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時,為什麼會失敗?真相是什麼

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時,為什麼會失敗?真相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為何屢次失敗?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的燕雲十六州,指的是位於北方的幽州和雲州之間的十六個州,全部面積大概在十幾萬平方公里,並且這些州縣都集中於長城的南側,是長城這條重要的保衞線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支撐點,保護着中原的安穩,也隔絕着少數民族的侵擾,是一條保護線的同時,更是一條重要的隔離線。

而當燕雲十六州被少數民族佔有以後,中原的軍事地位就處於被動的形態,在國家安全上時常受到少數民族的侵擾,接近邊境的百姓們生活動盪不安,燕雲十六州失去以後,每個王朝都是在極力將其收復。

宋朝也不例外,對燕雲十六州進行了幾次的收復,以失敗告終,有人説宋朝收復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沒有戰馬,但原因真不是沒有戰馬,那北宋為何始終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呢?

一、重文抑武的國家政策,導致武官地位下降

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時,為什麼會失敗?真相是什麼

宋王朝在歷史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國家政策,那就是重文抑武,這個政策的實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宋朝的皇帝怕一些有心之人利用軍權而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所以在提前預防軍權的動亂。

但是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很多武官就沒有了生存的環境,以至於宋王朝的軍隊實力整體呈下降趨勢,所以我認為北宋始終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缺少有能力的五官來訓練出一支有能力的軍隊。

(一)沒有得力的將領帶兵打仗

宋朝的皇帝在實行重文抑武的政策以後,將很多有能力的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了,而這些將領也意識到了皇帝對他們的忌憚,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很多人都因病退出官場,或者是因年齡過大而退出官場,而這些有能力的軍官紛紛退出官城,就造成了軍隊中青黃不接的情況。

眾所周知,在宋朝的歷史上,最有名的大將就是岳飛了,但是岳飛卻被奸臣秦檜因為心生嫉妒而害死了。

縱使北宋歷史上還有其他的得力將領,例如抗擊契丹的符彥卿,滅南唐的曹彬,被演義小説醜化的潘美等等,這些人看到岳飛的慘狀,紛紛開始懷疑自己繼續掌握兵權的決定是否正確。

由於岳飛的前車之鑑,好多沒有名氣的將領也開始紛紛交出軍權,請退還鄉,這麼一來,宋朝就失去了一些最有能力帶領北宋打勝仗的將領們。

這些有能力的將領們不僅僅是在軍事鬥爭上有強大的能力,在訓練軍隊上也非常有一手,在北宋前期,這些將領還沒有請辭的時候,北宋軍隊的戰鬥力絕對不是和後期一個樣子,縱使重文抑武的國策再嚴重,軍隊的整體實力也沒下降。

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時,為什麼會失敗?真相是什麼 第2張

但是,當這些將領離開以後,軍隊就變成了羣龍無首,即使宋朝皇帝親自下場管理軍隊,術業有專攻,也只能提升一點小小的士氣,對於打勝仗幾乎毫無幾率。

重文抑武的國策,使得很多得力將領在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的時候,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大部分人都是明白人,乖乖的將軍權交出,回鄉種田,軍隊沒有將領的帶領,如同一盤散沙,何來打勝仗一説呢?何來收復一説呢?

(二)沒有整齊劃一的強大軍隊

重文抑武的國策,不僅在一定程度傷害了將領的效忠報國的心,也使得那些想要投筆從戎的文人們失望了,本來要為了國家的安危,在戰場上拼命廝殺,卻不曾想浴血奮戰這麼久,仍然比不上一個小小的筆桿子,內心的失望之難以言表。

即使不想因為自己是文人才放棄上場殺敵的機會,但是結果就是更多的文人開始放棄衝鋒陷陣的理想,這樣一來,給軍隊就造成了一個最直接的損失,那就是軍隊有效人員開始減少。

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時,為什麼會失敗?真相是什麼 第3張

即使到宋朝後期,軍隊數量多達幾十萬,但是去掉已經不能使用的勞動力之後,能剩的並不多了,所以就能看出來,北宋的軍隊在本質上也不具備一個能打勝仗的特質——整齊劃一,沒有高度的紀律性,自然也就沒有獲得勝利的理由。

重文抑武的國策實施以後,宋朝國內武官地位急劇下降,很多得力將領紛紛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就請辭政務,回鄉務農。再加上,很多文人也因為這些放棄了投筆從戎的理想,軍隊的後備人員逐漸有所不足,軍隊可使用的勞動力開始減少,紀律性大不如從前,沒有了整齊劃一的軍隊,怎麼可能獲得收復戰爭的勝利呢?

二、"三宂"問題十分嚴重,使國家財政不堪重負

宋朝除了以重文抑武的國策而突顯於歷史上,還有一個特徵,那就是宋朝的"三宂"問題幾乎就是朝代之最,而"三宂"問題最惡劣的後果就是拖垮了宋朝的財政,而財政又是一個軍隊戰爭勝利與否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所以我認為,宋朝的"三宂"問題太過嚴重,拖垮了國家財政,使得軍隊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撐一場又一場的收復戰爭。

"三宂"問題的第一個表現就是宂官太多。在歷史上有數據統計,北宋真宗時,官員9785人,仁宗皇佑元年,為17300人,至宣和元年達48377人。

短短一百多年中, 官員就增加了5倍之多。這僅指官, 還不包括數倍於官的吏,"真宗鹹平四年,有司言'減天下宂吏十九萬五千餘人',所減者如此,未減者可知也"。

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時,為什麼會失敗?真相是什麼 第4張

按當時的人口比例, 其官吏之多正是不可承受之重。這麼多的官吏使得國家機構辦事效率極其低下,並且還有這麼大數量的官員需要國家俸祿的供養,可見國家財政的負擔是多麼的嚴重。

"三宂"問題的第一個表現就是宂兵太多。宋朝長期實行"養兵政策"。所謂養兵政策, 就是每當一個地方矛盾激化時, 百姓即將暴動的情況下, 政府就大量徵兵,把社會上的流亡民眾收攬為士卒,以防止其聚眾造反。

"每募一人, 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則少一賊",在慶歷年間,宋軍人數竟達到125萬之巨, 而且全部都是僱傭兵, 實在是一個天文數字。

而養活這些僱傭兵的國家財政更是難以維持,幾乎就是再多一點點就要崩潰的情況了。再加上,宋朝長期實行募兵制,並且從軍期限非常長,高達六十歲,可士兵的黃金年齡只有幾年,這無疑又是給國家財政添加了難以調和的負擔。

最後一個表現就是宂費。除卻上面在宂官,宂兵問題上所花的錢,還有各種無用的軍事機構,官員機構。

在歷史上記載過宋朝税收的使用情況,仁宗時,財政開支大概在税費的三分之一,英宗時財政開支為税費的五分之一,而到神宗熙寧年間全部的税費都用盡。由此可見,宋朝的財政真的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三宂"問題的嚴重,使得宋朝國家財政的負擔,一朝比一朝更甚,怎麼還能支撐得了宋朝收復戰爭的發動呢?所以結婚也很容易預料到,那就是是失敗。所以我認為三宂問題太過嚴重,使得國家財政拿不出更多的錢財來支撐戰爭的消耗。

三、宋朝戰馬來源豐富,戰馬數量極多不稀缺

有人説,宋朝收復戰爭的失敗,更多是因為戰馬的原因,其實並不是這樣,宋朝的戰馬數量和質量都是相對來説不錯的,收復戰爭失敗的原因更多是因為上面兩個原因。

首先是宋朝戰馬的數量。宋朝的戰馬來源很多。第一種就是宋朝本地飼養,僅僅是政府在京城附近飼養的戰馬都高達二十萬,更何況其他地區呢?

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時,為什麼會失敗?真相是什麼 第5張

第二種是民間飼養,在歷史上記載,宋太宗曾在民間一次性購入了十七萬匹戰馬,從這也可以看出民間戰馬數量是非常多的。再加上,宋朝與少數民族的貿易十分頻繁,戰馬也不例外。

其次是馬匹的質量也十分不錯。在收復燕雲十六州之前,北宋還是取得了一定的勝利,這就足以看出,戰馬並沒有給北宋的戰爭拖後腿,自然也就不存在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過程中拖後腿了。

宋朝戰馬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不輸少數民族的戰馬,所以我認為北宋屢次收復燕雲十六州而失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戰馬的問題,而是北宋軍隊本身以及策略的問題。

四、結語

宋朝的戰馬數量和質量在與少數民族的鬥爭中都是不處於下風的,所以北宋收復戰爭屢次失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沒有戰馬,更多是因為重文抑武的國家政策的實施,使得大量的武官開始流失,軍隊的人員補給也在慢慢跟不上了,一盤就沒有一個整齊劃一的軍隊來打勝仗了。

再加上,北宋"三宂"問題的嚴重,使得國家財政不堪重負,要如何拿的出支撐戰爭勝利的軍隊經費呢,所以我認為這兩個原因才是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屢次失敗的重要原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