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大唐衞公李靖兵法之謎:出神入化為何失傳了?

大唐衞公李靖兵法之謎:出神入化為何失傳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靖是唐太宗的親密夥伴,為唐朝的統一和安定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今天可見的有限的材料中,我們看到的都是李靖怎樣出神入化地運用他獨到的兵法克敵制勝的記錄,但他的兵法並沒有以原著的形式流傳下來。今天,我們看到的有關他的兵法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後人輯佚而成的。

李靖,字藥師,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東北)人,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祖父和父親是北魏和隋的地方官。他自己也曾在隋朝為官多年。唐建立後,李世民把他從刑場救下,請求高祖李淵免去了他的死罪。從此,李靖跟隨李世民左右,為唐朝的統一和安定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率兵平定江南、北滅突厥、西擊吐谷渾,在多年的戎馬生涯中可謂無往不勝,展現了他別具風格的兵法藝術。唐高祖李淵也對他的軍事才能讚歎不已:“古之名將韓(信)、白(起)、衞(青)、霍(去病)豈能及也!”貞觀十七年(643年),他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被圖像於凌煙閣,尊奉為功臣。在今天可見的有限材料中,我們看到的都是李靖怎樣出神入化地運用他獨到的兵法克敵制勝的記錄。李靖以他輝煌的戰績,成為中國軍事史上一代著名軍事家。

但可惜的是,李靖精妙的兵法並沒有以原著的形式流傳下來。據《宋史·藝文志》記載,李靖所著的兵法有七部;《陰符機》、《韜鈐祕術》、《韜鈐總要》、《衞國公手記》、《六軍鏡》、《兵鈐新書》、《弓訣》。但這些書早在宋神宗時期就沒有完整的了,到今天更是絕大部分已經亡佚。清代學者汪宗圻根據杜佑的《通典》、杜牧《注孫子》及宋代的《太平御覽》和《武經總要》等書輯成《李衞公兵法》,是現在研究李靖兵法的重要材料。傳世的《唐太宗李衞公問對》則是另一部研究李靖兵法的重要著作。

大唐衞公李靖兵法之謎:出神入化為何失傳了?

我國古代的兵書,以北宋神宗頒定的《武經七書》著稱於世。《武經七書》包括了《孫子兵法》、《吳子兵法》等書。除《李衞公問對》以外,其餘都是春秋戰國秦漢前的作品。因此,有人將《李衞公問對》看作是中國軍事思想史上承前啟後的里程碑。但是,《李衞公問對》是否真是唐貞觀時期的作品呢?如果不是真書,那麼歷史學界研究的唐前期軍事戰略、戰術等問題就大成問題了。

早在北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詔定《武經七書》時,學者何去非就已經對此書產生了懷疑,認為此書可能是北宋前期阮逸所著。晁公武、陳振孫、邵博等人都認同這種觀點。但這種説法一直有人反對,如《文獻通考》的作者馬端臨等。到了近現代,疑古之風大盛,一些人認為阮逸摹仿杜佑《通典》所載李靖兵法而作的説法更是廣為流傳,如張心澄的《偽書通考》和黃雲眉的《古今偽書考補正》等都持這種看法。

馬端臨認為:“神宗詔王震等校正之説既明見於國史,則非阮鴝之假託也。”他根據《四朝國史·兵志》中關於神宗熙寧間對樞密院詔令內容的記載,認為王震等人所校正及分類解釋的李靖軍事著作,“豈即此《問籤》三卷耶”,“則似即此書”。按照他的説法,今本《李衞公問對》就是熙寧年間所輯錄的《衞公兵法》。

《李衞公問對》又稱《李靖問對》、《唐李問對》等,簡稱《問對》,是一部以傳統的問答體寫成的兵書。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98次問答,以作戰和訓練為中心內容,也涉及了廣泛的軍事問題。以唐太宗和李靖談話問答的形式,記錄、反映了當時的軍事戰略、戰術問題。因此,考證此書的真偽,就關係到此書能否作為研究李靖,進而研究唐前期軍事的史料。

現代許多學者認為《問對》並非偽書。也有學者把此書作為研究李靖及其軍事思想的史料依據。持真書論者認為,考查宋代何去非等人的有關資料和著作,均沒有發現證明《問對》是偽作的文字記載。而且,《問對》能入選《武經七書》,更説明它並非是宋人阮逸的偽作。理由有二。其一,宋神宗是一位“留心武備”的皇帝,他頒定《武經七書》,目的在於作為考選、訓練及指導當時軍官的武學經典,類似於現在的教學上所用的教材。朝廷上下是嚴肅對待、認真辦理的,怎麼會把當朝人偽託的贋品堂而皇之地列為武經,作為全國武學的教科書呢?且阮逸在當時並不出名,《宋史》中亦無其傳。現只知道他是宋仁宗天聖時期(1023~1031年)進士,皇祐(1049~1053年)年間還做過屯田員外郎。對於他的其他事蹟今天均已無法知道。其二,《武經七書》的校正任務是由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監擔任的,其中都是飽學之士。即便此書是阮逸偽託,可能騙得了後世,但絕不可能騙過這些鴻儒的慧眼。由以上兩點,這些學者就認為阮逸偽託之説不能成立,《問對》應該是真書。

這些學者雖言之有理,但並非阮逸偽託並不代表此書就一定不是偽書。一些專家指出,書中可懷疑之處實在太多。如最簡單的一條:書中通篇都稱呼李世民為“太宗”,可李靖死於李世民之前,怎麼可能用李世民死後才起的廟號來稱呼他呢?書中還有許多與貞觀時的史實不符的內容。許多在李世民、李靖逝世後才出現的地名、人名等,《問對》中卻讓他們提前講了出來。如《問對》中多處記載唐太宗稱“李世勣”為“李勣”。但李世勣改名為李勣是在唐太宗逝世後的事情。太宗曾下詔説,只要不是將“世民”兩字連用的,都不用改名而避他的名諱。太宗既然向天下人言明瞭不用避其名諱,當然不可能説話不算數,自己先為避己諱而稱“李世勣”為“李勣”吧。太宗死後,朝廷才開始要求天下人避“世”及“民”之諱。李世勣於太宗去世後一個月,改名為李勣。敍事嚴謹的史籍,都記唐太宗稱其為“李世勣”。《問對》的作者顯然是忽略了這一歷史事實,多處記太宗、李靖稱“李世勣”為“李勣”。可見,此書並非是成書於貞觀年間,也不是直接將聽到的唐太宗與李靖的對話記錄下來的。

大唐衞公李靖兵法之謎:出神入化為何失傳了? 第2張

另外,唐太宗、李靖本不會講錯的事情,《問對》中卻讓他們講錯了。《問對》把李建成所率部隊稱為“右軍”,而李世民自稱所率部隊為“左軍”。但據《大唐創業起居注》、新舊《唐書》、《資治通鑑》等可靠材料的記載,李建成當時是統率左軍,而李世民是統率右軍的。李世民對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大事,對自己擔任的重要職務怎麼可能會記錯呢。如此張冠李戴,明顯非出自李世民之口。

《問對》中關於霍邑之戰、安北都護府的設置、唐代軍事術語的使用等均時有破綻和錯誤。而且與《通典》中引述的有關李靖的兵法、事蹟多有牴牾。因而許多學者認為,此書純系後人偽託,不能作為研究唐代軍事史的資料。

另有學者認為,此書雖非貞觀時作品,也存在錯誤之處,但此書作者對唐太宗、李靖事蹟、言論作了深入的研究。書中基本反映了唐太宗和李靖的思想,可作為研究唐代軍事思想的資料。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問對》是由宋神宗下詔、官方組織人力集體修撰的。以常見的李靖兵法為依據,採用問答的形式,故取名為《李衞公問對》而未署修撰者之名。書中基本反映了唐太宗和李靖的思想,可作為研究李唐一代軍事思想的材料。一些海外學者也認為這部書現在的形式很像宋初時的偽作,但包含了一些真實的內容,可以把它看作是《貞觀政要》軍事上的姐妹篇。

不管《問對》到底是真是假,成書於何時,它多少記錄了李靖的兵法與軍事思想。在“唐李靖兵法,世無完書”(宋神宗語)的情況下,它對現代人研究李靖兵法還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