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漢中乃是三國必爭之地,兩次漢中之戰的結果如何呢?

漢中乃是三國必爭之地,兩次漢中之戰的結果如何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中之地,無疑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兵家必爭之地。東漢末年,張魯割據漢中,成為一方諸侯,一度讓益州牧劉璋都無可奈何,所以才邀請劉備協助自己,結果沒想到引狼入室,反倒讓劉備奪取了益州之地。等到劉備奪取益州之地,曹操立刻平定漢中,促使張魯歸降。在此基礎上,曹操佔據的漢中之地,自然引起了劉備的覬覦。

為此,劉備和曹操兩大勢力,圍繞着漢中之地,展開了一場持續數年之久的大戰,這也是三國時期的第一次漢中之戰,可謂眾所周知。但是,第二次漢中之戰,則被很多喜歡三國歷史的朋友所忽略。在三國中期,曹魏大將軍曹爽率領10多萬大軍猛攻漢中。雖然這場戰役較少被人提及,但是,其影響和意義卻是不可小覷的。

第一次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從時間上來看,漢中之戰的持續時間,明顯超過了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也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第一次漢中之戰,完全可以和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相提並論。

漢中乃是三國必爭之地,兩次漢中之戰的結果如何呢?

在第一次漢中之戰中,交戰雙方主帥分別為劉備、曹操。一方面,劉備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也即蜀漢五虎上將中,除了鎮守荊州的關羽,其他四員大將悉數登場。另一方面,曹操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在曹魏五子良將中,張郃、徐晃也參加了漢中之戰。基於此,第一次漢中之戰時,蜀漢和曹魏都是名將雲集,這也是其被人們所熟知的重要原因。

最終的結果則是此戰劉備佔據漢中,領土得到擴張,進而稱王。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曹操被劉備擊敗,但是,曹操撤退之前,將大量漢中之地的人口遷移出去,這讓劉備得到的漢中,更偏向於一座空城了。換而言之,雖然從結果上,是曹魏被擊敗,但是,蜀漢的實際收貨,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

第二次漢中之戰(興勢之戰)

相對於第一次漢中之戰,第二次漢中之戰因為沒有那麼多的名將雲集,所以經常被人們忽略。第二次漢中之戰也被稱之為興勢之戰,是指三國時期魏正始五年(244年),蜀漢軍於興勢(今陝西洋縣北)擊退魏軍進攻的一場戰役。從結果上來看,第二次漢中之戰,還是蜀漢擊敗了曹魏。並且,在一定程度上,第二次漢中之戰還對曹魏的朝廷格局起到了重要影響,乃至於為司馬懿成功發動高平陵之變埋下了伏筆。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以司馬懿和曹爽為託孤大臣。曹爽雖然是曹真之子,卻沒有什麼拿得出的戰績。於是,為了樹立威望,曹魏大將軍曹爽於公元244年發動了針對蜀漢漢中之地的戰役。此戰,曹爽、夏侯玄統領了10多萬大軍,自駱谷口(今陝西周至西南)攻漢中。彼時,不管是諸葛亮還是魏延,都去世了10年之久,而鎮守漢中的將領,正是得到劉備、諸葛亮培養和提拔的王平。雖然王平手中的兵馬不到3萬人,但是,王平否定了部將固守待援的建議,乃遣護軍劉敏等領兵據興勢拒敵,並多張旗幟,綿延百餘里,自己率軍在後,兼防魏軍分兵從黃金谷(興勢東)來攻。

作為蜀漢第三任漢中都督,王平在漢中之地的防禦策略上,很好承了第一任漢中都督魏延的主張,也即拒敵於門外。結果,憑藉着地形優勢,王平成功將曹爽的10萬大軍擋在漢中的興勢(今陝西洋縣北)一帶。與此同時,費禕則率領援軍繞道佔據三嶺,切斷了曹爽的歸路。曹爽被王平和費禕前後夾擊,死傷慘重,逃回關中。此戰是古代以攻勢防禦取勝的一個典型戰例。

最後,因為第二次漢中之戰的失利,曹爽、夏侯玄在曹魏將士中頗有怨言,也即威望跌入到了谷底。與此相對應的是,司馬懿雖然沒有在和諸葛亮的對戰中佔到什麼便宜,可是,司馬懿也沒有讓諸葛亮獲得多大的戰果。經過這一對比,曹魏西線的將士,顯然更加支持司馬懿,而不是曹爽、夏侯玄等人。

漢中乃是三國必爭之地,兩次漢中之戰的結果如何呢? 第2張

所以,在筆者看來,等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時候,曹爽、夏侯玄根本不敢號召天下兵馬討伐司馬懿,最終乖乖束手就擒,放棄了抵抗。一定程度上,如果沒有第二次漢中之戰的慘敗,司馬懿顯然不敢輕易發動高平陵之變。從這一點來看,第二次漢中之戰不僅奠定了王平在蜀漢武將中的地位,更為曹爽的敗亡埋下了伏筆,這對於曹魏乃至於整個三國的歷史走向,都有重要的影響。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