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三位開國將軍與範家三姐妹的故事

三位開國將軍與範家三姐妹的故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新中國首次授銜的開國將軍中,上將王平、中將王宗槐、少將易耀彩,他們的夫人分別是範家三姐妹:大姐範景新、二姐範景明以及叔伯妹妹範景陽。他們在那血雨腥風的年代以堅毅、勇敢和忠貞,譜寫了戰火中的感人戀曲。

幾十年以來,三位將軍和範家三姐妹一直守口如瓶,致使他們極具傳奇色彩的愛情故事鮮為人知。如今三位將軍已先後離世,他們的烽火情緣被斷斷續續回憶起來,風雨人生中的信念與堅持,讓人感慨感動。

抗戰風雲中的範家三姐妹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八路軍一一五師進入河北阜平建立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範家是該地區遠近聞名的抗日大家庭:父親範成兒是村委會第一任主任,二叔範茂如是基層交通站站長,五叔範穎高也是地下黨員。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範家兒女先後走上革命道路。

三位開國將軍與範家三姐妹的故事

1952年,範景新(中)、範景明(右)、範景陽(左)合影

大姐範景新剛從阜平簡易師範學校畢業擔任了阜平縣動委會一區婦女主任,二妹範景明和二叔範茂如的女兒範景陽先後報名參加三分區衝鋒劇社被錄取,成為八路軍文藝戰士。晉察冀邊區出現了引人注目的範家三姐妹:大姐範景新,性格沉穩,年齡和資歷均數第一,人稱“老範”;二姐範景明,人稱“二範”;叔伯妹妹範景陽自然成了“小范”。

王平,範景新:抗戰時期的烽火情緣

大姐範景新一參加革命,便擔任了阜平縣動委會一區婦女主任。在戰火中,範景新與老紅軍王平結為伉儷。王平1907年生於湖北陽新三溪口鎮貧苦農民家,1930年參加紅軍時名叫王惟允,當時的連長餘鈞是廣東人,每次點名時念不準“惟允”兩個字,總喊“王翁翁”,惹得大家大笑。於是王平便改名“王明”。

三位開國將軍與範家三姐妹的故事 第2張

王平上將

1936年,王平紅軍大學畢業,到新崗位工作前和賀晉年去見毛主席,向毛主席報告説:“主席,我要改名。”毛主席風趣地説:“王明這個名字很好嘛,國際代表啊!”王平不好意思地説:“別人老拿我開玩笑。所以,我要求改名!”毛主席拿起毛筆在紙上寫下:“命令賀晉年任二十七軍軍長,王平任二十七軍政委。”從此,“王明”正式改名為“王平”。

1941年秋,晉察冀反“掃蕩”戰事頻繁,時任三分區婦女主任的範景新到二妹範景明所在的完縣檢查工作。那時,範景新生孩子才兩個月,全身浮腫,進屋後沒解下揹包,也沒喝口水,就對範景明説:“鬼子的進攻迫在眉睫,分區領導要求各村迅速做好迎戰準備。我這次來主要檢查堅壁清野的落實情況。這場大戰,我們可能會丟失好些村莊,但糧食、棉花、衣物等決不能落到鬼子手裏!”

三位開國將軍與範家三姐妹的故事 第3張

1950年王平和夫人範景新在張家口

農曆八月十五的前一天,範景新和範景明帶着兩名婦女幹部跑了4個村莊,落實完堅壁工作後,夜色已晚,她們只得在村裏借宿,準備明天繼續朝前走。

範景新隨身的揹包是一條軍毯,這是丈夫王平最心愛的寶貝。長征途中,王平揹着它走過了萬水千山,既當被又當衣,抵擋了一路風寒。這次妻子去完縣,王平讓她把軍毯帶上,這出於他對戰爭複雜情況的深切瞭解,也是對妻子的深情關愛。瑟瑟秋雨中,被毀的村莊廢墟中還冒着硝煙,她們鑽進一處殘破的土屋,找來兩捆麥秸鋪在地上,四人擠在一起,靠着這條舊軍毯過了一夜。

半個多世紀以來,由於大姐範景新始終不願公開宣揚她和王平將軍的愛情故事,所以直到今天,關於這對走過戰火硝煙的金婚夫妻的傳奇經歷,仍然很少為世人所知。

王宗槐、範景明:延安窯洞裏走出的金婚夫妻

王宗槐與二姐範景明原本互不相識,能走到一起全是大姐範景新和姐夫王平的功勞。

三位開國將軍與範家三姐妹的故事 第4張

王宗槐中將

1941年,26歲的王宗槐由晉察冀軍區組織部長調往三分區任政治部主任。報到後,分區政委王平談完工作就靠上前神祕地説:“給你介紹個對象吧,我愛人範景新有個妹妹,叫範景明,是黨員,19歲,人聰明,長得也好,原是分區衝鋒劇社演員,現在白求恩醫科學校學習,你們抽空認識認識吧?”由於過去別人為自己介紹過好幾個對象都不成功,王宗槐沒把王平説的話放在心上,笑笑應付了過去。

偏偏王平做事極認真,他見王宗槐沒反對,便回去和範景新開始張羅起王宗槐與範景明見面的事。一個星期六的晚上,學校放假,範景明蹦蹦跳跳地來到姐姐家。剛進門,就看見一位青年正坐在堂屋裏和姐夫説着話。性格活潑的範景明伸了伸舌頭,做個鬼臉,就閃進裏屋。

王宗槐知道王平要自己來他家是見範景明,他心想:“只要我來了,最後不成就怪不得我了。”出人意料是當王宗槐看見渾身散發着青春氣息的範景明時,先前的不經意蕩然無存,他變得侷促而害羞,向來滔滔不絕的他竟失語了……

三位開國將軍與範家三姐妹的故事 第5張

王宗槐與夫人範景明

這邊大姐範景新輕聲問妹妹:“看見了嗎?他就是王宗槐同志,怎麼樣?”範景明回答:“長相尚可,但太拘謹,可敬不可親。”範景新勸導妹妹:“看人不能只看外表,熱水袋起先熱得燙手,過不多會兒就涼了。熱水瓶就不一樣,外冷內熱,熱勁長,比熱水袋要強幾十倍呢!”另一邊王平則半開玩笑半認真地點撥王宗槐説:“心裏有想法,就大膽表達出來,不要像個木頭似的,要活潑點兒……”

王平夫婦還給範景明講了個故事,那是1941年秋季反“掃蕩”後,上級要晉察冀軍區組織部上報一份營以上幹部名冊。當時部隊沒有檔案,也無資料可查,怎麼辦?只見王宗槐拿出筆,完全憑記憶,把軍區司、政、供、衞機關及直屬隊營以上幹部,按編制序列列出名單,總計近2000名,最後上報的數字與實際人數一個不差!軍區領導表揚王宗槐:“神了!真是部隊的‘活辭典’啊!”聽了故事,範景明被打動了。

再見面時,王宗槐充分發揮做政治工作的特長,向範景明談起紅軍時期的政治工作,還講述了自己登台演戲的歷史,講起自己在小歌劇《紅軍義務勞動日》裏扮演過紅軍戰士,在《小放牛》裏男扮女裝演過小姑娘……説着説着,王宗槐還唱起來:“桃花紅,李花白,杏子花兒開。只見那邊牧童來。頭戴斗篷,身穿蓑衣,腳穿草鞋,手拿短笛吹起來。叫聲牧童你過來,你呀可知道,《共產黨宣言》誰起草,十月革命誰領導?”這還不算完,王宗槐接着又改變音調唱起《興國山歌》,把範景明逗得直笑,拉近了兩人之間的距離,撥動了雙方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

三位開國將軍與範家三姐妹的故事 第6張

王宗槐中將與夫人範景明少校

正當王宗槐與範景明感情日漸發展,白求恩醫校卻遷址了,範景明隨校從唐縣葛公村遷到樹溝大台村。1942年夏天,王宗槐又調到四分區任副政委。這樣一來,兩人隔山隔水,只能靠書信交流。

每當反“掃蕩”一結束,王宗槐的信就來了,總會詢問範景明生活有何困難,還教給她許多有用的知識和經驗。醫校生活很艱苦,燒的柴火、吃的糧食都要靠師生到很遠的封鎖線上去背,一不小心就會跌下山溝,範景明身為班長,髒活累活苦活自然衝在前。王宗槐便寫信向她傳授背糧背柴的省勁辦法:將揹負物重心抬高,緊貼後背。範景明一試果然管用。學校沒有固定食堂,師生們冬天也要在野地露天就餐,王宗槐告訴範景明跟別人身挨身地蹲成小圓圈兒擋風沙……範景明一一照辦果然管用,“這個人的心好細呀!”

範景明的心中慢慢有了一種説不出的感覺。書信往來一年多,雙方情投意合,可學校明文規定,學生在校期間不準結婚。當時王宗槐已27歲,但他知道範景明非常珍惜在醫校學習的機會,於是多次安慰範景明不要有思想負擔,他會等到她畢業。

王宗槐的理解與支持令範景明感動,學習也更刻苦。1944年初,範景明畢業了,眼看可以完婚了,可王宗槐卻奉命去了千里之外的延安,為準備參加黨的七大進行為期一年半的集中學習。

此時中央軍委決定調晉察冀教導二旅西進,姐夫王平便讓範景明隨他們去延安。從阜平到延安,途中要經過好幾個縣的淪陷區,還要通過同蒲鐵路封鎖線,範景明騎着一匹騾子,跟着教導二旅旅部順利通過五台、崞縣和代縣,來到了離同蒲鐵路不遠的寧武一帶。這天上午,教二旅準備越過封鎖線時被日軍發現,遭到猛烈攻擊。範景明騎着騾子走進河谷的泥沼地段時,一粒子彈打飛大棉帽,她一摸腦袋沒血,不禁自言自語道:“還好,腦袋保住了。”她抬頭看看四周,只見好幾個戰士都犧牲了。憑經驗範景明意識到,在敵人的火力下趟河,不是被打死也會被凍死。因此,範景明就騎着騾子往右前方的小橋下跑去。漸漸聽不到槍聲了,範景明在狼羣出沒的荒山野嶺上,熬過了寒冷飢餓的漫漫長夜,第二天黃昏終於追上了正在岢嵐東部的一處山溝裏埋鍋做飯的教二旅後尾分隊。

一個月後,在晉察冀軍區十分區參謀長肖新槐幫助下,範景明從綏德到達延安,與王宗槐相聚了。王宗槐聽範景明訴説這段時間的經歷,3個多月裏範景明行程千里,有艱辛、有險遇,然而不變的卻是對愛的信念與執著……

1944年6月26日,是王宗槐和範景明在一孔8平方米窯洞裏結婚了。前來道喜的人絡繹不絕,由於新房太小,大家只得分批進去向這對新人祝福。

鄧穎超、錢瑛、帥孟奇、李伯釗四位大姐一進窯洞就笑説:“我們沒有被面衣服做賀禮,送你們四句話,叫作‘互愛互敬,互勉互勵,互信互諒,互讓互慰’。”眾人紛紛叫好。郭化若趁興打開條幅:“得其所哉,得其所哉。”粟裕、陳錫聯、王敏珍、趙盛榮也拿出四人聯名的贈聯:“清涼山下延河畔,景秀春明槐蔭間,生產學習練武藝,親親愛愛慶豐年。”這幅贈聯將新郎新娘的名字巧妙地糅了進去,再次贏得喝彩。

陳賡、王樹聲、陳再道和謝扶民送的賀詩是很有意思的,他們將當時延安頗為流行的一出怕老婆的小戲《背板凳》的意思寫進去:“幹大事業,背小板凳,兩全其美,樂在其中。”詩一讀完,所有人都笑得前仰後合,王宗槐笑着對範景明説:“要注意呀,‘背小板凳’的事我堅決不幹!”一番話把範景明弄了個大紅臉。

道喜的人散去後,王宗槐和範景明便坐下來整理贈詩贈聯,兩人一數整整65幅,這可是比任何金銀首飾都要珍貴的禮物啊!可是在人背馬馱的戰爭年代中要妥善保管它們幾乎是不可能的,兩口子一商量,便把題詩的內容抄到筆記本上。第二天一早,兩口子決定放棄三天婚假,奔赴各自的學習和工作崗位……

解放戰爭剛開始,王宗槐夫婦有了第一個女兒貝貝。一年後,二女兒咪咪又呱呱墜地。由於戰事繁忙,範景明就將咪咪抱到阜平廣安村一個老鄉家裏去寄養,整整一年王宗槐夫婦都沒見過咪咪。

一次王宗槐途經廣安村決定去老鄉家看看。主人不在,只見豬圈邊一塊破草蓆上躺着一個乾瘦的小女孩,雙手抱着個生茄子亂啃。王宗槐抱起小女孩,突然發現女孩肚兜上有個“王”字,心碎了,這不是範景明繡的嗎?難道這是女兒咪咪嗎?他心疼地掏出手帕打算給女兒擦擦臉,這時警衞員走了過來,部隊要出發了,他咬咬牙放下孩子,上馬登程……

艱苦的環境、清貧的生活沒能壓垮王宗槐夫婦,他們走過了革命戰爭年代和新中國建設時期,還攜手走進改革開放的新時代。1984年1月29日,農曆臘月二十七,當年的老戰士舉辦新春茶話會,大夥把王宗槐、範景明推擁到會場前排。當有人半開玩笑地問王宗槐是不是“背板凳”時,範景明笑答:“我們是按鄧大姐説的那樣,互愛互敬、互勉互勵、互信互諒、互讓互慰地生活了40年!”

易耀彩、範景陽:當年“分配婚”風雨四十載

看到兩個姐姐都參加了革命,叔伯妹妹範景陽忍不住央求:“我也要當八路軍,帶我去吧!”

三位開國將軍與範家三姐妹的故事 第7張

易耀彩少將

1938年春,三分區衝鋒劇社社長霍嘉霖騎着馬來阜平招演員,大姐和二姐就把景陽帶到劇社所在地唐縣史家溝村報名應試。社長霍嘉霖問道:“你會什麼呀?”景陽説,會扭秧歌,還能上台唱歌,説着便扭起來,兩位姐姐在旁邊有節奏地為她拍巴掌,歌還沒唱完,霍社長就拍板:“扭得不錯,進舞蹈班吧!”從此,範景明成了一名八路軍的文藝戰士。

兩年後鬼子的進攻越來越囂張,晉察冀軍民傷亡慘重。由於敵後需要大量醫務人員,範景陽和二姐範景明響應聶榮臻司令員的號召,成了白求恩醫科學校的學員。二姐在軍醫班學軍醫,妹妹在藥劑班學司藥,之後調到晉察冀第五軍分區司令部門診部下設的休養一連當實習司藥。

範景陽下連不久的一天晚上,休養一連的張醫生對她説:“組織上找我談話啦,讓我去見易參謀長。今晚你陪我去!”範景陽只得陪張醫生走進五分區參謀長易耀彩的宿舍。第二天易耀彩找到鄧華司令員説:“昨天見面了,張醫生就算了吧,陪她來的那個挺好!”不出一個月,分區組織科長肖時任找範景陽談話:“你家的情況調查了,鋤奸科長臧智親自調查的,沒問題,合格了,準備結婚吧!”

“跟誰結婚?”範景陽莫名其妙。“還用問嗎?參謀長易耀彩呀!他看上你啦!”

三位開國將軍與範家三姐妹的故事 第8張

小妹範景陽和易耀彩少將

範景陽覺得易耀彩人不錯,但結婚太突然了,建議“戀愛一段再説”。“打仗呀,哪有閒工夫?一般人先戀愛後結婚,你帶頭來他個先結婚後戀愛吧!”肖科長這番話在官兵中傳開了,易耀彩、範景陽便成了“先結婚後戀愛”的“典型”。

一頓稍豐盛的晚餐後,他倆入了洞房,易耀彩向範景陽介紹了自己的經歷。易耀彩是江西泰和人,1916年生,1930年參加紅軍。父親易宇爽系縣蘇維埃幹部,被敵人殺害拋屍贛江。母親是縣蘇維埃婦女幹部,革命低潮時亦被殺害。14歲那年,易耀彩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2年春,易耀彩由第五軍分區調往第四軍分區任參謀長,範景陽隨之調任,成了四分區司令部機關門診部司藥。他們的老上級鄧華也調到四分區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和中共區委書記。四分區所轄地區盛產糧食。1943年5月,麥子熟了。鬼子為了獲取糧食,向四分區瘋狂進攻。鄧華司令員、易耀彩參謀長等深入第一線,組織部隊殲滅敵人。鬼子利用分區機關兵力空虛之機,向分區司令部所在地平山縣寨北鄉滾龍溝發起攻擊。

為避免損失,分區機關在無兵力保護的情況下向山上轉移。這時,範景陽的長子剛兩個月,愛哭。為了不把鬼子引過來,她對大夥説:“大家不要為難,我馬上離開,到河那邊去,萬一被鬼子碰上,我有勃朗寧(德國造小手槍),只有三發子彈,頭一發打死孩子,第二發讓鬼子抵命,第三發留給自己,決不當俘虜!”説完抱着孩子向河西岸的大山走去。

門診部的江醫生追上來説:“我陪你去,正好三發子彈,第三發歸我啦!”範景陽不依,江醫生搶過那隻隨身攜帶的小包袱在前開路了。

大約走了兩個多小時,她們找到一個隱蔽的山洞。正好,孩子睡着了,她們在洞子裏鋪了些乾草把孩子放上去,兩人便坐在山洞裏聊上了。就這樣,她們從晌午一直等到日薄西山,未見鬼子蹤影,便回到了滾龍溝。

由於分區軍民緊密配合,僅用三天就使全區麥子顆粒歸倉。分區召開祝捷大會的前一天,易耀彩吹着口琴進了家門,喜不自禁地把孩子舉過頭頂,説:“可喜可賀,我們的兒子闖過了人生第一道難關!”

1990年10月3日,離休後的易耀彩因心臟病突發離開了人間,終年74歲。他和景陽婚齡49年半,以虛歲計,也算是一對金婚夫婦。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