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面對李衞買官走仕途的舉動,雍正和乾隆分別是什麼態度?

面對李衞買官走仕途的舉動,雍正和乾隆分別是什麼態度?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面對李衞買官走仕途的舉動,雍正乾隆分別是什麼態度?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康熙56年,李衞的家中長輩再也看不下去這個遊蕩子,於是花錢捐官,給李衞謀一個差事。在康熙皇帝晚年時期,朝廷財政困難,捐官現象非常普遍,這也是朝廷額外的收入來源。

好事不怕晚,來得早不如趕得巧,説的就是李衞。李衞花錢捐的官是從五品,這在當時已經是算是比較高級別的官職,就算是科舉考試入門的官員一般也是從七品芝麻官做起的。

康熙掌管朝政晚期,吏治混亂已經成為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實,而這樣的環境正好為李衞發揮個性與才華提供了沃土。李衞的性格剛正不阿,因為家裏根本不差錢,所以在做官之後成為當時的一股清流,貪污腐敗的事根本不沾。

其實在康熙皇帝末期,由於賣官鬻爵現象的出現,有不少人都是存着花錢買官後先回本在大賺一場的心態。唯獨李衞的想法不一樣,他是富裕家庭長大,只想在仕途上取得成就,實現光宗耀祖的夢想。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是李衞仕途的起步階段,他最初是被安排在户部工作,當時最主要的任務是收繳錢糧。可別小看這項工作,其背後的重要意義就不説了,主要來看看當時的阻力有多大。

當時户部親王級別的人都已經插手此事,需要從中扣留下自己的“過手費”,這是整個户部官吏狀態的縮影,也是清朝康熙晚年的朝政縮影。

碰上李衞算這位親王倒黴,剛開始時親王還暗示李衞,後來眼看李衞不吃這套就用權勢來壓,沒想到李衞軟硬不吃,跟親王正面硬碰硬。

俗話説無欲則剛,李衞毫無私心慾望,就算是丟了這份工作也不可惜,看到親王仍然不改,就將親王貪污的事寫在户部牆上,一下子就嚇得親王不敢再犯,生怕李衞將此事捅到皇帝那裏去。

李衞這樣的性格是不符合當時官場潛規則的,得罪人是不可避免的事,肯定有人存着一口氣將來要給李衞拉清單。

李衞的幸運之處就在這,別人還沒等到報復的機會,李衞就迎來人生新的轉機,開始進入仕途的上升期。

康熙晚年也想對吏治進行整頓,於是皇四子胤禛開始關注到李衞這個人,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後,開始大膽委以重任。

面對李衞買官走仕途的舉動,雍正和乾隆分別是什麼態度?

李衞先是被任命為直隸驛傳道,後來又被任命為雲南鹽驛道,這是個誘惑人的“肥差”,不少朝中官員都對其垂涎欲滴。

鹽業是清朝重要的税收來源,而清朝的鹽商憑藉着寬鬆的政策大發橫財,私底下的暗黑來往也很多,目的是疏通關係和爭奪更大的利益,而為政一方的鹽驛道作為主管官員,自然受到眾多鹽商的圍攻,很容易沉淪在鹽商的“糖衣炮彈”中。

雍正皇帝選人用人的眼光還是很準的,李衞在擔任雲南鹽驛道期間,清廉為官,為朝廷治理鹽業做出模範,李衞也受到當地百姓的熱情擁戴。

由於李衞的突出政績表現,雍正提拔他做主管全省財政税賦,同時仍然兼管理鹽務。隨後幾年時間裏,李衞進入仕途的高光時期,官職像坐飛機一樣越來越高。

面對李衞買官走仕途的舉動,雍正和乾隆分別是什麼態度? 第2張

先後擔任浙江巡撫、兩浙鹽政使、浙江總督等等職務,值得一説的是李衞在兩浙地區按照雍正皇帝的要求整頓鹽務,在管理鹽政和打擊私鹽走私方面都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績

比如當時有位姓沈的鹽販子,被人稱為鹽梟,他手下的隊伍非常強大,人數有幾百人,並且還有十幾艘大船來負責保護走私鹽,當地的官兵經常被沈鹽梟的部下打敗,因此在當地是有名惡霸

李衞得知沈鹽梟後,直接選拔精幹將士與鹽梟硬剛,其中韓景琦就是李衞最得力干將,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試探、對抗後,李衞憑藉着膽大包天的虎膽,設下計謀成功將沈氏抓捕歸案並治罪。

面對李衞買官走仕途的舉動,雍正和乾隆分別是什麼態度? 第3張

在打擊鹽業走私方面,李衞是把好手,在抓捕盜賊方面李衞同樣在行。李衞曾經發現地方官對盜賊包庇,導致當地百姓深受盜賊的苦害,於是在經過前期摸查後,最終一舉將盜賊抓獲,並且將涉事官員全部查辦,又為百姓除去一害。

從李衞的仕途成績單可以發現,的確是百姓的父母好官,朝廷的國家棟樑,但是這樣的人在官場上往往是很難生存的,一旦失去皇帝的絕對信任和保護,下場基本都非常慘。

好在雍正皇帝並非庸君,對李衞一直是給予最大的信任和支持,但是雍正也難以抗住不斷有朝臣因為各種各樣的事由彈劾李衞。雍正皇帝曾經多次勸説李衞要適當注意方法,不要與大家的關係都搞得這麼僵硬。

雍正最欣賞和信任李衞的地方在於他始終是自己一個人,並沒有與朝堂上其他勢力攪合在一起,這是雍正最為懼怕的,結黨營私的後果就是逐漸衍生出不臣之心。

雍正皇帝時期,李衞的仕途走到巔峯,到乾隆皇帝繼位後,最初幾年時間裏對李衞還算可以,還賜給李衞“四團龍補服”,這在清朝代表着難得的榮耀。

在乾隆三年,李衞再次發現朝廷官員貪贓枉法之事,於是一如既往地直接上書彈劾,乾隆皇帝命人查辦,結果真的查出來問題,再次為清朝剔除貪贓害羣之馬。

同年十月,五十一歲高齡的李衞因病去世,乾隆皇帝詔令厚葬,並且追封諡號為“敏達”。這個諡號似乎不太符合李衞的人生經歷和人物性格,反而更像是乾隆對李衞的性格期許。

後來,乾隆皇帝開始南巡之旅,當來到西湖後發現神廟裏竟然供奉着李衞以及他的妻妾,乾隆皇帝看後非常不悦,自己都沒有被這樣供奉,而李衞竟然享受此等待遇。

乾隆皇帝當即下詔説,李衞是憑藉着父皇的隆恩厚賞才有這樣的地位,但是沒想到在民間竟然是這樣的驕橫妄為,看來並非正直公正的大臣,於是命人將李衞的神像銷燬。

這都是李衞死後的事情,所以説幸虧李衞死得早,如果當時還活着,免不了要受到一頓責罰,就不會有安享晚年的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