叫“蘇模稜”。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