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中國古代的宮廷樂舞是如何分類的?有什麼講究

中國古代的宮廷樂舞是如何分類的?有什麼講究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宮廷皇室中宴會娛樂的舞蹈。大多來自民間,也有宮廷專業藝人加工創造的。下面由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中國古代的宮廷樂舞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禮儀性的,一是娛樂性的。音樂也就有雅樂、燕樂之分。

與音樂相配的樂舞也同樣分為兩類。禮儀性的樂舞是在重大的禮儀活動舉行中使用的,如冊立太子、納後、 元旦、冬至、朝會、宴會等,最主要的是用於祭祀。

據説,最早發明樂器和彈奏音樂的是古聖人伏羲。黃帝時命伶倫造律,依鳳凰之鳴分別十二音階,於是就產生了古代最早的禮儀性樂舞《雲門大卷》。

堯時有《咸池》,舜時有《大韶》,孔子自稱其聽過韶樂,大加讚賞,稱其樂舞盡善盡美。

禹時有《大夏》,商時有《大濩》,周時有《大武》。這都是古代著名的禮儀性樂舞。

周時保存有完整的這六套樂舞,稱為六樂,分別在重大的祭祀活動中使用:

《雲門大卷》用於祭祀天神,《咸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先祖。

六樂流傳到漢代,只有《大韶》、《大武》二樂,而且因時代久遠,這些雅樂變得越來越模糊,失傳、殘缺的越來越嚴重,流傳異常艱難。

除了古人記譜手段拙劣以外,是雅樂本身缺少生命力。用樂舞傳述禮義,調合天地, 表現仁,實在是難為了樂舞,負此重大使命的樂舞怎能不嚴肅、沉重、平板?

禮儀性的雅樂樂舞分為文舞、武舞兩類,象徵文治武功。

文舞的舞隊每人左手執籥(樂器),右手秉翟(舞具)。武舞的舞隊每人手執朱幹(盾)、玉戚(斧)等兵器。

中國古代的宮廷樂舞是如何分類的?有什麼講究

雅樂用於正規的場合,帝王們在雅樂面前,生不出任何雜念,也不會感到輕鬆。

戰國時,魏文侯好古樂,細聽雅樂想從雅樂中聽出一點滋味來,不料,雅樂沒有奏完,魏文侯已昏昏欲睡。

魏文侯不得不對孔子的學生子夏説, 寡人聽古樂就老想睡覺,一聽鄭衞之音,就一點也不覺得疲倦。

鄭衞之音是儒家貶斥的所謂淫邪之聲,子夏當即反駁,替雅樂辯解,但文侯還是提不起興致。

因此史書説:魏文侯雖然好古樂,然聽古樂時猶昏昏欲睡,於是,淫聲熾盛而雅樂盡廢。

燕樂是帝王們在後廷宮苑宴樂時演奏的樂曲,古代考據學者鄭玄確切地説,燕樂就是房內樂。明宣宗認為,周公作樂,曰《勺》,又有《房中之樂》, 以歌后妃之德。

顯然,燕樂是供娛樂、消遣的,怡情悦耳,輕輕鬆鬆。這與 沉重、拖沓的雅樂剛剛相反,因此被斥為淫聲,所謂“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不用也”。

商紂淫亂天下時,曾命樂師師延作靡靡之音,音樂流傳開來,樂音妖冶,使民日漸輕慢,鄙賤無常,人心思亂。

武王伐紂,師延自知其罪,惶惶地投水自盡。這恐怕是最早的燕樂,較之周公的房中之樂更早。

燕樂因其通俗、淺顯,因而被稱為俗樂,其大多數取自於民間。

春秋、戰國時期,鄭、衞的民間音樂婉轉優美,儒者斥之為淫靡之聲,子夏稱鄭音好濫淫志,衞音趣數煩志,自此鄭、衞之音,就成了妖冶燕樂的代稱。

先秦的儒生對於燕樂惶惶不可終日,生怕燕樂取代了雅樂的地位,導致貴賤不分,斯文掃地。

秦漢以後,雅樂、燕樂日漸分途,各自有各自的用處,誰也取代不了誰。後來,雅樂不斷地衰敗,雖代代扶持也無濟於事,似乎正應了先秦儒生們的擔憂。

但事實上,雅樂的衰落,與燕樂沒有什麼關係。周代有了天子宴享時的宴樂,是宮廷燕樂的一個部分。燕樂一般都配有舞蹈,出現在皇帝日常宮廷生活中的樂舞自然就是燕樂舞。

有時在宮廷大典和大節宴慶上,也會演奏頌揚本朝的雅樂舞。

周代的燕樂節目很豐富,多姿多采。

《鹿鳴》、《四牡》、《皇皇者華》是專業樂工演唱的。

《南陔》、《華黍》、《白華》是用笙演奏。

中國古代的宮廷樂舞是如何分類的?有什麼講究 第2張

《魚麗》、《由庚》是歌唱與笙演奏相間的三組曲目,後有《南有嘉魚》、《崇丘》和 《南山有台》、《由儀》,前為唱,後為奏。

商滅亡後,商紂的叔父箕子路過故都,看見廢墟上長出了麥苗,箕子很傷感,觸景生情,隨口唱道:“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兮,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

周成王時國泰民安,鳳凰來翔,成王高興地唱道:“鳳凰翔兮子紫庭,予何德兮以感靈?賴先人兮恩澤臻,於胥樂兮民以守。”

荊軻圖窮匕首見,一把抓住秦皇嬴政的衣袖,要刺死嬴政,秦皇無路可遁,請求聽琴一曲,再憑處死。王美人即興彈唱:“三尺羅衣何不掣,四面屏風何不越!”

秦皇感悟,立即掣衣、拔劍,越過屏風,以劍擊向荊軻。

大概先秦、秦漢的人愛如此即興而歌。這正是《詩經》中的好傳統。這樣唱了以後,能宣泄感情,表達情緒,從而使自己得以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