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孫皓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何短短數十載就成了亡國之君?

孫皓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何短短數十載就成了亡國之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失人心天塹變通途,棄名將建業換新主,看孫皓怎樣成為亡國之君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孫皓乃是吳國開國皇帝孫權的孫子,廢太子孫和之子,孫皓的父親孫和因為二宮之爭,被廢了太子之位,後續又被殺死,使得孫皓失去依靠,和自己的母親何姬還有幾個異母弟生活在一起。

到了孫休即位後,孫皓的處境才稍微得到了改觀,孫休封他為烏程侯,就這樣,孫皓逐步走入了吳國的政治舞台。

到了永安七年,吳國皇帝孫休去世,但因為孫權的兒子太小,沒有能力處理朝政,並且此時,蜀漢滅亡,司馬氏將會全力來對付吳國,因此,東吳的處境很是危險 ,現在繼續一位明主,來挽救吳國的危機。

於是乎,吳國內部開始選賢,左典軍萬彧因為和孫皓關係特別要好,因此就向朝廷舉薦孫皓,稱讚孫皓的為人,説他有當年孫策的風采,因此,朝中重臣一合計,就讓孫皓當了皇帝,這個對於孫皓來説,其實就是失而復得的皇位,孫皓剛開始主政的時候,吳國國情確實有所改觀,但是沒過多長時間,孫皓卻效仿蜀漢皇帝劉禪向司馬氏族投降,建業也易了主。

孫皓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何短短數十載就成了亡國之君?

這個時候,不僅就會有人發問,孫皓到底經歷了什麼,他為什麼會在短短的數十載內,失勢,失利,成為亡國之君哪?筆者現在就通過還原歷史闡述分析:

東吳能夠三分天下,與蜀、魏、並立,不僅是有因為有長江天險作為屏障,然後能夠劃疆自治,還是因為有江南士族和老百姓的支持,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人和。東吳的人心是從孫堅,孫策、孫權、三個人在不同時期“積攢”下來的,這人心也是東吳的本錢。

遙想當年,孫策擺脱袁術的束縛,依據江東之時,靠着父親孫堅的影響力和聲望,得到了江東父老和世族的大力支持,劃江自治,這個時候,江南謀士張昭,秦送等人聞名而來,投入孫策的帳下,後續,青年才俊周瑜和魯肅等人來幫助孫策,使的孫策如虎添翼。就這樣,孫策的江東之隅雛形已成,而孫策能夠短時間收攬名人異士,就是因為孫策得人心,人心就是孫策的另一個“天塹”。

轉眼到了孫權的時期,孫氏基業已然穩定,曹操為了避免他坐大,發動了赤壁大戰,結果我們都知道,曹操損兵折將,元氣大傷,這個時候就會有人發問,曹操為什麼會敗?有人説是因為長江的優勢和風向的幫忙,對,這個答案是對的,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更多的原因,是吳國人心所向,沒有周瑜的指揮得當,黃蓋的詐降,東吳兵士的三軍擁命,但憑長江天險和風向是無法主導這場戰爭的。畢竟孫氏和孫權的主人公的形象已經深入到東吳將領和老百姓的內心深處,士為知己死。也是東吳將士的真實寫照。

如果説長江是橫在敵軍眼前的天塹,那麼人和則是無形的“天塹”,為孫氏江山保駕護航,這無形的“天塹”直到孫權生命的結束,才漸漸出現了裂痕。

無形的“天塹”直到孫權生命的結束,才漸漸出現了裂痕那?因為孫權死後,東吳政局混亂,諸葛恪先死,孫琳後亡,曠日持久的內鬥使得東吳賴以生存的人和“天塹”出現了巨大的裂縫。

孫皓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何短短數十載就成了亡國之君? 第2張

這個時候,重臣們扶孫皓上位,就是希望他能夠施善政,聚民心,修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是這些重臣都想錯了,孫皓沒有繼承上孫策的治國之智,卻把孫氏的殺伐之心給延續下來了,我們都知道東吳孫氏從祖上孫堅開始,殺伐心就非常強烈,孫堅之子孫策就是因為殺伐心太重,不給人留餘地,因此被江東地區的太守家的家臣偷襲,傷重而亡,而孫權是在暮年時期,殺戮心並起,致使朝中一片淒涼,但是他們所處的江東時期,人心健在,人和還在,掩蓋了他們二人的人格缺陷,也能夠迅速恢復江東地區的創傷。

但是到了孫皓主政的時期,他不但沒有這二者的宏圖之志和勤勉的個人素養,反而把他們兩者之間的缺陷,殺伐之心,進一步擴大,首先孫皓一系列壞毛病逐漸顯露了出來,只知道喜愛酒色,使得朝政亂的一塌糊塗,扶他上位的張布等重臣一看這種情形,此時都後悔扶持他上位,各自都產生了不滿情緒,察覺到這一切的孫皓,便大開殺戒,殺了這幾人,而他的殺伐之路並沒有停止,他把他的刀口向內,指向自己家的人,他先逼死了朱太后,然後將上任皇帝孫休的兩個兒子進行了斬殺,他這一舉動,使的東吳的官僚貴族開始厭惡他,已然和他貌合神離。

《三國志》: 皓既得志,粗暴驕盈,多忌諱,好酒色,大小失望。興、布竊悔之。或以譖皓,十一月,誅興、布。

在內務上,孫皓橫徵暴斂,只圖自己享樂,為了享樂,他大興土木,為自己建造宮廷,孫皓建立的新宮昭明宮,金碧輝煌,甚是壯觀,但這宮殿的背後卻是老百姓的心酸史。在《荀子,哀公》有一説,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説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的航行,也能把船推翻吞滅,而孫皓的行為,就足夠映襯這句話。雖然,現在孫吳的境內沒有發生動亂,也沒有起義之事,但不代表就麼事,老百姓逐漸對孫皓失去了信心,也對吳國失去了希望,東吳的人和天塹在進一步破裂,不再是一個屏障,反而成了危險的建築物,隨時有坍塌的危險,而所謂的長江天險,在失去了人心後,也成了一個擺設,中看不中用。

孫權在位的時候,因為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位能人為他治國用兵,使吳國在三國之中,不失有利之機。

但是孫權和他的哥哥孫策一樣,做人都有一狠勁在裏面,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待敵人,在這不得不提及一個人,他就是孫權手下的第四任大都督陸遜,陸遜,這個人物,大家都很清楚他,主要是他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蜀漢皇帝劉備,使的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因此,這個人物在三國時,也是個很重要的主線人物。

孫皓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何短短數十載就成了亡國之君? 第3張

陸遜這個人,他和孫權半輩子恩怨交割,兩個人的關係也很微妙,後期主要是因為陸遜牽扯到了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的儲君之爭,本身陸遜的參與是處於善意的,維護國家安定的,但是朝中大臣的離間中傷,使的他和孫權二人之間君臣猜疑,陸遜也被孫權漸漸疏遠,後續這個事情的結果就是,孫和被廢被貶,陸遜被孫權用書信言語攻擊,憤憤不平,最終憂鬱而死。

後續,陸遜的兒子陸抗通過自己的努力,向吳主孫權表明父親陸遜參與此事件的善意,再加上孫權事後的自省,發現此事,紕漏太多,自己責備陸遜的太狠,並且得出的結論也是操之過及的,因此就為陸遜正了名。

《三國志》:抗字幼節,孫策外孫也。遜卒時,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領遜眾五千人,送葬東還,詣都謝恩。孫權以楊竺所白遜二十事問抗,禁絕賓客,中使臨詰,抗無所顧問,事事條答,權意漸解。

歷史上,孫權的殺伐心很強,但這不妨礙他成為吳國的開國皇帝,他能成王成帝,必然擁有過人之處,他知人用人,唯才我用,這也是他能夠與曹操和劉備兩位強人三分天下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到了他孫子孫皓的這個時代,孫皓這個人不僅繼承了孫權的皇位,也延續了他的殺伐之心,但卻沒有延續孫權的唯才是舉,納諫聽言,反而一味的剛愎自用,我行無素,造成了朝政混亂。

孫皓時期,主政吳國軍政的是陸遜的兒子陸抗,這個陸抗被稱為吳國最後的名將,有些人,一看這些字眼就驚詫了,就會問道最後的名將?吳國沒人了,沒將領了,確實沒有了,因為孫皓的政策,使的國內文無良臣,武無良將,吳國將領的將領人才青黃不接,處於凋零狀態。

孫皓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何短短數十載就成了亡國之君? 第4張

本身政策就有問題,再加上,朝中就剩下一個有即戰力的將領陸抗,但是孫皓是什麼態度,棄用,將他放到了邊境線上抵禦晉國,並且還多次命他率軍去攻打晉國的重鎮,使的陸抗和他的兵士們疲憊不堪,抱怨四起。好鋼,用在刀刃上,而孫皓卻沒有這樣做,空有抱國志陸抗最後和他父親一樣,憂鬱而亡。

陸抗死後,吳國無良將的劣勢被逐漸放大,晉國趁機舉兵討伐東吳,東吳因為內無良臣,外無良將,晉國大將王濬勢如破竹地打到了吳國都城建業,孫皓左右四顧,沒有可以再依靠的人,只有效仿蜀國皇帝劉禪出城投降,至此,吳國都城換了新主。

《三國志》:壬申,王濬最先到,於是受皓之降,解縛焚櫬,延請相見。伷以皓致印綬於己,遣使送皓。皓舉家西遷,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於京邑。四月甲申,詔曰:“孫皓窮迫歸降,前詔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猶愍之,其賜號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皓太子瑾拜中郎,諸子為王者,拜郎中。五年,皓死於洛陽。

向日葵説:孫皓同他的爺爺孫權一樣,也是依據江南之地,也有良臣輔佐,本身可以依靠着長江天險與江南的人心之和,據守江東,繼續劃江而治。但不卻沒有做到孫權的廣納善言,唯才是舉,而是一味的剛愎自用,並且在他為政之時,他的殺伐之心,迫使他大量殺害東吳士族,這一殺,使的他失去了孫氏幾代人苦心經營的“人心,”後期明明只剩下了一個陸抗,還不加以利用,好鋼放到了錯的地方,致使最後吳國無將用,建業換新主。