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人取名需要避諱,為什麼歷史上卻有三人就敢用“王”字入名諱?

古人取名需要避諱,為什麼歷史上卻有三人就敢用“王”字入名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眾所周知封建禮教等級嚴苛,古人取名需要避諱,不能帶有帝王的名諱以及“皇”、“王”等字眼,但為什麼歷史上卻有三人就敢用“王”字入名諱?他們分別都是誰?

西漢馮野王,入仕受重用到遭罷免終老死家中

馮野王的人生起點很高,他的父親是西漢官員,馮野王從小在官僚世家中長大,少時就在父親的關係下任太子中庶子,在這期間積累了深厚的學識。

少年時期的馮野王在家中父輩行事之風的耳濡目染之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處世準則;後來英姿勃發的馮野王毛遂自薦,他主動向漢宣帝請纓,希望能讓自己試任長安縣令一職。

皇帝驚詫於少年的宏圖志向,同時也為自己手下有此少年英武之才而倍感欣慰;後來馮野王先是補任當陽縣令,後又被升任礫陽、夏陽等地擔任縣令職位。

到了漢元帝時期,累計的政績突出的馮野王升任隴西郡太守;馮野王還治理了一大劣跡斑斑的貪官,整個立案調查、部署逮捕的過程行雲流水,十分順暢。

古人取名需要避諱,為什麼歷史上卻有三人就敢用“王”字入名諱?

年紀輕輕的少年在這一事件中表現出了超乎同齡人的果斷老練,馮野王通過這一案件威名遠揚,整個京城的人提及馮野王之名無不連連稱讚,馮野王本人也憑此升官。

馮野王在朝堂之上能力品行皆是上上之選,但卻因皇帝為了避免落下重用外戚的口實而無緣三公之位;但即便如此,德高望重的馮野王在朝堂之上仍然深受重用。

不過,身為皇室外戚的身份後來還是拖住了馮野王的政治步伐;即便馮野王確為才能俱佳的國之棟樑,卻因外戚的身份屢遭罷免,而幾經免職與復官的馮野王整日惶恐,便徹底病倒了。

大將軍王鳳不聽解釋,最終罷去了馮野王的官職;馮野王的關內侯爵位是從父親那裏繼承而來的,被免官之後不出幾年便老死於家中,馮家的爵位由馮野王之子馮座繼承。

馮野王的政治生涯高開低走,如此結局不免令人惋惜,但其剛強忠正的優秀品格還有學富五車的文學才能卻為後世萬代所景仰。

南朝顧野王,因崇拜“偶像”而改名

用現在的時髦語言來形容的話,西漢馮野王是南朝顧野王早年所崇拜的偶像,顧野王仰慕前輩馮野王的文學才華及成就,便照着“偶像”的名諱,將自己的原名顧體倫改成了“顧野王”,以期望自己也能達到偶像文學發展的高度。

與偶像馮野王的身世類似,南朝顧野王也是出身於當地的世家名門,自小天賦異稟的顧野王開蒙時間很早,他早在九歲時便展現出了異於同齡人的卓越文采,他所寫下的作品是文人名士看了都驚異的程度。

正因為從小的文學造詣起點之高,所以顧野王從不甘於平庸,而是心懷遠大理想,他將在文學和政治上均有很大成就的馮野王視作自己的前進榜樣。

顧野王十二歲時隨父南下建甌,並結合當地的人文地理特色,撰寫了兩篇地理雜記;長到19歲的時候,顧野王拜太學博士,不久便升官為中將。

顧野王曾經在戰亂中招募鄉間民眾支援京城,待到叛亂平定之後任金威將軍;後來顧野王又成了國子博士,責太子的教務工作。與此同時,仕途順利、官運亨通的顧野王也從未停滯創作的腳步。

顧野王不僅擅長於地理圖畫的繪製,而且在人物畫、詩文、書法、丹青等多個方面均有成功的代表作品,他編撰的《玉篇》是我國目前為止至今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

發展目光長遠的顧野王最終也確實做到了追隨偶像的步伐,儼然成為了一位學識廣博的雜學奇才,他的後代顧炎武也同樣在名字當中表達了追慕先輩的寓意。

正因為有顧野王等人如此代代傳承,永遠以先輩的美好品質與不菲成就的高度嚴格要求自己,是為中華文化歷久彌新,源源不斷髮展的不竭動力。

寒門才子駱賓王,宦海沉浮結局不明

古人取名需要避諱,為什麼歷史上卻有三人就敢用“王”字入名諱? 第2張

與前兩位名字中帶王的歷史名人相比,寒門學子駱賓王早年的歲月顯得格外困苦,他本是縣令之子,但其父親死於任所,早年喪父的駱賓王早年過着顛沛流離的日子,生活屢屢陷入困頓。

但即便現實經濟條件匱乏,也難掩駱賓王與生俱來的才華;與顧野王類似,駱賓王也是一位曠世少有的少時便暴露出卓越才華的神童,“駱賓王”之名正是出自他七歲時所作的《詠鵝》一詩。

在唐高宗年間,駱賓王在道王李元慶府中受命,但他心比天高,志不在此;後駱賓王又拜奉禮郎,成為正學士,好景不長,不久又因事遭到了貶謫,長期戍守邊疆。

後來去往蜀地的駱賓王成為李義軍幕僚,負責撰寫平定蠻族叛亂的文檄;在武則天當政期間,義憤填膺的駱賓王多次上書諷刺,即便愛惜人才的武則天想要拉攏收為己用,但固執己見的駱賓王都視而不見,最終獲罪狼狽下獄。

經歷了一年的牢獄之災後,駱賓王獲赦出獄;但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在武則天臨朝稱治後,屢屢出言冒犯武則天權威的駱賓王又從長安主部被貶為臨海丞。

內心憤懣的駱賓王感慨空有一身才能無用武之地,於是棄官遊歷。後來武則天廢中宗,起兵攻伐的徐敬業兵敗,身為徐府文官的駱賓王難辭其咎,在徐敬業被殺後結局不明,有説駱賓王身死的也有説逃匿的,最終真相如何無人可知。

在古代封建社會皇權至高無上的歷史時期,古人取名都忌諱一個“王”字,但無獨有偶,歷史上卻有3人敢用,這三人在各自所處的時代中均非泛泛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