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為什麼古人會覺得“娶妻不娶顴骨高,嫁漢不嫁連眉梢”?

為什麼古人會覺得“娶妻不娶顴骨高,嫁漢不嫁連眉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正所謂人不可貌相,那麼為什麼古人會覺得“娶妻不娶顴骨高,嫁漢不嫁連眉梢”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對於這句俗語我們先來看看前半句,人們説“娶妻不娶顴骨高”,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娶妻不能找那些顴骨比較高的女子,乍一看感覺有些奇怪,顴骨高有什麼問題嗎?有為何不能娶這樣的女子呢?

其實站在古人的角度上來看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這第一方面原因就是從顴骨高這點來説,人們認為顴骨高一般是男人的特徵,畢竟男性的骨骼和骨相更加立體、更有突出性。

為什麼古人會覺得“娶妻不娶顴骨高,嫁漢不嫁連眉梢”?

可以看看自己身邊的很多男性朋友,他們的顴骨很有很可能是比較高的,而且這種現象比較普遍,有很常見,但是要是女性顴骨高的可不多見,所以人們也就認為女性出現這種特徵是不好的表現。

她們會更加強勢,很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不願意聽從丈夫的話,甚至連公婆都不聽從,要知道在古代人們需要温柔賢惠,百依百順的妻子,不需要女子有什麼個性和想法,只需要她們在家相夫教子即可。

若是丈夫連自己妻子都管不住豈不是讓人笑話,相反的,要是被妻子壓制,連同公婆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所以為了避免娶這樣性格特徵的女子,就從外貌上來看。

第二方面就是從長相的美醜上來説,一般女子顴骨高會影響顏值,給人感覺臉型特別突兀,不像女子的長相,畢竟從大眾審美的角度來説,女子有這種外貌特徵的情況很少,影響顏值也是必然的。

若是説顴骨高還長得好看的女子想必屈指可數,而像清朝末年的隆裕皇后,她就是顴骨高,皮膚黝黑,這便是很典型的醜陋例子,而古人又喜歡小家碧玉,温婉可人的女子,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妻子長相獨特,要不然街坊鄰里很容易議論紛紛,到時候自己豈不是很沒面子。

那話説“嫁漢不嫁連眉梢”是什麼意思呢?“連眉梢”是指什麼,説白了連眉梢就是男性的眉毛比較濃密,生長的過程中連接到了一起,所以看上去好像眉毛連成一條直線,一般都是雄性激素比較旺盛,或者是體毛比較多的人會出現這種情況,雖然不常見,但是也不是什麼稀奇事,但是在古人眼中卻是很不好的外貌表現。

要知道在古代連眉梢的人除了那些粗糙大漢,就是街邊流浪的乞丐,而這樣形象的人基本上都是窮人。

畢竟誰家的地主豪紳或者是富家子弟會這麼不修邊幅,不注意形象,即便是連眉梢也會進行修整,注意儀容儀表,不為自己的形象,也不能給家族丟臉,所以也就導致古時候的人們普遍認為連眉梢的男性都是窮苦命,未來很難有大的發展,搞不好真的會窮苦一生或者是淪為乞丐。

為什麼古人會覺得“娶妻不娶顴骨高,嫁漢不嫁連眉梢”? 第2張

對於女方父母或者是女子本身來説,她們肯定想嫁給一個有錢有勢的,就算不是太富有,起碼能夠衣食無憂吧!怎麼説結婚也是女兒的人生大事,同時也是個人命運的轉折點,正所謂“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找一個合適且能夠養家餬口的才是最好的。

若是連眉梢這種粗糙大漢定然不是他們渴望的如意郎君,因此就被排除在外,而且隨着人們觀念的固化還成了窮苦的典型代表,當然,就算是不窮,連眉梢的形象也不好看,影響男性的顏值,哪個女子不喜歡俊俏的帥哥,所以自然不會去選一個長相普通甚至是粗鄙的人。

客觀來説老一輩人這樣的觀點並不是正確的,正所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單單看外表去判斷一個人肯定是錯誤的想法,只不過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社會背景下,人們普遍認為某種長相或者是外貌特徵等等是他們所不喜歡的,也不願意接觸的,久而久之,也就導致思想認識上存在誤區,並且還演變成了傳統的俗語。

雖然説通過面相確實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一些特點,比如個人氣質、外顯的性格特徵、言行舉止等等,但是要説直接去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好壞,命運如何?那肯定是無稽之談,畢竟人心隔肚皮,僅看臉就評斷太過膚淺。

話説回來,長相普通或者是醜陋未必就沒有成就,例如明太祖朱元璋,他的長相就很奇特,寬臉凸下巴,實在是難以言喻,這無論是放到現在來看,還是在古代肯定不能算是帥哥,但是他卻是明朝的創建者,受人敬仰的一代傳奇帝王。

還有就是清朝時期的劉墉紀曉嵐等人,這二人也都是相貌平平,甚至可以説是醜陋,可他們無一不是很有才華的人,在朝中也是地位顯赫的大臣,這些人的面相要是放到社會底層,肯定不會被重視,搞不好連找媳婦都費勁,但不可否認,他們都過着大富大貴的日子。

對於民間的一些俗語我們要加以甄別,不能盲目的相信,有的可能有道理,值得我們的借鑑,那就繼承下來,但是要是不合時宜或者是完全是舊社會的封建迷信思想,那我們自然就沒有必要繼續遵循,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的思想觀念也要與時俱進,唯有這樣才能得到想要的生活,開創更好的文明和社會主義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