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劉伯温亂世擇主出的兩道題分別是什麼?

劉伯温亂世擇主出的兩道題分別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本站小編帶您走進劉伯温亂世擇主的故事。

劉伯温亂世擇主

張士誠和陳友諒知道劉伯温的大名,也都親自去請他出山,而劉伯温對於這兩位起義者以及以後的朱元璋,出了兩道題,最後還是朱元璋的答案,最為貼近劉伯温心中所想。

當時佔據江蘇浙江的張士誠、縱橫江西湖廣的陳友諒,還有以應天為根據地的朱元璋。三人都想拉攏劉伯温加入各自陣營,共謀大事。

劉伯温辭官後有一段時間居住在嘉興濮院的香海寺,他有時會幫農民曬稻穀,閒事在寺中讀書,這一代是張士誠的地盤,他便最先去拜訪劉伯温。

劉伯温接待了張士誠,隨即兩人聊起了天下大勢,話鋒一轉,劉伯温説今天要幫助百姓曬稻穀,張士誠要幫忙。張士誠也是農民出身這點事難不倒他,只是現在張士誠久居上位忙到日曬三杆時也是氣喘吁吁,倆人到陰涼地方歇息喝茶聊天,不一會麻雀成羣的飛來叨食穀物,張士誠連忙起身去驅趕,就這樣張士誠光起身趕麻雀忙活了半天。到了晚上張士誠一心請教,劉伯温也“誠心奉承”到了凌晨,由於天色已晚,倆人在一個房間休息。

劉伯温亂世擇主出的兩道題分別是什麼?

劉伯温卻一邊觀察他的睡相,一邊想:張士誠為了麻雀吃幾粒穀子,來來回回驅趕了一天,忙得連水也沒喝上一口,一個要打江山平天下的人物,胸無大志,怎麼成得了大事!而睡相更有問題,仰天而睡,雙臂平放,那可是死人放入棺材的樣子。

第二天,劉伯温對張士誠説:大王先回去吧,容我先考慮一番再説!

再説陳友諒來請時,劉伯温故伎重演,而陳友諒直接用了幾張大網,把麻雀一網打盡,還要把麻雀下酒,把麻雀扔進滾燙的熱水中去毛,然後用竹籤穿過麻雀頭部,穿成串用火烤熟;晚上劉伯温和陳友諒睡在一張牀上,劉伯温又觀察起陳友諒的睡相,只見他鼾聲如雷,側身而卧,雙臂彎曲,雙手伸在嘴前,兩條腿縮在一起,雙膝頂在胸前。劉伯温心想:陳友諒為了幾粒穀子,不但張網把麻雀都捉了,還用開水把麻雀活活燙死,再用竹篾穿了頭顱烤食,實在是太兇殘了。而那睡相更如豺狗,這樣兇殘的人將來就是得了天下,也會橫徵暴斂,殘害百姓。

第二天婉拒了陳友諒。

朱元璋知道劉伯温胸懷韜略,足智多謀,便也準備暗訪劉伯温,於是,朱元璋暗地裏到香海禪寺拜訪劉伯温,劉伯温向朱元璋提出兩個同樣的要求。他們先是一起來到曬穀場,朱元璋一見麻雀吃谷,笑道:如把麻雀驅趕了,它們豈不是會餓死!那也是一條條性命呢!如不驅趕,無非是被吃了幾粒谷而已!

傍晚,劉伯温又觀朱元璋睡相,只見他先是仰天而睡,四肢大張,好似一個“天”字,睡了一會兒,他又側身而睡,但雙臂卻是橫向伸直的,好似個“子”字,合起來就是“天子”。而在曬穀場,朱元璋以幾粒谷能活麻雀一條命為由,不忍驅趕,便是仁慈。既然是仁慈的天子,那就是值得自己效力的明主。

最後,劉伯温投身朱元璋義軍,並協助他推翻元朝,攻滅張士誠,平定陳友諒,打下了大明江山。

三分天下諸葛亮, 一統江山劉伯温

劉伯温輔佐朱元璋後,在與陳友諒和張士誠的決戰中,劉伯温的謀略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當時,朱元璋的實力弱於陳友諒,而強於張士誠,劉伯温建議先陳後張,別人都是先弱後強,而劉伯温的策略確是先難後易;理由是如果先打張士誠,那麼陳友諒肯定會出兵襲擊朱元璋的後院,因為陳友諒志比天高,且兇悍無比,而張士誠就不同了,自從張士誠稱吳王后驕奢淫逸、不思進取,手下大將也是有樣學樣,聽到打仗都相互推諉,而且前線將領即使打了敗仗,張士誠也是雷聲大雨點小的放過,所以先打陳友諒,張士誠肯定會作壁上觀,結果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雙方80萬大軍決戰時,不管陳友諒如何陳明利害關係,張士誠就是不動,坐等陳友諒敗亡,張士誠也被朱元璋用根弓弦結束了生命。

劉伯温是一位清官,廉直恤民,秉公執法,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流傳後世。劉伯温的品德,最突出的是剛正、誠信。他一生最鄙視、最痛惡的,是官場中那些弄虛作假、阿諛奉承、搖尾乞憐和尸位素餐的人。劉伯温為官口碑甚好,不肯結黨營私。劉伯温死後,朱元璋對他的兒子説:“劉伯温在時,滿朝都是黨,只有他一個不從。”明初朝廷中結黨營私之風盛行,彼此明爭暗鬥,爭奪權力,劉伯温潔身自好,不結黨、不營私,這集中反映了他的人生境界和高尚品德。

1368年,在朱元璋巡視汴梁期間,丞相李善長和劉伯温留守南京。當時劉伯温擔任御史中丞,專司糾察百官。恰逢中書省都事李彬貪污犯事,李善長與之關係密切,為其求情。劉伯温不買賬,依舊奏請處斬李彬。由此得罪了李善長,他處心積慮意欲報復劉伯温。後來,朱元璋因事責罰李善長,劉伯温卻以國事為重,為李求情。朱元璋私下對人説,李善長要害劉伯温,劉伯温反倒為他説好話。這件事反映了劉伯温為人處世不徇私情、公私分明的坦蕩胸懷。

劉伯温亂世擇主出的兩道題分別是什麼? 第2張

劉伯温一心為民,不貪圖榮華富貴,明朝建立後,許多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都封了公爵或者侯爵,而劉伯温只得了個伯爵,明朝天下初穩後隨即辭官回鄉。

1360年, 也就是劉伯温50歲的時候, 他投身於朱元璋的反元鬥爭, 憑藉政治謀略和傑出才幹, 很快為朱元璋所信任和重用。

在輔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創立大明王朝的過程中,劉伯温辦了兩件大事。一是協助朱元璋, 運籌帷幄, 首戰龍江, 再戰鄱陽, 打垮了陳友。 接着揮師東下,,平定張士誠, 由此東南安定, 為大明王朝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二是協助朱元璋, 親力親為, 營建新都、制定律歷、復興科舉、整肅紀綱, 為大明王朝的開國及其鞏固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分天下諸葛亮, 一統江山劉伯温”, 這正是後人對劉伯温歷史地位的形象概括。劉伯温作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偉人,,其思想、智慧及人格魅力, 頗多值得今人借鑑之處。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初期名單上竟無劉伯温,後來勉強給個誠意伯,在功臣中排名第36,年俸僅240石,而李善長卻受封韓國公,年俸4000石。

朱元璋幾次與劉伯温討論丞相人選。一次問可否換下李善長,劉伯温認為李是勛臣,不能換。後來,朱元璋換相決心已定,問楊憲如何,劉伯温説有相才無相器。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劉伯温説汪偏狹淺薄還不如楊憲。朱元璋又問胡惟庸如何,劉伯温説胡惟庸如劣馬,讓它拉車一定翻。朱元璋就説,看來只有先生你合適。劉伯温當然明白,朱元璋絕不可能讓他當丞相,忙自稱脾氣急更不合適。

後來,這幾次談話內容被泄露了出去,楊憲、汪廣洋沒當回事,但胡惟庸偏狹,從此與劉伯温為敵。

功成身退劉伯温

洪武四年(1371年),劉伯温告老還鄉,朱元璋讓他“察其鄉有利病與民社者,潛入奏”,劉伯温當真了,發現老家一個叫談洋的地方,是浙江到福建販私鹽的樞紐,建議設巡檢司,遂直接向朱元璋提議。胡惟庸得知後,告劉伯温越級上報,且劉伯温會看風水,知談洋有“王氣”,設巡檢司是為將來造反。

劉伯温忙到京謝罪,此時他年事已高,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伯温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裏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劉伯温亂世擇主出的兩道題分別是什麼? 第3張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着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説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温,由璉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儘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鄉中夏中之原。 劉伯温去世疑雲

劉伯温到底是怎麼死的?後世認為是吃了御醫帶來藥被毒死的,又是誰下的毒呢?後世史學家認為是朱元璋,即便不是親自下令,也是默許,不然為何讓胡惟庸帶着御醫來給劉伯温瞧病,而劉伯温去世五年後,胡惟庸被朱元璋以謀反罪處死,而胡惟庸的幾款大罪中並沒有毒死劉伯温這一條,也許是朱元璋親自授意御醫開的毒藥,只是讓胡惟庸頂缸罷了,當然劉伯温到底是誰害死的歷史中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

如果劉伯温知道是這種死法,不知會不會為當初的選擇而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