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女子出嫁之後 古人就不能給父母盡孝了嗎

古代女子出嫁之後 古人就不能給父母盡孝了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盡孝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如果説哪種思想對於中國文化的構成影響最大的話,那麼儒家文化絕對是唯一的答案。

這一脱胎於西周宗法制的思想用血緣和家庭將中國人維繫到了一起,這也形成了中華文明的底色。

在這種思想氛圍下,孝道就成為了中華文化中很關鍵的一部分,兩晉時期孝道甚至成為了國家政治理念中的重要部分,而我國也確實流傳着許許多多關於孝順的故事。

古代女子出嫁之後 古人就不能給父母盡孝了嗎

古裝新娘形象

不過在封建社會中,出嫁的女性雖然也要遵守孝道,但是她們卻只能對公婆盡孝,自己的親生父母則彷彿變成了“外人”,那麼她們究竟要不要為親生父母盡孝呢?具體方式又是怎麼樣的呢?

一、古代的養老形式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古話——養兒防老,雖然如今這樣的説法已經不再流行了,但是其出現就必然有一定的歷史原因。

在封建時代的中國,小農經濟是中國經濟的主體形式,耕地是老百姓的生存保障。而在不同的朝代土地的分配方式也不太一樣,其中最常見的便是按照人口的多少來分配土地。

在隋唐時期的均田制度下,家中的每位成年人都可以分得一塊土地,不過男性分得的土地要比女性更多。

到了宋朝的時候,隨着理學的流行,中國女性的地位出現了嚴重的下滑,這不但體現在她們的家庭生活中,也映射到了社會地位中,那時家中的女性成員就已經無法為家庭帶來耕地了。

而在沒有養老保險的古代,能否一直保有耕地就成為了老年時的保障,因此為了保證土地,幾乎每家都要有一名成年男性繼承人,這不但是為了延續宗法祭祀,更是為了保證生計。

古代女子出嫁之後 古人就不能給父母盡孝了嗎 第2張

嬉戲的孩童

這時可能有人會問,那如果一對夫妻一輩子都沒有生出兒子的話,他們要怎麼辦呢?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這樣的事情十分常見,就算在皇室中也經常出現絕嗣的情況,而古人採用了兩種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

第一種方法就是“過繼”。

即從同宗族的子輩中選擇一名非獨生子過繼到自己的名下,讓他成為自己的兒子,這位過繼來的孩子需要承擔撫養兩位老人以及延續祭祀的義務,當然他也可以繼承這個家庭的遺產。

在極少數情況下,一個家族也可能會面臨着“同輩過繼”的情況。

比如晚清同治皇帝去世之後,慈禧便將光緒過繼為咸豐的子嗣,雖然其皇權繼承自咸豐,但是同治帝也確實曾經做過皇帝。為了保證這兩人的地位,下一代的皇帝就必須“兼祧”,也就是同時拜祭兩位祖先,這就是第二種解決傳承的形式了。

這些過繼來的男丁,就是古代老人們的養老保障,但在封建社會嫁出去的女兒是不必承擔這一義務的,那麼她們的義務又是什麼呢?

二、古代女性的悲慘地位

古代那些出嫁的女兒是不需要考慮父母的養老問題的,她們要做的是對自己的公婆盡孝,而這是理學經典中所明確要求的。

在理學三綱五常的框架下,女性幾乎完全成為了男性的附庸,男性的社會關係也被強加到這些女性的身上。

那時她們在出嫁之後,就需要將公婆視為自己的父母,無條件地對他們盡孝。

古代女子出嫁之後 古人就不能給父母盡孝了嗎 第3張

理學大家朱熹

這一點從著名的“三從”中就可以看出來,即:

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摘自《儀禮·喪服·子夏傳》

由此可見古代出嫁後的女子,之前擁有的社會關係幾乎被完全剝奪,這就讓她們從道義上無法為自己的父母盡孝,這對她們來説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束縛。

不過話説回來,在封建時代中國的大多數家庭都有着重男輕女的思想,許多女孩兒在出生之後,甚至會被偷偷地扔掉。

為此,宋朝政府就曾經出台過十分嚴厲的政策制止百姓拋棄新生的女孩兒,由此可見這種現象在當時有多普遍。

古代的棄嬰

雖然在政府的管制下,這些人不能在拋棄女嬰了,但是這些女孩的童年生活依然是十分悽慘的。相比於自己的兄弟,女孩兒顯然是不受重視的那一個,而且她們也沒有受教育的權利。

對於其父母而言,唯一想的就是趕緊為自己的女兒找個好人家。

雖然父母兄弟對於女孩子也很愛護,但是一些潛在的事情是很難被注意到的,比如那時人們會把生男孩叫作“添丁”,生女孩就是“添口”,意思是男孩就能增加勞動力,分得土地,而女孩只不過多了一張吃飯的嘴,這無疑也會對古代女孩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

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女孩兒的父母也會向其灌輸當時的家庭倫理觀念,女孩兒在出嫁之前基本就做好了與孃家完全分割的心理準備。

因此在她們嫁到婆家之後,能夠很快地完成身份的轉變。

古代女子出嫁之後 古人就不能給父母盡孝了嗎 第4張

古代媳婦與婆婆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其實這些女孩子對於自己的家庭還是十分掛念的,不過宗法制和理學的要求讓她們無法為自己的父母盡孝。

不過話分兩頭,在自己的父母家裏一般也有一位媳婦在代替自己的位置,這其實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只不過這種平衡是靠打壓女性的感情和天性達成的,在“存天理,滅人慾”的口號下,這些出嫁女子被迫收回對於父母兄弟的愛,這顯然是悲慘而沒有人性的,在如今社會,是完全不值得提倡的。

三、古代出嫁女兒的盡孝方式

不過在古代的時候,雖然理學要求她們與原來的家庭劃清界限,但不是每個人都立志做理學和儒家思想的衞道士,在其施行的過程中,這些出嫁的女兒其實還是能夠用各種方式為自己的父母盡孝的。

第一種方式自然是為自己的父母送上一些禮品和財物。

古代女性在出嫁之後在特定的日子是可以回孃家看望父母的,她們在回家的時候往往會帶上一些貴重的禮物,普通人家也會拿上一點糧食或日用品,雖然這些東西並不是很多,但至少也能表現她們的孝心。

古代女子出嫁之後 古人就不能給父母盡孝了嗎 第5張

元春省親

在自己的父母遇到難處的時候,她們一般也會想辦法讓自己的婆家伸出援手。

這顯然也是她們盡孝的一種方式,古時還有很多家庭因為女兒嫁了好人家而鹹魚翻身,這都説明理學對於女性的壓迫並不能完全割裂其社會關係,感情和血緣的紐帶在當時依然存在不小的影響力。

除此之外,倒插門也是一種有着悠久歷史的社會現象,雖然前面我們提到古人有過繼、兼祧等傳承香火的方式,但是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有些家庭可能無法使用這些方法。

此時倒插門就成為了一種新的選擇。

尤其在亂世中,那時社會上往往會出現大量的流民,這些人在去到外地的時候,不少人就會選擇成為倒插門女婿。

在那裏他們本就脱離了宗族的管理體系,因此也無需揹負太大的輿論壓力,倒插門既可以有個落腳之地,還能解決人生大事,何樂而不為呢?

按照規矩這對夫婦生的孩子需要跟母親的姓,並且承擔起外祖父一族的祭祀責任,而她的父母則依然是整個家族的外人。

在這種模式下,女兒和女婿雖然盡到了孝心,也承擔起了養老的責任,但是他們的身份卻還是和家族格格不入,不得不説這也是一種時代的悲哀。

其實從一些流傳的民俗中,我們也能夠看出封建社會裏,出嫁的女兒還是可以為父母盡孝的。

比如全國多地都有的“六十六一刀肉”習俗,便是在父母六十六歲的時候,女兒需要為他們買上一塊豬肉做成紅燒肉,這塊肉必須是一刀切下來的,父母還要坐在門檻上吃。

之所以規矩如此複雜,是因為在封建時代,人們迷信地認為閻王爺會在人六十六歲的時候設置一道坎,只有吃了女兒送的肉,老人才能平安度過此關。

由此可見古人對於女兒向父母盡孝也並不是完全排斥的。

古代女子出嫁之後 古人就不能給父母盡孝了嗎 第6張

有着美好寓意的紅燒肉

在如今的社會中,男性和女性的社會地位越來越平等,這讓夫妻擁有了相仿的家庭地位。

在贍養老人這件事上他們就能夠對雙方父母做到一視同仁,這顯然是一種更加合理的家庭狀態。

不過在古代的時候,由於生產方式的制約,導致女性的社會生產力遠低於男性,這讓她們的家庭地位受到了嚴重的打壓。再加上理學價值觀的壓迫,讓女性的情感受到了壓制,這雖然能夠達到一種平衡,但那無疑是病態的。

不過在這種狀態下,當時的女性還是會想盡各種辦法對自己的父母表示孝心,這也説明了人的正常情感是不會被殘忍的封建禮教完全壓制的。

在如今我國的某些地方依然存在養兒防老的觀念,這顯然和新的社會形態已經脱節,希望他們能夠慢慢扭轉這種思維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